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上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到空气的性质特征,本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活动,即了解空气的成分,此前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在探究活动中如何积极思考,如何展开有效的探讨等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加以组织、引导和协调。教学目标: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3、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教学难点:能对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做出合理的解释。学生用具:盛有红色水的水槽、蜡烛、不同大小的两个杯子、三块玻璃片、饮料瓶(去底)火柴。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三张、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领导和老师光临我们的活动现场,大家感觉紧张吗?生:有点紧张。师:让我们一起来做做深呼吸好不好?大家来一起吸气,呼气,再呼吸……现在感觉好些了吗?生:感觉好多了。老师想问问大家,刚才我们呼吸时吸进体内的和呼出来的是什么?生1:是空气。生2:准确地说,我们呼吸时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呼出来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师:你知道的可真不少,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通过查资料了解到的。师:那就是说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空气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之外,是不是还含有其它他的气体呢?你们想知道吗?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空气中有什么》(板书)。二、三支蜡烛燃烧比赛师:展示讲台前的实验器材,同学们请看,三支同样的小蜡烛放在三块同样的玻璃片上,不一样的条件是什么?生1:不一样的是第二支蜡烛上罩着一个小杯子。第三支蜡烛上罩着一个大杯子,第一支蜡烛上没有罩杯子。生2:不一样的是小杯子里的空气最少,大杯子里的空气较多。
师:那第一支蜡烛呢?生:第一支蜡烛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师:你能用咱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真不错!如果我点燃三支蜡烛,让它们进行一次燃烧比赛的话,请同学们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够猜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生1:我猜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生2:同上生3:同上。师:你们几个猜得都一样,其他同学和他们猜的也一样吗?生:一样。师:那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际比赛的情况。师:(点燃火柴)我一扣上杯子大家就一起数数。“1、2、3、4……”师:看来同学们都猜对了,真了不起!师:为什么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呢?生思考。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生1:我觉得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长是因为它周围有很多空气,而第二只杯子里的空气少,所以它燃烧的时间短。生2:
我认为有空气蜡烛就能够燃烧,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空气越少,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短。所以第一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长,第二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最短,第三支蜡烛燃烧的时间比第二只蜡烛多一些。生3:我也觉得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空气的多少有关,空气越多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空气越少,蜡烛燃烧的时间越短。三、探究蜡烛燃烧会用掉一部分空气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看来,蜡烛的燃烧离不开空气,空气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空气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书中将这一实验装置(手指桌上)进行了改装,并且把它放进了水槽里。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9页,看书上的实验,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将桌上实验器材收拾整理好)学生看书之后小组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实验方案(2-3人)生1、把蜡烛点燃后放进水槽里,再用去了底的饮料瓶罩上,然后迅速盖上瓶盖,拧紧。生2、1)将固定在玻璃片上的蜡烛点燃,放进水槽里;2)再把去底的饮料瓶罩在蜡烛上;3)然后迅速的盖上瓶盖,拧紧。出示屏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幻灯片出现相应的实验步骤:师问:在实验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呢?生1:实验中使用火柴时应注意安全问题。生2:我觉得应该注意先拧开瓶盖,再把饮料瓶扣上。教师手拿去底饮料瓶边演示、边讲述:如果我直接扣上饮料瓶的话,饮料瓶能在水中站住么?生:不能,它是漂在水上的。
师:因为瓶里现在有什么?生:有空气占据空间。师:不错,只有把瓶盖打开(拧开瓶盖),把里面的空气排出去,它才能在水中站稳。生3:我认为还应该注意的是书中提到了把饮料瓶放在水中之后要立即拧紧瓶盖。师:谁能说说为什么要马上拧紧瓶盖?生:为了防止外边气体进入和瓶内的空气跑出去。同学们刚才提的几点建议都很好,老师也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大家看大屏幕。(屏幕出示)生1人读:1.各小组同学做好分工,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做记录。2.实验结束后,实验装置应保持原样不变,不得随意将瓶子提起或拧开瓶盖。师:现在请各组同学开始操作吧!(分发实验记录单)学生实验并做记录,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师: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一截。生2:我们组在实验中看到水槽里的水进入饮料瓶中,瓶里的水面升高了。生3:我们组用尺测量了一下,瓶里的水升高了()厘米。师:这组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他们运用测量工具,通过具体数据来说明实验现象,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值得提倡的。师
:水为什么会涌进瓶子里呢?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屏幕出示上述两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汇报。生1:我想水能进到饮料瓶里,一定是蜡烛燃烧之后,空气减少了,说明燃烧用掉了一部分空气。生2:可能是蜡烛燃烧之后里面的空气少了,挪出了地方,这样水就补充进来了。师板书:支持燃烧四、探究剩下的气体不支持蜡烛燃烧师问:现在饮料瓶里还有空气吗?生:有。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如果里面没有空气,饮料瓶里的水一定会升到瓶口,会充满整个瓶子.现在饮料里还有一部分空间,这些空间是被空气占据着。师问:这些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生:不能。师:说说理由。生:如果这些气体可以燃烧,在前面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就会全部用掉,燃烧之后剩下的应该是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师:你分析得有道理。我们还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生:把火柴点燃,放在饮料瓶口,再把瓶盖拧开,如果火柴熄灭了,就说明里面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师:老师再补充说明一点,大家应该先把水槽里的水加到和饮料瓶里的水面一样高,不然的话,拧开瓶盖,水面就会降下来,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子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分发实验记录单,巡视指导。学生讨论并做好记录。学生分组汇报。生:放到瓶口的火柴立即熄灭,说明瓶里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教师板书:不支持燃烧。五、认识空气的组成:师:根据以上的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性质?生:空气中至少含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0页,结合你们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空气中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生交流并汇报师板书。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支持燃烧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大约占1%。六、拓展与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认为空气中有什么?师:前面同学提到了我们呼吸时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跟咱们刚才研究的结果一样,
可见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如此,他还影响着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及活动,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搜集有关这些气体情况的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板书设计:3.空气中有什么氧气21%氮气78%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约1%附:实验记录单(一)蜡烛燃烧会用掉一部分空气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展开的讨论)。
实验记录单(二)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的实验火柴放到饮料瓶口时看到的现象对于这一实验现象的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