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3)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用语言或用画等形式记录观察现象,探寻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保鲜袋、1把尺子、3根皮筋、1张塑料垫板、1个小鼓(带小鼓棰)、多个小泡沫球、1个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1张观察记录表。 教师准备:保鲜袋、鼓(锣)、彩色碎纸屑、多个小泡沫球、钢尺、皮筋、塑料垫板、音叉、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2/3)的水槽等;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猜想假设
播放一段音频材料,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 师生交流:同学们的听觉真灵敏!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丰富的声音,除了用眼睛看,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那么我们自己能不能来当一回“造声能手”,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让它们发出声音呢?● 使物体发出声音 (一)实验前谈话: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保鲜袋。 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让保鲜袋发出声音,哪个组想到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二)学生分组活动:制造声音(三)学生交流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教师板书记录。(四)师生交流:哇,大家找到的方法真多。老师这下可是见识了什么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刚才我们听了声音,自己又制造了声音知道了物体静止时斗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点击课件示: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渡:关于声音产生的原因,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的答案,那么在这些答案当中,到底有没有正确的呢?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该怎么办?(生:继续做实验) 二、观察实验整理信息(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尺子、橡皮筋、鼓(二)教师演示:物体静止时,不发声,用力按压鼓面、弯曲钢尺、拉伸皮筋,物体同样受了力,问:为什么也没有发出声音,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用这些材料做实验,我们实验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 生汇报 师点击课件,引导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各小组自选2种材料或多种材料研究。
(三)小组观察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启发将钢尺压放在桌缘,一同学压,一同学用力拨,其他同学观察)(四)借助实物展示仪,小组汇报。适时鼓励。(五)引导学生回顾钢尺发声时的运动方向,橡皮筋发声时,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鼓面呢?引出“振动”概念。 师:在科学上,我们将像钢尺、皮筋这样,在力的作用下,重复往返运动的方式,叫做振动。(学生“振动”的概念。PPT)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这几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那么所有物体发声时是不是都会振动? 你们猜会吗?●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1.教师出示音叉;学生认识和学习使用音叉。2.教师谈话:用小棰轻轻击打音叉,你听到声音了吗?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你能想办法证明音叉在振动吗?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看、摸)4.师生总结:轻轻敲击音叉,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泛起波纹或溅起水花。用手触摸,有麻的感觉。都是因为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引起的。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发声物体都在振动。追问:现在你们知道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 板书:物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那么,根据大家得出的结论,老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物体振动才会发声,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同意这个说法吗?同意的请举手。 ● 观察声音停止后的物体1.谈话:物体停止振动,它还会发出声音吗?(这是一种反证的思维)你们能设计实验证明吗?谁能让正在发声的锣立即停止发声?2.师生合作:其他学生观察 发现:锣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三、分析思考讨论交流
小结:当鼓(锣)、尺、皮筋、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会(振动)。当它们停止发声时,它们都会停止(振动)。 再次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四、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一)教师谈话:现在你能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敲打或弹拨等方法是为了用力让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教师谈话:我们说话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身上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声音振动的器官在哪里,能找到吗?(三)学生模仿老师:手轻按喉部。一齐跟老师学习发声方法“mimimimamama”。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四)教师谈话:人说话、唱歌是从喉咙里的声带中发出的,声带是很薄的膜,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要保护声带。不然就会发不出声音了。 你看,大自然中的声音来源真是千奇百怪!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呢,等着同学们去发现!五、总结评价促进提升(一)师生小结 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二)评价这节课,老师发现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操做实验。(三)提醒学生整理器材。(四)谈话: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回到奇妙的声音屋。有谁能模仿一下里边的声音呢?比如猫的叫声,你能模仿出来吗? 指名模仿老猫和小猫的声音。 质疑:为什么同一个人却能发出变化不同的声音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大胆猜想) 有关声音的秘密还很多,等着同学们继续研究。课外小实验:
你能设计实验,验证空气、水等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也在振动吗?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猜一猜 学生猜想的答案 设计实验 实验发现 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结论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