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保护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探究目标:1、能猜想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3、能手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情感受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使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过程方法: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实验,知道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黄河的录像、森林被砍伐图片、实验报告单、装有土的盒子、装有草的盒子、2个水槽、2块木块、2个喷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看过黄河的吗?那谁来说一说?学生说出:看到过的黄河的样子。黄河真的像几位同学所描述的那样?想不想亲自看一看?
2、(播放录像:黄河录像。)组织学生观看。3、组织交流汇报(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观看结果,学生说出:1)黄河水很急。2)黄河岸边没有树。3)黄河水很混。4)黄河水很黄。(2)关于黄河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出:1)黄河旁边的树都哪里去了?2)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3)黄河水变黄的原因。(3)指导猜想。是啊,黄河水为什么这黄?请大家猜一猜,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猜想:1)可能是因为没有树。2)可能是因为许多树都被砍了。3)可能是没有种草。4)可能是没有了花草树木的保护。4、引出实验
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不是像大家所猜想的那样,是因为没有了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的保护,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变黄了。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真的能够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吗?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二、科学探究实验验证组织认识实验材料1、谈话:老师为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准备了实验材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组织对比。其它小组的实验材料和他们的一样吗?(一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法。我们应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你们想怎样实验,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互间积极争论,利用实验材料进行设计。3、组织进行实验验证。各小组都讨论出实验方法了吗?下面就用你们自己的方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师巡视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积极进行观察实验、做记录。4、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方法。(1)汇报同学们实验先做到这里,谁想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其它小组要认真听,他们的实验和你们的一样吗?)学生争先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个别小组实验方法和结果与别的小组同学的不一样。(2)交流我们看了几个小组的实验,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出在哪里?
学生解释为:1)两个木块一个横着放、一个坚着放,高度不一样。2)两个喷壶放得一个高一个低,是不对的,应放得一样高。3)两个喷壶的水流出的不一样多。而且一个流的快一个流的慢,是不对的。4)除有草无草不一样外其它条件都应当一样。5、组织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都说出了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老师还为每小组准备了一组实验材料,你们想不想运用正确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实验?学生再次实验。并修改实验报告单。6、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再次实验,谁来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给大家说一说。各小组争先汇报。学生说出:有草的一盒土少水清,无草的一盒土多水混。7、教师总结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他们的一致吗?从实验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小组都举起了手。学生答出:(1)草可以不让土流出来。(2)草可以使土变清。(3)草可以保护土壤。(4)花草、树木可以保护土壤。
(5)植物可以保护土壤。说得非常好,植物可以保护土壤。三、实践应用1.组织学生观看图片。植物可以保护土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学生认真观看图片,然后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组织学生说出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1)树被砍了,感到很心疼。(2)大片森林砍了,环境受到破坏,人类会受到惩罚。(3)森林被砍,下雨产生洪水,会造成水土流失3.组织学生讨论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根据以上事实知道黄河水变黄的原因了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4.组织汇报现在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学生争先回答。学生说出:(1)因为人们砍掉了树木,原以当暴风雨来临时把泥土冲进了河里黄河水就变黄了。(2)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不爱护花草树木,当有洪灾时,造成水土流失黄河水就变黄了。(3)因为人们乱砍乱伐,使土壤失去了保护作用,所以当暴雨来临,造成水土流失,黄河水就变黄了。
……5.教师小结揭示课题。我们共同探讨了黄河水变黄的原因,知道了土壤保护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就是“土壤的保护”四、作业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非常好。请大家再利用课下时间调查土壤还会受到哪些破坏。并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下节课,我们再共同交流。六年级上册——蚯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蚯蚓教学目标:通过对蚯蚓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提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懂得生活中的材料随时可以拿来做实验。获得一些关于蚯蚓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的兴趣。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入。1、猜谜语。两头尖尖相貌丑,耳目手脚都没有,整天工作在地下,一到下雨才露头。2、谈话。(课前教师准备好一堆便于抓起的蚯蚓)“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蚯蚓。”(抓起一把蚯蚓!)“谁敢上来抓一条下去?”(有一学生上台,抓了一条下去)“这个蚯蚓就归他了!”(走到学生跟前,给他发下一个塑料盘子)“还有谁敢要?”“这么多人?你们先得说说你想要蚯蚓来干什么?”二、观察蚯蚓。1、整理学生想要研究的问题,将主要的操作性较强的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答案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教师强调观察的方法(为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这里用课件展示,请学生读一遍就可以了):有目的的观察(比如找它的头和尾,找它的眼睛,比如观察它往前爬的每一个动作)有顺序的观察运用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借助工具(放大镜、玻璃片、纸、毛巾块、塑料垫板、尺子等)可以将观察到的蚯蚓的主要特征画下来注意爱护好蚯蚓,不伤害它3、给各组发下蚯蚓,孩子们开始观察。(要求领器材的同学用手抓蚯蚓放入盘子中,一定要克服这个障碍!)教师再发给记录表。观察记录表观察蚯蚓()班()号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其他我们的发现我们的新问题4、教师巡视指导,有必要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一次集体提示。5、清理器材,归类还原:1号同学交蚯蚓(抓起来放在塑料桶里),2号同学交塑料盘和观察工具,3号同学交记录表。6、3号同学交记录表时,领一块湿巾下去,先每个同学擦擦手,下课后再用香皂洗。三、交流与讨论。(根据课的进度,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教师要求各组在汇报时,与他人重复的内容就不说了。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小结第一课时的观察活动。从“我们的新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探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蚯蚓是否喜欢黑暗的环境。二、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课件:实验目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另外:达尔文做过一个实验,蚯蚓虽然没有耳朵,可是在体壁上有很多感觉细胞,只要有一点小小的震动,它就能感觉到。为保障“公平性”,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出声。(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三、各组开始实验。为保障一个安静的环境,实验开始后,教师与学生玩“哑语游戏”:用手势告诉学生“该安静了”,用手势告诉学生“看课件”,课件引导学生用手势玩哑语游戏,同时强化对比实验的方法。
课件:A、为不惊动蚯蚓宝宝,我们来玩哑语游戏。下面的这些话你认为正确的做一个“”的手势,你认为错误的做一个“”的手势。(教师静静的演示给学生看)1、在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相同条件。2、在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不同条件。3、我们在做一个对比实验,证明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4、在这个实验中,盒内外干湿程度相同。5、在这个实验中,盒内外温度条件相同。6、在这个实验中,明暗程度是不同条件。B、这里有很多关于蚯蚓的知识,一些是同学们上节课观察的结果,一些是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看完一页后请做个手势,老师再翻页。(教师演示一个OK的手势。)四、完成实验,进行小结。五、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积极观察小动物,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来自己设计实验,知道生活中的材料随时可以拿来做实验)。六年级上册——关于电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探究不用导线连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发现“聚能环”电池与一般电池的不同之处。了解电池的基本构造,知道什么是短路。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三、增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兴趣。教学进程:一、复习旧知。1、谈话:“同学们请看,灯泡、电池、导线,还记得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吗?”2、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问:“这些办法都能让小灯泡亮起来。为什么呢?”3、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模拟电流通过的路径。二、引入新课。1、谈话:“老师可以不用导线,也让小灯泡亮起来。你相信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先试试?”2、学生每人一份电池和小灯泡进行实验。3、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可能会向老师求助;或者老师轻轻地说:“需要一点提示吗?”4、教师将靠近正极处去掉一圈外皮的电池放在投影仪上,不动声色。(培养观察能力)5、有的孩子受到启发后开始尝试。教师:“有什么需要吗?”“剪刀!”“小心一点......” 6、孩子们继续实验。三、发现问题。
1、慢慢的有同学获得了成功!有的同学怎么做都不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乐滋滋地在一边旁观,任由学生开心、困惑、交流、争议,在关键的时候给以提示,推动学习的进程。比如:“为什么你的不可以?”“是灯泡有问题吗?” 2、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发现规律:标有“聚能环”的电池不能亮起来,其它的电池都能亮起来。 3、引疑:这是为什么呢?四、解决问题。 1、继续观察、比较、猜测:会让灯泡亮起来的电池正极旁边有一个“小沟槽”,灯泡会亮可能跟正极旁边这个“小沟槽”有关系。2、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在什么条件下小灯泡能亮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小灯泡的连接点(底和边)分别要将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可能小沟槽隔断的就是这种电池的正极部分与负极部分......”那么“聚能环”电池的正负极分别在哪儿呢?激发学生想要将“聚能环”电池的底部撕开一圈。“都来试一试。” 3、每位孩子补充发给另外一种电池,学生分别实验,让每节电池都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成功! 4、师生一起小结:“小沟槽”的两边就分别是电池的正负两极,一般电池的“小沟槽”在“”处,“聚能环”电池的“小沟槽”在“-”处。只要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小沟槽”的两边连接起来,小灯泡就能点亮。五、新的发现。1、谈话:这些电池的“小沟槽”部分应该是不导电的绝缘体,如果用导体把沟槽两边的部分连接起来会怎样?2、引导孩子们试一试,要求连接时间不能太久,最好全班统一计时。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由此了解什么是短路。4、并伺机引导出新的问题:比如“电池的构造”,教师作出相关的介绍或课件说明;比如所谓“聚能环”就是指那一个绝缘环吗?“聚能环”有什么特殊的作用?教师作出相关的介绍并引导学生课外探究。六、结束新课。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来给这节课取个名字吧。”设计意图:课中展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在《点亮小灯泡》后增加的这一课,它是我们在各版本的《科学》课教学内容之外自编的内容。教学目的在于:一、引导学生探究不用导线连接也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发现“聚能环”电池与一般电池的不同之处。了解电池的基本构造,知道什么是短路。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三、增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兴趣。课中展示一种新的合作理念:不仅仅是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才成为合作。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更多的更深的体验,要求每个孩子自己单独完成实验。这时候的合作表现在不同实验现象的共享。第一次实验有的孩子拿到的是普通电池,有的孩子拿到的是“聚能环”电池。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不知不觉会去思考、去观察、去不断的实验,最后找到答案。
课中展示一种新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理念:郝京华老师说,探究不是惟一的。不要认为有完整的探究过程的课才是好课,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千万不是的!其实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固然有很多好处,但比较费时间,不可能所有的课都上成有完整探究过程的课。其他诸如观察、比较、分析、提问题等等活动,也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中展示一种新的教师角色定位。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有结构的材料、课件等,以此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旁观、在鼓动、在有效地推进学生的思考。六年级下册——走近神舟五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教材分析:以人教版第六册第十六课《无限宇宙》为基础,为培养学生相关兴趣和能力,拓展了本课内容。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了解宇航员的太空之旅活动,发展空间想象力。2、提高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能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又善于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3、培养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的习惯和提高操作能力。科学知识目标: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神舟五号”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宇航员的情况、火箭发射回收的情况、飞船的情况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科学事业。2、培养学习天文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3、激励奋发图强的精神,长大后为祖国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三、教学设计理念:(一)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会提问题是科学素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基于此种理念,本课教学中设计有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学习之前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有“问题库”和“神舟论坛”可以自由质疑。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也更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二)学生自主学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一位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出现,她的作用在于给学生营造学习情境,创造学习条件和鼓舞学习激情。至于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哪一步,教师可以任其发展,充分体现出网络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网络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笔者认为,网络交互式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局域网里师生之间的交互,应该将课堂开放到国际互联网。其他地方的小朋友通过上网也能和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上课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延续到40分钟以外,通过上网我们可以重返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熟悉和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者的发展,也就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的网页在域名为http://www.zhanghao.net的“好老师工作室”网站里,欢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小朋友都来和我们一起走近“神舟五号”!(四)与常规课优势互补。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网络教学;另外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不能放弃。四、课件简介:《走近“神州五号”》是本课执教者的个人网站“好老师工作室”中的一个专题网页。这个主页包括“我想知道(问题库)”“走近神舟”“神州圆梦”和“神舟论坛”四个功能各异的板块。“我想知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提问的空间;“走近神舟”是主要的部分,又分为“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文字资料”“自由搜索”等多个板块,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关于太空生活、火箭发射回收等航天知识相关内容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自由搜索”帮助学生进入国际互联网自主查找资料;“神舟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平台,并随时欢迎课堂外登陆该网站的孩子加入讨论。在此网页中“问题库”也以聊天室的方式出现,即教师机和学生机互通信息。该网页结合教学过程实行纵向设计,主题和关键字始终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点击任何一组关键字,即可弹出该窗口,进行相关操作,使师生都能思路清晰,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五、教学过程。a)引入课题。i.师生一起观看一段“神舟五号发射”的实况录像。ii.提问:关于神舟五号,你已经知道了哪些?iii.质疑:关于神舟五号,你还想要了解哪些?iv.学生在问题库里发表新问题,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最想要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飞船?火箭发射?回收?宇航员的基本情况?太空生活?……b)自主学习活动。i.教师介绍自主学习的途径及方法;ii.学生点击进入“走近神舟”板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式:查看资料、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网页设计:分为“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自由搜索”、“神舟论坛”五个部分。3、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鼓舞学习激情,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活动等。另外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论坛交流和发表。c)开展模拟采访活动。i.教师以“好老师工作室”的身份采访“神舟工作组”身份的全班同学。ii.学生分组开展“神舟五号”专题采访活动。采访团的组成、命名、问题及活动开展方式均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d)激情:神舟圆梦。i.教师谈话。ii.欣赏诗歌“圆梦”。iii.总结全课,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六、教学反思:关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两点思索——1、我是这样理解“交互”的:师生之间的交互——教师机和学生机融为一体,可以互通信息;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互——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同时将我们的学习资源提供给网络,给世界各地的参与学习者。2、小心走入误区。恰当选择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运用网络教学;恰当运用网络环境。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不能放弃。四年级上册——小灯泡亮起来知识或技能目标:1.能知道电池有正负极,了解小灯泡的结构。2.能知道使得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发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能培养独立团队协作和知识整合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进程:1.课堂引入。老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三位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掏出电池)学生:电池!老师(掏出灯泡)学生:小灯泡!老师(掏出导线)学生:电线!老师:非常不错!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三位朋友最想干什么?学生:想让小灯泡亮起来!老师:好!那今天就让我们当回小科学家,自己动手来让小灯泡亮起来。如果小灯泡亮起来了,那么不止你们开心,小灯泡也会很开心。不信,你们看!(在黑板的左上方画一个充满笑容的灯泡)。但如果没亮呢?学生:小灯泡就不开心!老师:哦!那我们再看看。(在黑板的右上方画一个哭丧着脸的灯泡)。那么老师为什么要画这2个灯泡呢?因为我们今天的实验增加了一个环节,叫做成果展示。各组要把你们的实验成果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模型给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即使你那组失败了,也要展示,因为我们知道:“失败是———”学生:成功之母!老师:很好,那么2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你们的朋友,4号同学上讲台给我们展示。实验开始。2.进行实验进行实验过程中,应在充分的生生互动的同时加入师生互动,可鼓励暂未成功的小组吸取已经成功了的组的经验继续实验。已经成功的小组再思考更多的连接方式。
3.成果展示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成功的连接方式如下图:错误的方法则若干4.总结和延伸老师:同学们非常不错,首先让告诉老师,最后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小组有多少?请举手!(进行阶段测试,基本做到所有组最终都能成功)老师:很好!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为什么黑板左边的连接方法可以使小灯泡亮,而右边的却不行呢?首先小组内进行讨论。各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老师进行引导和补充,并结合课件的演示给予总结。学生:我发现只要把小灯泡的接触点和螺旋外壳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灯泡就会亮。老师:跟导线与哪边相连有关系吗?学生:没有关系。老师:不错,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连接方法。我们今天不但解决了怎么样让小灯泡亮起来的问题,而且还知道,让小灯泡亮起来还不止一种方法。关于电池,灯泡,导线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等待同学们的发现和研究。老师看看谁发现得多!四年级下册——探究摆的秘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时教案目标要求:1、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3、知道可以用表格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秘密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故事引入。2、认识摆这种装置,并更进一步产生研究兴趣。教师出示一个单摆,请学生说出它有几个部分?认识“摆锤、摆线、摆幅”。二、引疑并对“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1、各小组让摆摆起来,记录在15秒内摆动多少次。2、汇报结果,发现不同,试着找一找原因。3、提醒学生注意:放摆时要轻轻松手,让摆自由落下,不要推它。另外摆从出发点摆过去再摆回来算一次。4、重新测量一次,再看看结果。5、第2次测得的结果仍有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来预测一下,你认为摆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6、各小组预测后汇报,师生归纳整理,预测的情况可能有三种: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线的长短有关。三、组织学生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并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1、选择摆锤的轻重这一种影响因素,制定研究计划。2、交流研究计划,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应明确测量时相同的因素是什么?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课件。实际操作时应该怎样控制实验条件?以比较诙谐幽默的言辞却郑重其事的语气鼓励学生细致思考、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如果学生能在讨论时提出用两个摆同时实验更准确一些,及时给学生提供材料。如果学生还能提出需要多次反复实验以验证实验结论,告诉他“你就是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比如:明确了这些因素的控制,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相互讨论1分种后进行交流。)四、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汇报总结。(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能够设计计划——想、并反复实验——做,细致有耐心;能够认真循序填写实验报告。)五、分组设计实验研究摆速与摆幅的大小、摆线的长短是否有关。放开各个小组进行个性研究,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一种或两种方法进行反复研究。六、收集实验报告,激励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语言激励:......同学们真的很棒......通过刚才的自由研究,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总结出了什么样的经验?又发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小科学家们,谢谢你们。下课!——回家以后继续进行研究,就像刚才这样想了又想、做了又做,一丝不苟、反反复复,甚至写出你的科学小论文,名字就叫做《摆的秘密》。小科学家们,谢谢你们!下课。) 第二课时在总结实验报告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摆速与摆长的关系,并依此原理反复实验(调整摆线的长短)制作一个最简易的钟摆。思考:1、一个摆还是两个摆?对于摆速与摆锤轻重的关系,两个摆同时进行实验更精确(有利于变量的控制)更直观:摆线摆幅相同,摆锤的轻重不同。对于摆速与摆幅的关系,一个摆进行实验更精确(有利于变量的控制):摆线的长短和摆锤的轻重相同,摆幅的大小不同。对于摆速与摆线长度的关系,两种各有其利:摆幅的大小和摆锤的轻重相同,摆线的长短不同。(一个摆更好控制摆锤轻重,但摆幅不精确;两个摆更好控制摆幅,但摆重不精确。)2、结论还是过程?结论必须科学。但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设计实验的能力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过程中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激励:外因——教师的言语激励;内因——通过积极思考与实验所获得的成就感。3、二元方次如何任务式地体现还是如何更技巧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思想?三年级下册——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课题了解空气课型观察探究课教材分析《了解空气》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一课。由感觉空气、纸的奇遇、谁赶走了杯中的水、瓶里的空气、称称空气五个活动组成。本课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提出“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直接感觉空气、间接感觉空气、观察研究空气的存在,感知空气占据空间。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我们的周围的空间。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及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在运用感官,充分感知空气的结构活动中,通过设计实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借助其它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习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科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乐于开展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活动。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在我们的周围,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教具准备学生四人一小组:塑料袋、水槽、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的废报纸、一块干抹布。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蒙眼猜物游戏1、请同学上台蒙眼猜猜是什么东西?用的是什么方法?2、提问:矿泉水瓶中还有什么呢?3、提问:我怎么看不到啊?4、那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可以看到、听到、摸到,皮肤感觉到空气?1、通过摸、闻、摇等方法猜出箱子中有乒乓球、桔子、香蕉、矿泉水瓶……2、回答:有空气?3、回答: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4、学生思考。通过蒙眼猜物游戏的形式引入,既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猜物的过程中间接的提示学生,在没有眼睛直接看到东西时,需要借助身上的其他器官来解决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二、感觉空气1、收集空气:老师准备了一点材料给你们看有没有办法,信封里吸管,还有袋子,报纸还有大家非常喜欢玩的东西——气球,再有放你们桌上这一盆的水。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2、交流、反馈: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大家可以听、看、摸到空气。你发现了空气还有哪些特点?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材料活动。
2、小组汇报:用吸管吹水里、吹鼓袋子、吹气球、用报纸扇等方法。学生提供合适,有效的又比较接近生活的各种材料是使学生能够想出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的各种方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会根据生活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三、空气占据空间1、瓶子里面的气球能吹起来吗?(把一个放掉气的放在瓶子中)2、教师示范吹,吃得面前耳赤也没有吹起来。3、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这跟什么有关?4、纸头的奇遇:(1)猜测现在我们来变一个魔术,我要把这张纸放在杯底,(注意要放牢)那么现在杯子里除了这张纸以外还有什么?看好老师是怎么放到水里去的,这样垂直地放进去,这张纸会湿吗?(2)教师示范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把它拿出来看看,(注意也要垂直)把外面的水擦掉。里面的纸有没有湿?(3)请同学领材料后实验(4)提问:杯中的纸为什么不会湿?杯子里的位置全被谁占了?那水还能挤进去吗?5、出示杯子,现在我这个杯子里空间被谁占了?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教室里充满着空气,空气占据了教室里面的空间。1、学生回答:能或不能2、观察教师吹气球。3、思考:气球怎么也吹不大,可能跟空气有关。4、猜测纸会不会湿。杯子中除了纸还有空气。观看教师操作,发现纸并没有湿。学生动手操作杯子中纸没有湿。位置全让空气给占据了,不无法进入,所以纸不会湿。5、理解: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用一个新奇的现象既新奇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引入到下面的教学中来。
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探究,从而直观上真正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科学探究欲与求知欲。四、流动的空气1、出示器材,猜测。(把乒乓球放在水面,倒扣杯子后乒乓球会在什么位置),并说说理由。2、演示操作3、空气是流动的。(用一个杯底有洞的杯子试验)再用一杯子试试,球怎么跑到上面来了?你发现了秘密是不是?(拿出杯子展示)有洞怎样了?空气跑出来的时候谁进去了?4、交换杯子里的东西。(1)激趣(2)交代实验内容1、猜测乒乓球的位置。2、观看演示实验,发现球浮在杯口。3、观看实验,发现球到杯底了。发现杯子底有个孔。原来空气可以从里面逃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4、学生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既说明了空气是可以流动,也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知识点的巩固。五、解决问题1、我们把气球放到这个瓶子里,再请一个同学来吹吹。2、为什么吹不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吹起来?1、一学生上台试吹。2、回答:解决方法:(剪个洞)通过上面知识的奠基,来解决前面第三个环节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本课学到的知识来加以运用,当学生自己解决这么奇怪的现象时会有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的爱好与热情。板书设计了解空气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作业设计1、找找哪儿还有空气?2、观察人们是怎样利用空气的。
课件设计思路课件用PPT形式呈现:《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教案第一课时一杯水的观察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比较水,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掌握用感官观察物体的技巧与方法,寻找更多观察水的方法。2、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体验。3、感受水的一些性质,并能进行描述与交流。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利用多种感官和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性质。2、难点: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科学地描述。教学准备:每组一杯水、一杯果汁、一杯牛奶、调羹若干把、一块毛玻璃、一块玻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二、科学探究活动一:用感官观察水1、给你一杯水,你能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的特点呢?2、先用哪个感官,最后用哪个感观来观察是最科学的?3、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观察结果你观察到的水是什么样子的?[注:这一环节,首先要启发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观察水的方法。对观察顺序要加以讨论,这里主要是考虑卫生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一般的观察活动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二: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1、水和别的物体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可以对哪些方面进行比较?(颜色、声音、粘度……)2、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水、牛奶、果汁、玻璃、毛玻璃,你们组准备比较哪个方面?3、分组观察比较我们比较的对象水、果汁、牛奶、玻璃我选择的比较点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4、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5、再一次描述水。
水是什么样的一种物质?[注:这一活动主要是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来认识水。通过比较,通过感官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可以对事物更多的了解。在这里,比较的结果不是最终目的,而引导激发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才是关键。]三、总结与整理1、自评(给自己的课堂表现打分)2、活动结束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实验器材或材料呢?[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材的整理和处理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习惯,因此应加以重视,加以培养。]第二课时水的形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懂得液体的含义。2、能用多种方法,将通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达出来。3、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一个个活动中,探究并理解液体的基本特征。2、难点:对水的形状及水平面的理解。教学准备:各种能够装水的容器(如脸盆、烧杯、肥皂盒、瓶等)、木块、玻璃片等固体若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杯水,请你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2、(出示一些固体)问:这些物体各是什么形状?[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固体的形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物体有一定的形状,为理解水的形状作准备。]二、科学探究活动一:观察水的形状1、(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问:水是什么形状?2、你能说哪些东西和木块一样?哪些东西和水一样?(从有无固定形状方面去举例)3、小游戏:出示一杯水。问:你能把这杯水变成哪些形状?[注: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如水是没有形状,还是没有一定的形状,显然是后者等。安排游戏的目的,一为了活跃气氛,二为了加深理解水的性质。]活动二:观察水的流动性1、(往烧杯中不断加水,直至流出来。)问:现在水有什么特点?2、你还有什么办法让水流动起来吗?3、现在我们又知道了水的什么特点?4、我们常说水是液体,那么谁来说说,什么样的东西叫液体?5、还能举出生活中碰到的哪些也是液体?[注:这一环节,重在表达交流,从活动、体验、观察到的现象、抽象成为一般性的科学概念。从科学概念到生活实际的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活动三:观察水平面1、(出示几种液体)这几种都是液体,请大家观察,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观察同一瓶水,让瓶子不断变换姿态,静止后,看它的水平面有什么变化?
3、谁来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水平面有什么特点?4、水平面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能举一些例子吗?5、谁能用桌上的东西,检查一下桌子是否放平?[注:几种液体找共同点,要加以引导,使学生能找到水平面。水平面应用的例子,如果学生举不出来,可由教师以文字或图片、实物加以展现,使学生明白科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三、交流、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又懂得了什么?2、对自己或小组评价一下。第三课时各种各样的液体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进一步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并会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液体。2、培养学生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综合运用知识,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液体。难点:沙和水的比较。教学准备:1、烧杯、试管、试管架、水槽、放大镜、矿泉水瓶2、水、食用油、沙子3、各种常见的液体(食品)若干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水的形状,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那么会流动的都是液体吗?[注:这一环节是为了激起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争论就不存在着对与错,应加以肯定,引导其各抒己见。]二、科学探究活动一:沙与水的比较1、(让学生将装有沙和水的矿泉水瓶横放在桌面上观察。)你能发现什么现象?2、沙平面与水平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3、(将沙子和水分别倒入盆子中。)问:你又观察到什么?4、游戏:堆沙和堆水。(要求学生动手堆一沙堆和水堆)5、交流辨析。[注:这一环节是一个难点,应加强引导、启发,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体会到,沙子虽然也会流动,能够形成“沙平面”,但每粒沙子都有固定的形状,两粒沙子不能够结合在一起,所流出来的沙子才能够堆起来,而两滴水能结合在一起,水也没有固定的形状,不能够堆进来,这是固体和液体的区别。]活动二:油和水的比较1、出示水和油。讨论:我们怎样来比较这两种东西的异同点?2、学生分组实验。3、交流汇报。
[注:这一环节,有上一环节水和沙比较的活动基础,放手让学生自由比较,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指导时应有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探究任务。“油和水”“水和水”的比较也可合起来教学。]活动三:认识常见的液体1、说说你们知道的液体?2、(每组一种已知液体)同组同学讨论如何向别的组介绍这种液体。3、交流汇报说说这种液体的特征,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4、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认识一种液体呢?[注:这一环节,是对液体概念的一次应用。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看商标说明,或者用我们的感官观察等方法都是了解和认识液体的好方法,同时也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活动四: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液体1、(出示几种放在试管中的液体)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液体吗?能猜测一下吗?2、学生猜测并做好记录。1234567猜测验证3、要证实你的猜测是否正确,你们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自行观察,想办法证实你们的猜测。4、学生分组验证。5、汇报交流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你们用了哪些方法?6、创设情境:最近老师收到一份礼物,是一种液体,谁有办法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7、学生上台辨认,其他同学评价,他的做法行吗?(对于一种不了解的液体不能轻易的尝或闻)。[注:本环节是一个综合实践的环节,应放手让学生动手解决,最后的警示很重要,这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安全,要特别强调。]三、评价与整理1、给自己或小组的表现打打分。2、整理好实验器材。第四课时比较水的多少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并明确必须使用同一标准。3、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培养自信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难点: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瓶子、尺、天平、弹簧秤、杯子、烧杯、量杯、笔、注射器、调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一个人在茫茫的大沙漠中行走,如果是你,你最想得到什么?(水)
二、科学探究活动一:观察与猜测1、出示二瓶水,问:你准备选哪瓶?为什么?其它同学呢?2、究竟哪瓶水多呢?大家分组观察桌上的两瓶水。3、汇报(要求说出自己的理由)。4、统计猜测情况。[注:这一环节在操作时要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则猜测就变为“乱说”了。说明理由,也是一个展示学生想法和知识水平的机会。]活动二:验证哪个多1、究竟谁多呢?怎么办?(实验)2、分组讨论:你们准备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3、交流汇报。4、学生分组验证。5、汇报验证结果。[注:这一环节应尽量启发学生说出各种验证的方法。无论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说出道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要比较多少实际上就要选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活动三:多多少1、描述:多多少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2号瓶比1号瓶子多,那多多少呢?[注:这里我们不寄希望于学生准确描述,这样是不现实的。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为难,觉得有困难目的就达到了。]2、测量:多多少?⑴介绍毫升与量筒。⑵观察量筒,让学生描述量筒的一些特征。⑶使用:请一位同上来操作,其他同学评价。⑷应用:测量2号瓶的水比1号瓶多多少?[注:这一环节是为了解决上一环节中产生的困难,重在学生明白量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作尝试性的测量。]3、尝试建立毫升概念⑴用量筒量10毫升水。⑵估计一药匙水是多少?⑶猜测一些常见饮料如一听健力宝多少毫升等。[注: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毫升”的概念有一个强化,丰富学生对液体容量的感性认识,增加其生活经验,毕竟日常生活中要取一定量的液体不可能都用量筒量取,而是靠日常积累的液体容量经验来估计。]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各种声音素材(录音)、鼓、鼓槌、绿豆、钹2、分组材料:锥形瓶、尺子、保鲜袋、橡皮筋、音叉、泡沫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声音素材录音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汇报。提问:你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做铺垫。】2、保鲜袋发声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学生实验,交流方法。3、身体发声谈话:请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借助于其他物体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设计意图:利用简单材料发出声音,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无所不在,为后面发声现象的观察做准备。】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二)研究声音的产生1、提问: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假设。科学研究都是从先假设到实验到结论的过程。】2、请你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完成记录表。(1)橡皮筋同学合作,一人拉长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拨动橡皮筋。(2)尺子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尺子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尺子的另一端,松开。(3)音叉一只手按住音叉盒,另一只手用小锤敲击音叉,用带线的小球靠近音叉顶部。(4)锥形瓶,泡沫小球用嘴靠近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放入泡沫小球,再吹。(5)教师演示实验——鼓将绿豆撒在鼓面上,轻轻敲击鼓面。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一。学生汇报,交流。【设计意图: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找共同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经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3、明确物体的振动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的运动,科学上叫做振动。【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的同学,定义不是很强调,关键是让他们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4、反证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用实验证明。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音钹,然后一学生迅速按住钹面。学生做喉咙发声的实验。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表二。学生汇报、交流。【设计意图:时间原因只能做演示实验,但效果明显。反证声音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三)总结1、谈话:通过这么多的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2、课后作业:回家敲敲锅碗瓢盆,听听它们的声音。【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既是对这一节课的总结,强化声音的产生原理,更是对下节课的铺垫,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产生的声音是不同的。】附记录表:实验记录表一材料方法看到的现象橡皮筋尺子音叉、泡沫小球锥形瓶、泡沫小球鼓、绿豆我们的发现实验记录表二材料看到的或感觉到的现象敲击音钹或说话时按住音钹或停止说话时音钹喉咙我们的发现《改变沉和浮》课堂实录一、引入情境老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Goodafternoon,boysandgirls学生:Goodafternoon.Teacher.老师:同学们,看看我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讲台上摆放着土豆,橡皮泥,玻璃瓶,木棍,水槽。(学生一一作答)老师:那么,你们觉得哪些在水里可以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学生甲:木棍会浮起,其它的都会沉。
学生乙:我觉得土豆和木棍、玻璃瓶会浮起。(出现不同意见)老师:我们就让事实来说话。老师将土豆,橡皮泥,玻璃瓶,木棍一一放入水槽中。老师:事实告诉我们是什么现象?学生:土豆和橡皮泥都会沉,玻璃瓶、木棍可以浮。老师:老师现在想和你们一起变个“魔术”,怎样让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沉下去呢。板书:改变沉和浮(changesinkandfloat)老师:跟着我来读changesinkandfloat学生:changesinkandfloat老师(笑):不错!既然是魔术,就盖块布。有点那味道!老师将水槽用布盖住。二、让土豆浮起来。老师:你们先告诉我,怎样可以让土豆浮起来?学生:往水里加盐!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甲:我在书上看到过。学生乙:因为有个死海,可以让人浮起来。老师:你说的死海有什么特点?学生乙:盐分很高。老师:不管怎么说,你得用事实说明我才相信你。学生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很快便让土豆浮起来了。学生:老师!浮起来了!老师:非常不错!(给这个小组发下一张学习卡:你们还有别的方法让土豆浮起来吗?方案确定后需要什么器材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将给予这些小组白糖或另外的材料。老师:时间到!老师:有的小组很快便成功了,有的小组浮起来比较慢,有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还未完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甲:我们组加盐加得快。学生乙:我们直接将盐全部倒进去了。老师:恩,我发现做得快的小组的杯子里的盐都几乎用完了,看来并不是水里加了盐就可以让土豆浮起来。没有成功的小组把盐全部倒进去,看看是不是就浮起来了?学生:浮起来了!是的!老师:刚才先做完的小组,做了另外的探究,看看他们的结果如何?学生们:哇!也浮起来了!老师:告诉同学们,你们往水里加了什么?学生:白糖。老师:原来白糖水也可以让土豆浮起来!这是个新发现。别的小组也要努力了,想出的方法越多越好。老师:加盐和加糖都能让土豆由沉变浮,也许还有其他液体也可以。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完整板书:改变液体(加盐、加糖……)三、改变橡皮泥和玻璃瓶的沉浮。老师:接下来轮到橡皮泥和玻璃瓶了,要让橡皮泥浮起来,让玻璃瓶沉下去。我们来分下工好吗?一部分小组尝试让橡皮泥浮起来,一部分小组尝试让玻璃瓶沉下去。(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学习卡,学习卡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老师:时间到。很多小组已经成功了。让我们来给同学们演示下。成功的小组选一代表上讲台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学生:我们将橡皮泥捏成了各种形状。教师板书:改变形状。老师: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甲:碗形。学生乙:碟子形。学生丙:船形。老师:你们说的这些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中间低,两边高。老师:除了把橡皮泥捏成船形,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学生汇报或演示:把橡皮泥绑在泡沫块上。。。。。老师:怎样让玻璃瓶沉下去?有多少种办法?学生汇报或演示。老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办法?完整板书:改变重量(装水,粘上橡皮泥……)四、让牙签沉下去老师:终于只剩最后一项挑战了,让牙签沉下去。(神秘状)往往到了最后面是最困难的。(将蒙在水槽上的布取下,木签已经沉了下去)学生:哇!已经沉了!老师:啊!真的!居然沉下去了!本来还说是最困难的挑战!那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甲:好奇怪。学生乙:木头在水中为什么会沉呢?学生丙:老师,你做了手脚。老师:没有!要不,我再扔一根试试。老师扔进另一根木棍,浮起来了。老师:那么两个大小相同的东西放在水中,一个沉,一个浮,你们说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因为吸了水变重了。老师:哦,你刚得出的结论,轻重可以影响沉和浮,活学活用!那刚扔的这个呢?学生:那个吸得久些!老师:哦?回家后有的是时间,可以去试试。五、总结。老师:现在我们得把探究得到的收获整理一下了。怎样做可以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看看谁最会归纳和概括。学生回答。老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这些现象和做法分别运用了哪些方法?课件:“死海不死”、“钢铁在水中是下沉的,但钢铁做成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潜水艇”、“救生衣”、“坐船”。。。。。。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老师:你们看,生活中到处都是科学,等着我们不断的去探究去发现。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板书实验目的方法土豆沉→浮改变液体(加盐、加糖……),将土豆掏空,插上木棍……橡皮泥沉→浮改变形状(船形、碗形……),借助漂浮物……玻璃瓶浮→沉改变重量(装水,粘上橡皮泥……)木棍浮→沉改变重量创新点:1、展示一种新的合作理念:小组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在有效的40分钟时间里让孩子们充分探究“怎样改变沉和浮”,本课改变了常见的所有小组同时做同一个实验的格局。让学生可以有时间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比如想出多种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每一个实验都能获得更多的更深的体验。而汇报与交流使他们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2、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差异,实验小组与实验小组之间有差异,实验做得快的学生没事干了怎么办?三年级学生要不要实验报告?什么样的报告比较合适?在本课中,教师运用这样两种方式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一、第一次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准备有启发式的学习卡,让“进度快“的小组做完实验后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你们还有别的方法让土豆浮起来吗?方案确定后需要什么器材可以找老师帮忙。二、第二次分组实验前,教师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学习卡,学习卡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同一个问题。3、鼓励学生想出尽量多的办法来改变同一个物体的沉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很重要的一个部分。4、用一个自动由浮变沉的物体(木签)来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后探究。《我是“杨校长”》——“人的性状差异”的教学实录及课内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科学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多了,老师们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难在哪里?许多老师和一些相关的人士认为主要是难在科学课程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因为我们的科学教师过去大都是学物理、化学、生物或地理专业的,缺乏综合性的科学知识,这种观点似乎被大家认可。在实践中,我发现并非如此,老师们在实施科学课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怎样去教学,为什么呢?因为科学课的教学中要求体现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与社会。很显然教学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仅仅用传统的传授法进行教学是不行的,那么怎样进行教学呢?这就是科学课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下面是我执教的一节研究课,把它记录下来,也许有助于我们对科学课教学的研究。一次我去八中听一节科学课,内容是七年级《科学》(上)教材(华师大版)中“人的性状差异”,一位过去教生物的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通过讲解、提问等方法,从相貌、指纹、血型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其间还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几个学生用手指沾红印油(盖章用的)后在一张白纸上分别摁下手印,教师分析学生指纹的差异,最后教师对人的性状差异进行了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传授试的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为主。我坐在教室后排听课,发现一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集中思想听课,处于被动的学习,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还没有体现科学课程的价值,教师并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上。我一边听课就一边思考,这样的内容应当如何上呢?下课后,我对一起听课的一位副校长说:“下节课,安排一个班,我来上这个内容,好吗?”“好哇!”这位副校长说。问我要不要和学生见面,我说不用见面。请他赶快去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到实验室,准备几盒油印,并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张白纸,一个放大镜。上课铃很快响了,我急忙赶到学校科技楼的实验室,走到实验室门口,发现实验室已坐满了学生,实验室的后面坐着副校长和一些教师。我放慢步伐走进实验室,心里忐忑不安,自己毕竟是第一次到八中来,对八中的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都不了解,而且又没有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只是听课时思考了一下,能否上好课心中没有底。此时,所有的学生都用一种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我到第一排学生的桌前,我用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的学生,教室里很安静,心想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怎样开头呢?我没有说“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起立”等之类的教学习惯用语,而是这样和同学们开始了对话。(下面的“师”表示我)。师:(对着全班同学)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我第一次去八中听课)。师:我是你们学校的杨校长,你们怎么不认识呢?(八中的校长姓杨,只有30多岁)。生:你不是杨校长。师:我是杨校长。生:你不是杨校长。(所有学生坚决地否认我是杨校长。)师:你们凭什么说我不是杨校长?生:杨校长穿西服,你没有穿西服。(杨校长经常穿西服,我那天穿了一件夹克衫。)师:那么我去借一件西服穿了就是杨校长了。生:那也不是,杨校长比你年轻。师:我今年只有17岁。(发言的学生无言以对,此刻全班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笑声。)师:你们怎么知道我不是杨校长?生:你脸上有皱纹,杨校长没有。师:我脸上有皱纹吗?
(此时全班学生把注意力都转移到我的脸上,观察了片刻之后,都说我脸上有皱纹,有的同学还说皱纹比较多。)师:还根据什么知道我不是杨校长?生:你有胡子,杨校长没有。生:杨校长比你白,你比较黑。师:我黑吗?我不白吗?(学生又发出了笑声,并把目光又集中到我的脸上,都认定我比杨校长黑。)师:我和杨校长还有哪些不同?生:你比较瘦,杨校长比你胖。生:你有白发,杨校长没有。……学生指出了我和杨校长的许多不同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可以说引入课题这个教学环节完成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已调动起来了,没有一个同学开小差,大家对我十分好奇,和我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已经消除了,有了一种亲近感,相互之间形成了比较融洽的氛围。此时,我提出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刚才同学们指出了我和杨校长之间的许多不同之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有哪些性状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说完后,我走到前排一位女同学面前,请她走上讲台面向同学,和我一起并排站好。同学们都很好奇,不知道我要干什么。这时,我要求同学们每人拿一支笔和一张纸,认真观察我和这位女同学,把我和女同学的性状差异记下来。我反复强调要观察性状方面的差异而不是其它方面的差异,并对性状进行了解释。同学们开始了观察,兴趣很高,觉得很有意思,有的同学在观察时还相互进行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乱糟糟“的,大约过了五分钟后,我要同学们静下来,开始汇报。师:我和这位女同学有那些性状不同?生:个子高矮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生:你高些,她矮些。生:你的眼睛和他的眼睛不一样?师:眼睛有什么不一样?生:你的眼睛比她的眼睛大。师:我的眼睛比她的眼睛大吗?(我一反问,全班同学的目光又集中到我的眼睛和女同学的眼睛上,片刻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我的眼睛比女同学的眼睛大些)师:还有什么不同?生:你的头发比她的头发短些?师:把她剃光头,谁的头发长?(学生笑)师:头发的长短是性状差异吗?(同学们思考后,认为头发的长短应当不是性状差异)生:你的鼻子和她的鼻子不一样?师:鼻子怎么不一样?生:你的鼻梁比她的鼻梁高?师:我的鼻梁比她的鼻梁高吗?(大家又把目光全都集中我的鼻梁和女同学的鼻梁上,仔细观察后,都认为我的鼻梁高些)。师:还有什么不同?
……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我和女同学在性别、眼、鼻、耳、嘴、脸型、皮肤、四肢、体型等方面有差异,每当他们讲到某种性状方面的差异时,我就要求他们把这种性状差异的具体表现描述出来,迫使他们反复细致观察,寻找具体的细微的差异。当他们讲到气质、性格或其它方面的非性状差异时,我就反问他们:“你说的这些差异是性状方面的差异吗?”,迫使他们进一步动脑深入思考什么是性状差异,从而引导他们的思维不要偏离研究“人的性状差异”这个问题上。这样,一直到学生把我和女同学五官等方面的性状差异都找出来了。这时我又进一步问学生:“我和这位女同学除了五官方面的差异外,还有哪些性状不同?”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回答。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师:你们知道警察在破杀人案或盗窃案时常常在地上、桌上、墙上寻找什么吗?生:寻找鞋印、脚印。师:没错,是寻找鞋印、脚印,除此之外,还寻找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没有人回答。)师:警察手拿放大镜在桌上、墙上或一些物品上寻找什么?好好想一想!(学生沉静了片刻后,忽然有一个学生说他知道)生:警察寻找罪犯的指纹。师:是啊,警察寻找罪犯的指纹。那么你们知道人的指纹一样吗?(没有人回答,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发言)生:人的指纹不一样?师:你怎么知道?生:我猜的。师:你猜的对吗?(没有人能回答,都说不知道)师:人的指纹是否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人的指纹。这时我要求每个小组从实验抽屉中拿出一个放大镜和一张白纸,给他们准备了几盒印油。要求每组的学生把自己的手指分别沾点印油后摁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白纸上的指纹印,看看每个同学的指纹是否相同。任务一布置,同学们马上开始了研究。我到每个小组巡视指导。几分钟后,同学们很兴奋,发现他们之间的指纹不一样。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指纹形状画出来,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特征,找出他们指纹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他们进一步观察后,发现每个人指纹的形状不同。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对人的指纹的各种形状进行了小结。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性状差异。师:我们知道了人的五官、指纹不一样,还有哪些性状也不一样?(这时没人能回答了,教室里很安静。)师:你们知道病人住院打吊钟,医生经常向人体内输入什么?生:输入消炎的药水。师:没错,还输入什么?生:输入盐水。师:是的,还输入什么?生:输入葡萄糖。师:对,除了输入药水、盐水、葡萄糖外还可能输入什么?(学生思考了片刻,没人回答。)师:如果一个人是因为刀伤住院,医生可能给他输入什么?(马上就有学生举手)生:我知道,输血。
师:对呀!输血。那么,你知道人的血一样吗?生: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生:人的血有A型、B型、AB型和O型。师:你是什么血型。生:我是A型。师:你怎么知道。生:我验过血。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血型吗?(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自己的血型是B型,有的说自己的血型是O型,我问身边的一位同学)师:你是什么血型。生:我是B型。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B型。生:我是猜的。师:猜的怎么行呢?必须去医院检验才能确定。我们班去医院验过血型的同学请举手。(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师:没有验过血的同学,一定要到医院去验血,确定自己是什么血型。如果将来万一自己要输血,或要献血给别人时,就知道自己要输入什么样的血型或自己的血是否能符合别人所需求的血。因为人要输血时,血型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下课回家后了解一下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舅舅、姑姑、姨妈等人的血型。师:你们知道人的性状还有哪些不同?这个时候,同学们的思维已经拓展开了,许多同学马上就举手发言。有的说“人的DNA不同”,有的说“人的基因不同”……正当我想要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时,忽然我听到实验室外面有吵闹声,就问附近的一个同学:“是不是下课了”。这个学生说:“早就打下课铃了,快要上课了”。我就说,“那就下课吧!”。这节课就这样急急忙忙结束了。既没有板书,也没有进行总结。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说:“科学课就是这样上呀?”我说:“这样上行吗?”他们说可以,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