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神奇的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压力和浮力。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描述水的神奇之处。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能够产生毛细现象、溶解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有压力和浮力,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压力和浮力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好习惯。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红色的水、吸水纸;滴管、铁盘,数码展示台,水、回形针、玻璃杯;大可乐瓶、钉子、胶布;烧杯(500ml)、烧杯(250ml)、砝码、橡皮泥;方糖、1-2粒高锰酸钾、玻璃棒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5分)、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会“喷射”和会“托举”的水——探究水的压力和浮力。
实验一:演示喷水。1、实验要求:(1)在大可乐瓶上扎三个孔,大小相同,高低不同,相距不能太近,而且要光滑。(2)装水之前先用胶带把孔贴上。2、学生猜测:当装满水之后,将胶带去掉,会发生什么现象?3、教师演示:引导观察并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4、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生活中水的压力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和讨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水会产生压力,而且水越深,产生的压力越大。)(过渡语:水除了有压力外,还有浮力。不信,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实验二:水的托举实验。1、实验要求:(1)先将橡皮泥贴在小烧杯的底部,然后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
使它保持平衡,并且记录大烧杯中水的位置(如:150ml)。(2)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地放入小烧杯中。(3)观察大烧杯中的水位有什么变化,并记录。(4)如果再加一个50克重的砝码,水位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是谁把烧杯托起?加入砝码的重量与水位的变化有什么关系?3、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4、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5、小结:实验证明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6、学生自学书中历史故事,说说“曹冲称象”与这个实验的相同之处。(设计意图:利用小烧杯中的橡皮泥让学生感受到谁有浮力,而且通过向小烧杯中加砝码,观察水位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水位的变化与“托举”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四)认识溶解现象1、谈话:谁喜欢喝糖水,能告诉大家它是怎么制作的吗?2、学生汇报。3、小结:像(方块或颗粒状的)糖,放入水中慢慢消失,而水变甜的现象叫做溶解。
4、提问并布置实验: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呢?请同学们将高锰酸钾1-2粒放入水中,仔细观察高锰酸钾颗粒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5、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6、学生汇报交流。7、提问: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呢?8、讨论:关于溶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9、布置作业:回家选择一个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启发学生回顾糖放到水里“化了”的事实,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接着观察高锰酸钾颗的溶解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的认识溶解现象。)(五)总结水的性质1、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水有哪些性质?2、指导学生完成书后实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