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杂谈
白鹤别名西伯利亚鹤、黑袖鹤学名Grusleucogeranus英文名Siberianwhitecrane鹤科Gruidae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小天鹅别名啸声天鹅、短嘴天鹅学名Cygnuscolunbianus英文名whistlingswan鸭科Anatidae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新疆北部及华北一带繁殖;南方越冬;偶见于台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型游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洁白,头部稍带棕黄色。颈部和嘴均比大天鹅稍短。嘴基黄色区比大天鹅小,嘴大部为灰黑色。脚黑色。生活在多芦苇的湖泊、水库和池塘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兼食少量水生昆虫、蠕虫、螺类和小鱼。生活习性似大天鹅,每年3月份成对北迁,筑巢于河堤的芦苇丛中,每窝产卵5-7枚,白色。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29-30天。50-70日龄获得飞翔能力。
朱鹮别名朱鹭学名Nipponianippon英文名crestedibis鹮科Threskiornithidae分布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绿孔雀别名爪哇孔雀学名Pavomuticus英文名greenpeafowl雉科Phasianidae分布云南南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羽上具众多的由紫、蓝、黄、红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多见一雄伴多雌活动。主要食蕈类、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晰蜴等。2月下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多在山脊和阴坡草丛灌木之间的低凹处筑巢,每窝产卵4-8枚,一般为5-6枚,乳白、棕或乳黄色。雌鸟孵卵,孵卵期为27-30天。 孔雀的美丽羽毛,历来是人们喜爱的装饰品,清代时,以其与褐马鸡尾羽配合制成的“花翎”,以翎眼多寡区别官阶等级。孔雀的行止动作,宛若舞姿,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孔雀舞”,其矫健优美,令人陶醉。
丹顶鹤别名仙鹤学名学名Grusjaponensis英文名red-crownedcrane鹤科Gruidae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诗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蚕食鲸吞如蚕一般慢吃桑叶,像鲸一样猛吞食物。比喻用种种方式侵占、吞并。孙中山《兴中会宣言》:“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蚕是鳞翅目蚕蛾科的昆虫,以家蚕为代表。
飞蛾扑火蛾子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也可写成“飞蛾投火”、“飞蛾投焰”或“灯蛾扑火”。〈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鲁迅先生在〈秋夜〉一文中描述过当他面对这些投向灯火的小飞蛾时,激起了赞赏的心情。飞蛾是鳞翅目昆虫中的一大类,与蝴蝶相对应。其腹部短而粗,休止时翅膀呈屋脊状,多在夜间活动,但有趋光性,喜欢聚集在光亮处,因此民谚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人们利用该习性,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既可用来捕杀害虫,也可用来采集蛾类标本。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小小的蚂蚁竟想撼动参天的大树,这不是很可笑吗?该成语比喻其力量很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唐·韩愈诗:“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蚂蚁属膜翅目,蚁科,是多种蚁类的总称。世界上记载的有4600种以上。 汉语成语词典中说蚍蜉是大蚂蚁,究竟指哪种蚂蚁恐伯无从考证。有些蚂蚁确实凶猛,虽不能撼动大树,但由于善吃肉食,不仅可捕食其他昆虫和小形动物,甚至还可侵袭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工蚁喜阴天或夜间群体活动,编队而行,遇有小动物就群起进攻致敌于死命,形如大兵团作战,因此中文名叫“军团蚁”。 有一种蚂蚁,它们虽不能掐动大树,但可以将树干蛀空,使大树折倒。不过这种蚁不是黑蚂蚁,而是属于等翅目的白蚁。
断肢自救这是比喻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大蚊属双翅目,大蚊科,与吸血传病的蚊虫,只能算是远房姐妹。 大蚊的幼期一般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通常取食土壤中的腐烂物质,有些种类也危害植物的根,成为水稻的一害。因此,在稻丛中常见到大蚊的成虫用前足抓住叶片,后面的两对足伸得直直的垂吊着,摇摇晃晃的身体象是在荡秋千。如果不去触动它,又好象一具干枯的虫尸,原来它是以装死迷惑敌人。大蚊的这套骗人把戏,可欺骗不了“捕虫能手”青蛙的锐利眼睛。当青蛙看到垂吊着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残体自卫”。
按图索骥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鹦鹉学舌之谜1从古到今,鹦鹉学舌的出色本领,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相传唐代时,长安富豪杨崇义在家中被杀,地方官到他家中踏勘,一只笼中鹦鹉忽然开口说话,念叨一个叫“李”的姓名。地方官心生疑云,一查,李是杨家邻居,便带来盘问,果然是凶手。鹦鹉因报案有功,被唐明皇赐了个“绿衣使者”的封号。这个故事见于笔记《开元天宝遗事》。 类似的事在国外也有发生。1984年3月,美联社曾报道一则新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贝敦,某人家夜晚被撬窃。受害者报告警察说,他家被盗窃时,有一只鹦鹉在场;被盗以后,鹦鹉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到这儿来,罗伯特,到这儿来,罗尼。”根据鹦鹉提供的这两个名字,加上从现场取得的指纹,警察很快就破了案,抓住了两个惯窃犯,一个名叫罗伯特,一个名叫罗尼。 更有趣的是一位叫朱·海特的英国妇女饲养的一只鹦鹉。1980年的一天,这只鹦鹉在树林中飞迷了路,被一个农民捉住。鹦鹉到农民家后,反复念叨一个六位数字。农民感到奇怪,他试着按这个数字拨电话,果然找到了鹦鹉的女主人!1981年,美国曾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动物“说话”比赛。赛场上,数千只各色鸟儿竞相学舌,一只名叫普鲁德尔的非洲灰鹦鹉夺得冠军。它一口气“说”了1000个不同的英语单词。这种种故事,常常使人们感到迷惑:这些聪明的鸟儿,是否真的懂得所“说”话语的含义?它们能象我们一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的环境吗? 大多数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鹦鹉学舌之谜2他们指出,鹦鹉和其他鸟类的学舌,仅仅是一种仿效行为,也叫效鸣。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因而它们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运用这些语言。然而,还有少数科学家在继续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教大猩猩、黑猩猩学习话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打破了动物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传统观念。这使一些研究者对鹦鹉学舌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新“教学”法爱伦认为,过去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研究者都用实物来奖励鹦鹉“学习”,这就使得它们形成单纯从声音上模仿的条件反射,反映不出鹦鹉是否能理解所学语言的意义。
爱伦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1978年,她选购了一只13月龄的非洲灰鹦鹉,取名叫爱列克斯,并开始对它进行实验。爱伦设计的新“教学”法,叫做“对话——竞争”法。在教学中,由两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一个当鹦鹉的“教师”,另一个当鹦鹉的“竞争者”,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给鹦鹉上的一堂课:爱伦(现在当教师,她向鹦鹉和研究生玛丽出示五块木片):玛丽,这是什么?玛丽(当竞争者):Fivewood(五块木片)。爱伦:对!你说得很对。这是五块木片。(把木片递给玛丽。玛丽转向鹦鹉,给它看木片。)玛丽(现在当教师):喂,爱列克斯,现在你来说说看,这是什么?爱列克斯(含糊不清):Wood.Wannanut.玛丽:不是nut!你先告诉我,这里有多少木片?爱列克斯:“i”Wood.玛丽:说清楚点,多少木片?爱列克斯:“i”Wood.玛丽:还是不清楚。(转向爱伦):爱伦,你说,这是什么?爱伦(现在当竞争者,学爱列克斯的声音):“i”Wood.玛丽:好好地说,你能够说清楚的。爱伦:FiveWood玛丽:对了!说对了。这是FiveWood。好了,你拿着。……接着,爱伦再问鹦鹉。通过这样反复对话竞争,使爱列克斯最终能够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每一次,都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实物显示来“教”单词,这样就避免鹦鹉单纯从声音上模仿,为帮助它“理解”词的含义创造条件。在教鹦鹉学生词时,研究者总是挑选鹦鹉感兴趣的东象闪闪发光的钥匙、鹦鹉爱啄碎的木片、软木等。这样能提高它的学习兴趣。对爱列克斯的正规教学一天4个小时,其余的时间让它生活在人们中间,让它自由自在地玩、说话、听话。研究小组避免用食物奖励鹦鹉,使鹦鹉的“学习”和吃食不发生直接联系。有时爱伦也奖励鹦鹉,当它正确地说出一样东西的名称后,就给它玩这一东西,以提高鹦鹉说话的积极性。
研究前景对爱列克斯的“教学”和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爱伦认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下这样的结论。研究组对鹦鹉“说话”的研究充满了信心。他们拟定长远计划,列入了许多有趣的课题,如:鹦鹉能不能掌握比较抽象的概念,像“大”与“小”,“硬”与“软”?它们能不能发展自己的数学“天赋”,数到“8”、“9”、“10”,甚至学习加减法?它们能不能看懂平面的照片或图象,弄懂二维的平面图象和三维的立体图象之间的关系?它们能不能区分两个物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它们能不能把自己学会的“语言”传授给另一只鹦鹉?爱伦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将彻底揭开鹦鹉学舌之谜。
冬虫夏草的秘密冬虫夏草就是说它冬天是虫,夏天成草,冬天又变为虫。果真如此吗? 冬虫夏草产于西南低温、严寒、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区,最早见于药书《草本从新》和《本草纲目拾遗》。18世纪20年代,法国的一个科学考察对在我国西藏发现了冬虫夏草,100年后英国植物学家才揭开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原来,冬虫夏草是蝙蝠蛾科的幼虫被虫草菌属的真菌感染后形成的。在幼虫感染生病的初期,幼虫表现行动迟缓,随后则出现惊恐不安,到处乱爬,最后钻入距地表3~5厘米深的草丛根部,头朝土表,不久便死亡。真菌菌丝以幼虫体内组织为食,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虽死,但其体壳仍然完好,冬季发现时仍象一条虫子。 寒冬过后,到第2年春暖花开之际,虫体内的真菌迅速发育,到5、6月份,从幼虫头部长出1根真菌的子座,长2~5厘米,顶端膨大,子囊孢子充满了囊壳。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散发出来,再去感染其它幼虫。因此,被感染的幼虫在地表下是完整的幼虫尸体,地表上长出一根草样的真菌,虫草之名由此而来。
你知道为什么?候鸟--几个月都不睡觉人们总在抱怨学习或工作时间不够。如果我们始终保持活跃,那又会如何?有些候鸟一连几个月都不睡觉。 加州大学塞米尔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杰瑞·希格尔,目前正在对海豚和杀人鲸的大脑神经化学进行研究。这些动物有时能连续几周不睡觉,它们这种能力表明人类“也可能具备长时间不合眼的生理潜力”。
蝾螈--腿断后,3个月就能再生如果将蝾螈的一条腿砍下来,24小时内,一层干细胞就会在受损处长出。而在三个月后,蝾螈的一条新腿就会在原处长出来,且能恢复原来的功能。对于人类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措施也不会恢复到这种程度。但蝾螈为何如此特殊呢?科学家发现,蝾螈的成年细胞能恢复到干细胞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只能在胚胎内出现。在这些细胞内,特殊的基因会被激活。我们虽仍然无法具有像蝾螈一样的再生能力,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有可能让人类再生出某些器官。 麻省理工大学科学家伊奥尼斯·亚纳斯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生物活性骨架去“鼓励”人类细胞恢复到发育初级阶段,从而再生出器官。我们的皮肤现在就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再生,人类和动物的手臂、腿和面部的受损神经同样具有这种再生能力。
细菌--耐异常辐射的超级英雄抗辐射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距离现实生活其实并不遥远。这种能力的益处十分广泛,比如可使我们不易受到癌症等疾病的侵袭等等。这种核时代的“超级英雄”是一种称为耐辐射异常球菌的细菌。研究表明,耐辐射异常球菌能比人承受强数千倍的辐射,其诀窍就是利用超效修复能力,弥补辐射造成的损伤。 辐射会将DNA分裂成碎片,从而损坏DNA。当耐辐射异常球菌基因组受损时,其修复基因就会立即行动起来,使受损基因恢复到原来状态。如果想掌握耐辐射异常球菌的这项本领,我们就需要了解它是如何有效修复其DNA的。
鹰--能看到几里地远的猎物也许你的视力是最好的,但你仍看不到动物不费力就能看到的东西。鹰可以看清远方的猎物,而有些动物的视力甚至更强。提高人类视力最轻松的一种方式就是,扩大我们所能看到的光频率的范围。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携带一种称为“视蛋白”的对光敏感的蛋白质。你所能做的就是将一种基因引入光感受器细胞,从而将视蛋白调节为一种你希望察觉的波长。 鹰之所以能看到远距离的猎物,是因为它们圆锥细胞光感受器紧紧堆积在视网膜上。而提高人眼的清晰度的一个途径就是在视网膜上塞满更多的圆锥细胞。虽然会提高我们的视力,不过这一过程可能让我们的眼睛感觉不适,因此要慎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问我什么是最凶猛的动物,我一定说是狼獾。狼獾是我见到最狠的主,典型的亡命之徒。我曾经亲眼看过这家伙从三只狼的嘴里抢下一头死鹿,又赶跑了三只狼。在穷凶极恶的狼獾面前,体型几倍于狼獾美洲狮也只能以呲牙恐吓来维持自己的威严了,放心,退缩的一定是美洲狮。
饥饿驱使猞狸放惯用弃伏击战术,注意它那宽大的脚掌,那是雪地上跳跃的利器,雪兔快速迂回跳跃逃跑的伎俩使它丝毫不敢松懈:“小样,换上雪地服我照样认识你!”
猎豹、瞪羚——天生仇敌 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的进化。做为跑的最快的陆地动物,猎豹的食物是瞪羚,或幼年的斑马角马,它甚至没有能力杀死一只强壮的成年雄性瞪羚。
这可怜的小瞪羚,刚出生就面对死亡,谁让它们是夙敌呢。猎豹妈妈正在教孩子如何在后面拌到猎物,不要指望猎豹发慈悲,又有谁可怜小猎豹呢?
雪兔,又是倒霉的啮齿类。作为食物链底层的动物,啮齿类有着惊人的繁殖力,它的敌人遍布于天空地面,野兔在冬季换上雪白的皮毛。借助皑皑白雪隐藏身姿。 大雪封门十几天,家里没米没柴,已经揭不开锅了。食物丰富的季节,美洲狮是不屑拿野兔当下酒菜的,为了生存,不放弃任何机会。存在就是真理,你果了我腹,你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