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学会尊重事实。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步骤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板书] 人为 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 [活动一]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C.塑料瓶、小泡沫球 (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