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2、科学探究:能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多种形态,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思路: 在大自然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就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怎么突破这难点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是最好的办法。所以,教学中要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大自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水,这是水的自然形态。但是你知道吗?云、雾、露、霜、冰、雪和雨,这些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化身。它们的变化都与水被加热获冷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欣赏美丽的图片,了解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的水 1.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 2.你知道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白云、露珠、霜、雹都是什么形成的吗? 3.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器材:烧杯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玻璃片火柴方法:①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②用一块冷的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是否有水珠。观察现象:玻璃片上有水珠,水珠变大后会落下来。汇报观察结果:杯口和玻璃片上有水珠,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请将玻璃片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这就是下雨。 小组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点增大后,由于重力所致降落,就形成雨。(3)小结: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 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1)霜,同学们见过,可是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水、温度计、冰块、盐、湿毛巾方法:①将装有少量水和一支温度计的试管放入干燥的易拉罐中。②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在易拉罐中放入冰盐混合物,使试管完全处于冰盐混合物中。③观察冰盐混合物的温度和水结冰时的温度。观察现象: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了吗?(易拉罐的杯壁上有白霜出现。)结论: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3)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 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2)学生分组做实验:器材:水杯、冰块、玻璃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方法:①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②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现象:观察到杯中出现了雾。讨论:雾是怎么形成的?结论:水蒸气遇冷在空中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它在自然界中位于低空就是雾。(3)小结: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多春秋季出现。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
4.总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注:以上几个实验也可以放到课下,和家长一起进行实际操作,效果也很好。) 三.总结: 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雾凇、雪、雾、雨、冰、云、露、霜、雹) 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霜、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四.作业: 1.等待机会到大自然中观察雨、霜、雾、露、雪、冰。 2.把下雨、下雪、大雾、结霜的原理解释给家长或小弟弟、小妹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