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word教课实录及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罗定市罗平中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word教课实录及反思

ID:1085051

大小:17.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设计简说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课标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师: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整体把握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教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认真读完并讨论着)     师:大部分的同学已读完并互相交流着,哪两位同学分别说一说?     (众生举手)     生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众生鼓掌,表示赞同。师用多媒体显示)      生2: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生3:还应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 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非常好。我们不妨把这两位同学说的论据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多媒体显示己方论点、论据)     师:由此看来,同学们读书是非常认真、细心的,能够把握好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三、深入探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师:反驳对方错误的观点,通常情况下是通过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达到驳倒对方错误论点的目的。请思考: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     生(齐):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作者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呢?     生1:虽然作者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人,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2: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直接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师: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推理错误。除此之外,对方论证的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的实质的。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生齐读)      生1:根据对方的事实,其实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只能说是“他信力”。     生2: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连“他信力”也失掉了。     生3:失掉了他信力,就转到“求神拜佛”这些玄虚的东西了,因为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课文所说的,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师:“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     师:总之,对方的论据与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是直接反驳。     师:接着,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反驳。请朗读文章第6、7、8段,体会作者蕴涵的感情倾向。     (生齐读)     师:文章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说出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吗?能从中国历史上举出这样的实例吗?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分组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准备发言。(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时而加入讨论行列)     师:同学们商量好了吗?     生1:“埋头苦干的人” 指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孔子、毕升等。     生2:“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反对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和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如陈胜、岳飞、郑成功等。     生3:“为民请命的人”指那些同情人民,为民众讨回公道的人,如包拯等。     生4:“舍身求法的人”指敢于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孙中山等。     ……     (师一一作了肯定)     师:这些人和下文提到的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又“被摧残,被抹杀”的人,都是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都是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的对象。     师:作者反复强调这些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是为了增强中国人民斗争的胜利信心,廓清国民党政府散布的对抗日前途的悲观、消极论调,鼓舞中国人民勇敢地去反击敌人的侵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3至第8段,体会作者又驳又立的论证方法。     四、拓展迁移     师:“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述自己的看法,略)     五、赏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思想内涵丰富,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课文,并用“___用得好,好在____”的格式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略)           教学反思     1、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的良好习惯。这堂课,老师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借助注释读书的良好习惯。     2、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把握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3、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堂课,既有同位两人之间的探讨,也有前后四人为小组的探讨,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力度,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     5、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少,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