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风”看不见,摸不到,但是能感觉到,风的形成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四年级小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这一知识的学习,学习的难度较大。本节课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活动中,通过直观的教学操作、演示,遵循循启发性、系统性的原则,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体验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2课。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了风。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时期,关于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这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认识风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能从小关注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科学知识,关不断的探求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知识的习惯。四、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知道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2、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3、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认识风的形成。 4、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初步知道一些科学发展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对空气的流动提出问题,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2、能与同学主动交流关于冷空气与热空气流动有关的科学知识。3、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教学难点: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六、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火柴、蜡烛、纸蛇、细木棍、纸杯、塑料袋、酒精灯。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出示一只气球)这是什么样的气球呢?同学们形容得真好,那它鼓鼓的肚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将气球口松开)形容得真好,还能换一个我们科学的词吗?你发现?(缓慢地说,让学生思索中得出结论)
师:空气分为热空气和冷空气,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师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活动(研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空气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往哪儿流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1)、我们首先来感觉热空气在哪里?师:请实验员操作员将蜡烛点燃,然后小组每位同学依次将左手放在蜡烛的上空,将右手放在蜡烛的旁边。(注意安全:手距离火苗约一支铅笔的距离)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巡视。汇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你认为热空气会向哪里流动呢?生答:师:到底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吧!现在老师变个小魔术,让手里的纸蛇跳舞。你们相不相信?(教师演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将做好的纸蛇放在点燃后的蜡烛的上空约15厘米,观察纸蛇的变化,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起来的?(注意不要烧到纸蛇的尾部)学生操作,老师巡视。讨论交流汇报:是热空气向上流动力量使纸蛇转动起来的。小结:实验证明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师:谁能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学生试着回答
下面看老师做一个演示实验(书P6图)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提问:为什么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会上升?学生讨论回答(3)、小结: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那么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视频来观察,看一看瓶中的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热空气又怎样流动的。(播放视频)实验操作:(1)、准备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其中一个设法使它变冷,另一个设法使它变热(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板将瓶子盖上(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下面将你所看到的情况与同学进行交流,说说从视频实验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结:热空气向上流动,受冷后下降,形成了冷热空气的对流。(三)、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了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接下来我们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出是出示图片(书P8中间的两幅图)说一说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学生回答(略)(四)、推想空气的成因师:同学们能学以致用,体现了新时代小科学家的风范。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运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结合小视频和教材的插图,进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师多媒体出示风的形成图(书P8下)学生看图,进行推想。学生汇报。总结:自然界里各地由于光照不同、环境不同等原因,各地的冷热不同,热的地方的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就形成了风。三、能力通关1、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热空气会()。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3、地球表面空气的()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四、总结延伸热空气有什么用途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媒体出示P7下图孔明灯和热气球)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只简易的“热气球”老师讲解做法并演示,演示后学生分组完成制做简易“热气球”。关于热气球,大家可能又在脑海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课下请继续研究。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整理好,下课。八、板书设计 2、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降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九:评测练习1、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热空气会()。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3、地球表面空气的()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十:效果分析1、《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的内容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玩中体验和收获。本课第一环节就是玩,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玩的专注、玩的兴奋、玩的愉快。这符合中低儿童心理特点,誉教于乐、事半功倍。2、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实验操作较多,有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也有的需要教师演示操作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来完成。无论是自己动手的实验还是观察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与观察能力是主要的,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本课主要特色。3、本课教学遵循系统性的教学原则,在知识的探讨中让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学习。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用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感受到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科学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4、实验操作具有明显的启发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在操作中有的不易控制。为此,在备课时做了大胆的改进。如在演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实验中,由于纸杯中的空气较少,当给其中的一个纸杯中的空气加热后,由于纸杯中的空气较少,两端的纸杯中的空气的轻重差别不大,所以小木棍的倾斜程度并不明显,远处的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一现象的发生。因此我在小木棍的旁边又多加了一根小木棍,使两根小木棍同高且平行,这样当其中的一根小木棍的一端发生倾斜时,学生立刻就会发生这一变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5、教学效果明显。“
风的成因是冷热空气的对流而产生的,学生在认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时存在一点的难度。经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明白冷热空气是如何流动的。接下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制冷空调的安放位置与冬季安放取暖器的问题。进而能够通过看图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风的成因。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