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离不开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几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2、科学知识(1)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2)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二、教学时间:1—2课时三、教学重点重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难点: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资料:有关人体、动物、植物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2)录音机,背景音乐(有流水声音)。(3)蒜臼、水果刀、纱布等工具;小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西红柿(或水果)、胡萝卜和土豆等。(4)一次性塑料杯(或瓶子)、植物油、塞子(或硬纸板)、记号笔(或绳子)。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2)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3)水彩笔、尺子、记录本。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记录一、导入:创设情境1、学生欣赏老师的配乐诗朗诵。1、谈话:诗中赞美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赞美它?(让学生说说已有的想法。)二、学习新课(一)讨论生命离不开水1、头脑风暴:动物、植物、人类离不开水的例子很多,你能说出10个吗?2、全班交流。3、教师可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了解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1、提问:猜猜看人体中有多少水?2、教师讲解P27的图,人体中含有65%的水。3、学生用水彩笔在不同物体的含水量中着色。(三)探究蔬菜、水果中含有多少水。1、探究西红柿里含有多少水(1)出示西红柿,问:西红柿体内有水吗?怎样把它们体内的水取出来?你有哪些方法?怎样知道它含有多少水?(2)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小组内简要记录提取植物体内水份的方法)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材料?实验中注意什么?(3)学生交流,师可把学生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
(4)完善方案,选择较合理的方法实践。(教师提出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安全;注意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卫生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5)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并分析实践结果。三、延伸与拓展1、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1)出示土豆和胡萝卜,问:这两种蔬菜中,哪个含水多?(2)先让学生作出预测,再引导学生想法设计方案。注意提示:怎样比较才合理、公平。(3)学生按方案进行操作。(再次注意训练学生的实验习惯)(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5)小结2、进行“小草喝水”的实验(1)讨论:你知识小草每天要喝多少水?(2)教师讲解P27的图,指导学生如何实验与观察。教师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怎样可以固定小草?△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给小草喝的?(四)布置作业1、仿写单元小诗。2、阅读有关书籍,了解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2、观察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2、科学知识(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2)知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牛奶、白醋、糖水等各种液体、流速板、滴管、加一点红色颜色的水、不同形状的容器。学生准备:白开水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记录一、导入新课(一)竞赛活动:快速找出水1、出示几种液体,提出问题:这几杯液体中,哪一杯是水?你是怎么判断的?2、学生活动,汇报:要求说出自己的判断方法。3、师生一起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
鼻子:闻气味眼睛:看颜色、形状、大小等手:摸软硬、冷热、光滑与粗糙等耳朵:听声音舌:尝味道(特别提出:在认识不了解的物体时,不能先直接尝,要注意安全。)二、学习新课(一)观察水,描述水1、仔细观察:桌上的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的观察方法和结果记录下来。2、学生活动3、学生汇报4、教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透明的。(二)认识液体的特征1、游戏:给水搬家提出任务:把烧杯里的水搬家到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1、学生活动,交流。2、小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流动的液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延伸与拓展1、探究运水的方法教师出示两个教学反思
3神奇的水一、设计理念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让孩子亲历探究,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压力等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了解水的这些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水的其他性质。(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其他本领。2、科学知识(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和溶解现象,了解水的其他性质。(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五、教学准备烧杯、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角硬币、滴管、矿泉水瓶(侧壁带孔)、方糖、玻璃棒等。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记录一、导入1、复习提问: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水有哪些性质?
2、谈话:水还有哪些性质、秘密,出示课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二、学习了解水的性质(一)会“爬”的水――了解毛细现象1、师演示:出示一杯红水,把一张餐巾纸的一端放入水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1、学生观察,汇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把棉布条、粉笔的一端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3、交流: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之处?4、总结: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这就是水的毛细现象。5、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属于毛细现象?(二)会“团结”的水――了解水的表面张力1、出示一枚1角硬币,让学生猜一猜:这枚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2、学生猜测,记录。3、师示范操作,怎样使用滴管,让滴下的水滴大小基本一致。4、学生实验,要求记录容纳的水滴数,同时观察硬币表面水面是什么样的(从侧面、上面观察),并画下来。5、学生汇报交流。6、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种现象就是水的表面张力。6、讨论:还见过生活中哪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三)会“喷射”的水――了解水的压力1、出示装满水的大雪壁瓶(侧面不同高度有三个同样大小的孔),提问:如果把侧面封住小孔的透明胶去掉,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预测。3、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汇报现象。4、讨论:为什么水会从小孔喷出?为什么下面的水喷得远?(可增加一组对比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上有一个小孔,观察水是怎样流出来的。用力压塑料袋的一测,观察水流出的情况。思考:为什么会不同?)5、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性质?(一)会“托举”的水――了解水的浮力1、谈话:水除了有压力之外,还有哪些性质呢?2、教师按教材演示第33页的实验3、提问:是谁把烧杯托举起来?加入砝码的重量与水位的变化有什么关系?4、小结:水有浮力。5、教师或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应用了水的浮力?(二)了解水溶解物体的性质1、演示实验:把白糖防入水中,搅拌,观察有什么现象?2、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现象。3、演示: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有什么变化?4、学生交流:描述所看到的现象。5、小结:像这样白糖放到水中不见了,水变甜了的现象称溶解。5、思考: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呢?布置作业1、完成《科学习作》上的作业。2、细心观察生活,你还能发现水的哪些秘密?教学反思
4、地球上的水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能选向大家表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2、科学知识(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2)了解水污染的现象及危害。(3)知道常用的节水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水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奇观,懂得爱护水资源,提高节水意识。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难点: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四、教学准备资料的收集: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各种水污染图片等教学光盘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记录一、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1、谈话:水是生命之源,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水,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2、学生交流已有的认识。3、师出示一些美丽的水体风景图片,学生欣赏。4、涂色活动:完成课本上36页的涂色活动,学生谈谈体会。5、谈话:在太空中看地球,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水球。
二、了解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的匮乏1、谈话: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我们可以任意使用吗?2、学生讨论3、阅读第36页的资料4、体验活动,感受淡水资源的匮乏。5、交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三、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1、看有关水污染的图片(第37页)。2、提问:你们周围的水质如何?有没有被污染?3、看教学光盘里的相关内容。4、师补充一些水污染危害的事例。(主要是提供学生身边的事例)5、学生谈谈体会。6、提问:怎样净化一杯水呢?7、学生讨论。三、提出节水措施1、谈话: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要获得更多干净的淡水,人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办法,你知道吗?2、谈话:要让我们远离缺水的日子,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时生活中要节约用水,怎样节约用水?你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方法?3、交流、小结4、介绍水法、世界水日的资料。5、提问:怎么理解“请珍惜每一滴水,如不珍惜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四、布置作业1、完成《科学习作》。
2、完成课文中小实验:用不同的水培植洋葱头;咸水变淡水的实验。3、统计家庭用水量,提出节水金点子。4、设计一句节水广告词或一幅宣传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