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3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中加盐都能增加水的浮力。2.知道哪些材料适合制作漂浮物。(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二、教师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铁块、潜水艇模型、玻璃杯、生鸡蛋、土豆、盐、吸管、大头针、乒乓球、塑料泡沫块 (卫生消毒用品)学生分组研究材料:橡皮泥、生鸡蛋三、教学过程:(一)整理材料,充分预测1.在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五种材料,看看是否熟悉它们?2.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请你作个预测,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物体(选择预测结果打/)铁块橡皮泥土豆塑料泡沫块吸管沉 浮 (二)自主探究,发现沉浮现象1.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反馈观察到的现象,再次作好记录(三)激发兴趣,引入橡皮泥的沉浮探究1.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3.这些方案可行吗?动手做一做!
出示要求:看谁能在最段的时间内使橡皮泥浮起来,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方案,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5.(整理实验用品)生汇报实验情况。6.(适时表扬学生表现)总结.归纳。各小组是采用什么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的?还有其他的不同方法?(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能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改变形状.依靠漂浮物.改变液体成分等)(四)自主探究,发现潜水艇沉浮奥秘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物体不需要改变形状也能从水里浮起来,比如潜水艇。(课件展示)你了解潜水艇吗?2.生谈对潜水艇的认识。3.潜水艇能沉能浮,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形状,这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要求:仔细观察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过程,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做好记录。4.生玩潜水艇,师巡视。5.(整理器材)现在大家知道潜水艇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沉浮了吗?生汇报实验结果6.总结.归纳。(五)“死海”探险,揭示沉浮之迷今天,大家的表现非常棒,作为奖励,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课件展示死海的故事)3.你知道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会浮上来吗?4.探讨如何让鸡蛋浮起来。5.展示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思考:是不是加盐就能浮?加多少盐才能浮?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6.(整理器材)同学们,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选一位代表来交流一下实验情况。7.总结.归纳。(六)总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几种方法,拓展物体沉浮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1教学反思教科版反思一: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我国养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他们中大部分知道我国有“丝绸之国”之称,茧子是由蚕吐丝结成的。但他们没有亲眼看到过蚕卵,没有亲自养过蚕,对于“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从哪来?”等问题更是一无所知。本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亲自去实践,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交流。饲养过程不仅是能让学生获得养蚕和蚕变态等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研究兴趣和能力的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等目标。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一、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引领式“问题”的出现,这真正体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纵观整单元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了三大部分组成:(一)引导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1.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2.蚁蚕是什么样的(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二)可爱的蚕宝宝(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三)蚕宝宝变了新模样。教材没有对这三块内容进行详细地描述,而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空间完全是开放的。一改以往《养蚕》教材主要以展示蚕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为内容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认识蚕的生活习性,知道蚕的生长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养蚕乐趣,开展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期望:通过课外延伸的养蚕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养好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做中学”,以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同时将长时间对蚕的观察结果以写或画、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和勇气,培养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在材料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准备放大镜、蚕卵、黑色的蚁蚕、白色或黄色的茧子,还有自己拍摄的蚕生长变化的照片或录像资料。总之,学生需要的材料我们要尽量满足,这才能真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本单元的课型特点,将讨论、观察、交流、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把这单元教学设计成两大块:(1)观察认知性探究活动——课内,通过讨论、观察认识蚕卵、蚕卵中的小生命,爱换新衣的蚕宝宝,身肥体壮的蚕宝宝,自己盖新房的蚕宝宝;(2)实践体验性探究活动——课外,学生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获得养蚕的乐趣。这样的设计能激起学生对养蚕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参与养蚕的欲望。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在课后还要经常了解学生养蚕的情况,及时给学生以帮助,一定要想办法使学生坚持养到底,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在《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反思二:在实践活动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小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养蚕活动结束后,我的个人体会是: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