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ma》教案板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ma》教案板

ID:1085334

大小:59.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的: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教学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方式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來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來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屮国人心屮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耍谈的对象一一“中国人”和事件一一“失掉白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FI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屮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呐喊》:《社戏》《故乡》选自《野草》:《雪》《风筝》三、字词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ai):感叹。 玄虚(xudn):虚幻不实,神秘莫测。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i匡骗(kudng):说谎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玄xud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休I苦。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2、作者既然认为対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五、合作探究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 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F1”2、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Z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这是直接批驳。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起讽刺否定的作用。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6、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六、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1、阅读6—8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作者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屮国人在。接着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通过正面立论,从而达到间接反驳敌论点的目的。2、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屮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喑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 的抗FI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5、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6、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状元宰相:指当吋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8、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谣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明确:五个“中国人”分别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 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二、课堂小结: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三、写作特色: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由“自信力”仿拟“他信力”“自欺力”3、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5、正面立论,破得有力四、板书设计:(见课件)五、作业:写一段话试批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