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具设计首页备课时间:2007年9月17日授课时间:2007年9月18日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型合作探究几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重证据。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实验、讲解等教具学具蜡烛、玻璃杯、水槽、无底塑料瓶、冰块等,塑料瓶、镊子、火柴、水槽、蜡烛、打火机等,相关教学课件。使用教材构想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明白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重证据。师生双边互向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这一种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来探究有关空气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中有什么。(板书)2、实验介绍:老师这里有三支一样大小的蜡烛,把它们点燃,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请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3、学生猜测。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4、教师演示实验。5、提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是怎么想的?6、学生依据经验说明。7、谈话: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玻璃杯中到底还有没有空气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一)认识燃烧要消耗空气中的氧气1、谈话: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2、实验介绍: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先不点燃蜡烛,用一个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会怎样?3、学生说,请人上台演示。4、汇报实验结果。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导入,激发兴趣或动机。
5、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6、提问:如果点燃蜡烛,再把玻璃瓶罩上去,水能不能进入瓶子呢?你们想试一下吗?7、提出实验注意点。8、分组实验、观察现象。9、交流: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蜡烛慢慢熄灭,一部分水流进瓶子里)10、适时追问:蜡烛熄灭后,水流进瓶子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减少了,“让”出了一部分空间。)11、再追问:瓶内空气为什么会减少呢?(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说的好,这部分空气是能支持蜡烛燃烧的,叫氧气。(板书:能支持燃烧氧气)氧气用完了,蜡烛也就熄灭了。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师生双边互向活动设计意图
(二)认识瓶内剩下的气体1、提问:那么瓶子里还有没有空气呢?2、学生说并提出依据。3、启发:剩下的气体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有没有办法检验一下?4、明确方法:那怎么做呢?5、师提出要求:注意安全当心烧到手。拧开盖子后,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6、分组实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火柴马上熄灭)7、谈话:看来,瓶中剩下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板书:不能支持燃烧)8、小结:通过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氧气能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三)通过媒体资料了解空气的成分1、提问:不能支持燃烧的空气中到底有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2、利用媒体介绍: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其他的主要是氮气,不能支持燃烧,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占到1%。三、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你想通过实验观察吗?2、讲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但是水蒸气有这么一个特性,它遇到冷的物体会凝结形成小水珠。所以我们可以观察物体表面有没有小水珠。3、演示实验:这是一个空的雪碧罐,我把一些冰块放进去,盖上玻璃片。(请学生摸罐子外壁是干的)过一会,杯子外壁上会怎么样呢?4、讨论:生活中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5、(借助图片)师补充:早晨大雾清晨窗户内面上的水珠早晨草叶上的露珠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易拉罐会“出汗”天空下雨高空中的云雾梅雨天墙壁上的水滴饼干时间一长变软6、观察杯子外壁,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7、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现象,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强化理解,这样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就更为深刻。师生双边互向活动设计意图
8、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四、课后拓展研究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空气的组成,你都知道了那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五、布置作业课后1、2、3题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空气中有什么能支持燃烧氧气不能支持燃烧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