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语段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前期:反复阅读文本,并结合课前发下的资料(关于鲁迅、关于白莽,以及白莽诗作《血字》、《让死的死去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节选文字)进行阅读。 后期: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1-3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语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有了 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 在鲁迅棺木上。“民族魂”,这正是中国人民对鲁迅的最高褒奖。 2、关于鲁迅,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那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所了解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3、今天,老师要讲的是一个爱护青年、接近青年、与青年人心灵相通的鲁迅。 在他56年的生命中,竟有19年时间是做教师的。在学校,鲁迅是一位在学生中找不出一句恶评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鲁迅对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作家,总是热忱地关怀和积极地培养。这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1931年,白莽被国民党枪杀后,白莽的身影就经常在鲁迅的眼前出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鲁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国失去这样的英雄健儿而痛哭。鲁迅悲痛地回忆着和白莽相处的日子,在白莽死去已经五年后的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夜里,重病缠身的鲁迅当夜便为白莽的遗诗《孩儿塔》作序。今天我们就来结识鲁迅用他那蘸满深情的笔给我们描绘的这位可爱的青年——白莽,以及他的诗集。 二、解题:关于序 《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序:指序文,是写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面对其写作缘由、内容、体例加以说明的文字。 它同时也是一篇著名的杂文。 杂文:包含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文艺性和辩论性。它把精辟深刻的说理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尖锐泼辣、风趣幽默的独特文体。鲁迅是现代杂文大师。 三、研读文章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让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从中提炼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也能因此而解决一部分其它问题的问题: 为亡友的遗文作序是义不容辞的事情,鲁迅本身也视其为一种义务,这在文章第三段中 有所流露,但为什么作者在这篇序文要结束的时候却说“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也就是说在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背后
,作者的感情起了怎样的波澜,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呢?我们一起来摸索文中的情感线索。 (一)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惆怅(文眼)(最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语词) (二)如何理解这种惆怅,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1、
天气与心境:(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雨声淅沥、感时伤怀;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问:如何来理解第一段中的“这就使我更加惆怅”?/第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的雨和远道寄来的信,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抓住封号、“也因为”、破折号、“这”来理解。 2、由信的开首而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问:找出第二段中回忆白莽的句子。 品位相关语句:“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里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思考作者用这寥寥数笔来回忆白莽的作用? 答:赞颂年仅19岁,已入狱3次的革命青年白莽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寄托作者的思念;表达对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革命者的愤慨之情。 3、白色恐怖下不能详加评析诗稿→还是惆怅 (背景:“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抗战,国民党政府对外“不抵抗”,对内“大围剿”……) 问:作者这种惆怅的情绪有没有改变呢? 品位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答:这里作者作了一个比喻。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