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学情分析: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同的物体放到水中,有的会沉入水中,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还会悬浮在水里,通过改变某些条件,本来会沉入水中的物体也能浮起来。对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学生虽然有比较形象的认识,但是还缺少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通过阅读与收集资料,在理性上了解到改变水――在水里加(足量的)盐能使物体由沉变浮,意识到把球状的橡皮泥捏成船形、碗形,也能让橡皮泥由沉变浮,但是在学生学习中,对此还缺乏感性的认识。应该说,学生对如何使物体由沉变浮还并未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认知体系。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好奇与挑战,非常利于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三、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四、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水杯、橡皮泥(铝箔)、药匙、精盐、鸡蛋、小潜水艇、方便筷子、铁丝、吸管、塑料泡沫、盒盖等。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橡皮泥:
引导猜测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猜测大多学生都应该认为橡皮泥会沉在水底)2、教师做出魔术师表演的样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将橡皮泥放入准备好的饱和盐水中,此时橡皮泥竟然浮在水面上。(学生一定“哇”的一声充满了惊奇!)3、提问:我们每组都有一块橡胶泥,你们也想试一下吗?(学生争先恐后的忙着,但一定是非常无奈的眼看着橡皮泥沉入水底而充满了失望,学生必然会想到是水的缘故,并提出质疑,这里教师可不为所动,为以下的教学埋下伏笔。)4、导情追问:你有哪些好的方法,让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二)学生实践探究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小组讨论让橡胶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2、学生汇报想法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方法:(1)把橡皮泥捏成碗、船等形状,使橡皮泥的体积变大;(2)借助一些提供的漂浮物。下面我们就实践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4、学生实践探究。5、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6、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此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例子。7、多媒体展示大的轮船、竹筏、救生圈等图片,引导欣赏(三)玩小潜艇,研究沉浮的道理。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潜水艇)2、你见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3、多媒体展示潜水艇上浮、下沉的视频。(要求认真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想亲自驾驶一艘潜水艇吗?
4、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潜水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入了空气,潜水艇变轻,就上浮。(板书:改变自身重量)5、学生做潜水艇上浮、下沉实验,进一步体会潜水艇上浮、下沉的原因。师:你们可真聪明,相信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回家后自已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下小船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到水里呢?(四)指导学生探究下沉物体上浮的方法——加入盐。1、故事激趣:多媒体讲展示死海淹不死人的图片。是谁救了他们?你们想不想揭开其中的秘密?2、创设情景:昨天,我请朋友从死海为每一位小朋友带回来一杯那神气的“水”,就是刚才我放橡皮泥的这一杯,从表面看你能看出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吗?3、观察与感受(1)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分别放进不同的两杯水中,你们看现在有什么现象发生?(土豆在死海的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在普通的水中不能浮。)(2)其中的秘密在哪呢?(3)交流并猜测原因(如果学生提出是大小的原因,就交换试一下,从而明确和土豆的大小无关)(5)你受到怎样的启发?(6)学生谈想法4、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杯类似于“死海的水”?引导制做“死海之水”。(将土豆放在烧杯中,再往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慢慢地向杯中加入盐,不断的搅拌,直到土豆浮在水面上。)5、学生制作“死海之水”并放入土豆验证。6、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向水中加入大量的盐,也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六)拓展延伸
(1)如果在水中加入其他物质,土豆也能浮上来吗?(学生也可能自己想到,由他们自己提出假设当然最理想了)(2)学生设想(3)鼓励课后继续探究下去附: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 借助漂浮物 改变自身重量、 水里加盐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因此,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形成科学观点、发现科学规律的全过程,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探究改变物体沉浮规律的环节,教师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和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已经沉到水里的材料或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与学生的倾听和讨论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反馈中,最后自行探究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能力得到发展,问题的可持续研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打破教学时间限制,问题研究不再是一节课、一周的时间,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有设计问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虽然,我在本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和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今后改进。
名师点评: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采用了“实验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验活动,将教学串连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推向高潮。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开放探究的引发点。本课教学从橡皮泥由沉变浮引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这一现象作出了较为准确的猜想,很好地生发了课内的探究活动。3、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开放探究的着力点。本课教学的着力点不在学生经历多少次探究实践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火花。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橡皮泥由沉变浮的过程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改变思维的角度,实现思维的跳跃,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开放课堂这一环节中,则更好地体现了开放学生思维,进行多元思维训练的宗旨。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高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