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第3.4.5.单元科学教案东沟小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2.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美丽的图片,了解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的水1.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2.你知道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都是什么形成的吗?
3.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二、探究雨、霜、雾的形成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准备半杯热开水,再把一块冷玻璃放在杯口,观察玻璃上是否有水珠。(3)汇报观察结果:是否有水珠?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4)请将玻璃平拿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这就是下雨。(5)小组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6)汇报讨论结果:雨是怎么形成的?(7)小结: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1)霜,同学们见过,可是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呢?(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把碎冰倒进干燥的椰奶易拉罐(或玻璃杯),罐内放入一支试管,在试管和罐内各放一支温度计,在碎冰中加入盐,在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观察: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霜了吗?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了吗?(4)小组汇报:(5)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2)学生分组做实验: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3)小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4)小组汇报:(5)小组讨论:雾是怎么形成的?(6)小组汇报:(7)小结: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多春秋季出现。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4.总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三.总结: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雾凇、雪、雾、雨、冰、云、露、霜、雹)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霜、雾是怎么形成的吗?四.作业:1.等待机会观察雨、霜、雾、露。2.把下雨、下雪、下雾、结霜的原理解释给小同学听。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空气中水的来源,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1.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2.看图片,讨论:(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2)太阳照射水面,水会怎么样?天空中的云是怎么来的?(3)阅读资料,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3.小结: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1.猜测: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汇报学案中的实验情况:(1)实验要求: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2)汇报实验情况:水有什么变化?哪个盘子里的水最先蒸发完?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3)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3.对比实验:(1)实验要求: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汇报实验结果:有什么现象发生?(3)小组讨论: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4)汇报讨论结果: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空气流通程度(即风的速度)有关。4.总结汇报:概括地说,蒸发快慢还什么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与空气流通程度)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1、分组探究: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气态 液态 固态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4.小结:自然界中的水呈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态的水会发生不断地循环转化现象。四、总结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水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2、自然界中的水呈哪三种形态?水是怎样循环转化的?五、作业设计1、继续观察自然界中水的蒸发、板书设计: 气态 液态 固态教学反思第3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1.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学会尊重事实。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集中话题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板书]学生的汇报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人为自然2.保鲜袋发声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3.身体发声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4.小结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探索和调查研究声音的产生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二]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A.鼓、鼓槌、绿豆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活动三]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回顾和解释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1.声音的产生人为自然.橡皮筋钢尺音叉教学反思2.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声音的传播问题,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获得一定的科学结论。科学知识: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可以在各种物质中进行传播但在不同的物体中声音传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声音离开物质就不能传播了。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及细致认真的重要性,乐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比较物质的传播效果。教学准备:教学材料:水槽、水、音叉、金属小球、塑料小锤、课件。分组材料:水槽、水、音叉、带线金属小球、塑料小锤、木尺、塑料尺、铝箔尺、。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一.教师情景导入:1、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刚才那美妙的歌声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想一想!歌声和我们的耳朵中间有没有隔着什么物质呢?(空气)对,刚才我们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声音在这过程中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过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板书:声音的传播)二、认识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1、观察:敲击的音叉放入平静的水中的现象。2、汇报观察结果。3、讨论: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的现象。4、讲解:(出示声波模拟动画)这就是由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时产生的波,科学上叫做声波。(板书:声波)刚才就是声波带动了水的振动,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向四周传播的。三、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一)、探究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1、预测:声音能不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引导:可不可以想办法用事实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比如,设计一个声音能在固体中进行传播的实验!3、交流各自方法,根据学生的方法,教师进行引导:怎么实验,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4、分组实验。5、实验交流: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能证明大家刚才的预测吗?6、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都证明了声音确实可以通过木尺或课桌或其它的固体进行传播!(板书:固体)(二)、实验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1、引导:怎样也用事实来证明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吗?为了便于大家研究,李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小锤、带线金属小球和一盆水。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吗?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3、学生交流实验方法,一个同学说方法并演示、进行实验指导。实验提示:①小球悬在水中间。②控制锤子敲击力度,不要碰到槽壁和槽底。③其他同学倾听是否有敲击声。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传播了吗?(板书:液体)5、小结: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声音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但是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本领一样吗?2、引导填写预测结果,并交流。3、小组讨论实验方法。4、交流介绍实验方案。5、教师结合学生汇报细化研究方法。6、分组实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8、了解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9、小结: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尽管声音能在各种物质中传播,但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本领是不一样的。二认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1、提问:那离开了物质,声音还能传播吗?2、播放录象短片。(媒题播放)3、提问:通过两个短片你知道了什么呢?(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4、小结:声音离开了物质就不能传播了!5、讨论:月球上的两个宇航员离的的很近,但是讲话要用到无线电耳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三总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谈上课收获。2、机动活动:玩一玩土电话。3、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教学反思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2.向学生渗透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准备】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细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四、研究耳廓的作用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交流反馈:3为了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我国颁布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防止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的声音。四、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教学反思4.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2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3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4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技能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2.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教学重难点1.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2.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今天到一个新的环境来上课,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兴奋。在座的有许多的领导和专家,大家一定要好好表现哦!今天啊,还有几位明星前来捧场呢!现在,我们进入“听力大比拼”:仔细听一听,谁来了?(播放课件)学生很轻松地猜出了几位明星。2、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呢?(因为他们的声音各不相同)3、是啊,同样是声音却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声音”
。(板书课题)二、声音的强弱1、师: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说话时两次的音量不同)问:这两次声音有什么不同?2、生:(1)声音的大小不同。(2)声音的强弱不同。(师板书强弱(大小))3、师: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生有的拍桌子,有的拍手,有的敲文具盒……)4、那么,声音的强弱会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想一想、猜一猜。(板书:猜想)5、生:(1)和发出声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2)和距离声音的远近有关。6、师:你能用实际行动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板书:验证)(生制造声音)其他学生也动手实验验证。7、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声音的强弱的确和发出声音时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声音的远近有关。(板书:结论)8、在科学中,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9、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音量是可以控制的。那么,在生活中,那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自己的音量呢?(生结合生活实际来回答,进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三、声音的高低1、声音除了有强弱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师弹奏古筝,两组音高低不同)
2、生:有的音高,有的音低。3、那么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师边说边敲击大小不同的碗、粗细长短不同的金属管给学生暗示)4、生:(1)和材料的大小有关。(2)和材料的长短有关。(3)和材料的粗细有关。6、同学们觉得声音的高低和材料的大小、长短、粗细有关。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想,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做实验)7、是啊,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要求:实验要求:(1)小组讨论,明确要验证的猜想和所需要的材料,并填好实验报告单一、二项。(2)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填写分工表组长材料领取员记录员材料整理员汇报员(3)动手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8、生实验,师巡视指导。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请各小组想办法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观察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生实验,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师介绍乐器,生总结这些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2、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声音有强弱的不同(音量),还有高低的不同(音调),把这些不同的声音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其实,声音王国里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把你们的发现、想法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及时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板书设计: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后反思:第4单元吃的学问1.我们吃什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2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知识与技能1 学习用简单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2.激发学生关心食物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培养分类能力。教学难点:学习用简单图表进行统计,培养学生整理和评价统计结果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1) 学生的准备:① 留心上课前一天自己所吃的食物;
② 白纸、彩色笔——制作补充用的食物卡片。(2) 教师准备:① 分组材料——配套的食物分类卡片;② 挂图、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人类需要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揭示课题:我们吃什么)二、新授。(一)探究人为什么要吃食物1、师:从小到大,我们吃过许多各种各样的食物。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呢?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2、了解学生经常吃的食物师:刚才同学们讲得都很好,那么你们经常吃什么食物呢?指名说说,教师随即贴出相应卡片。你还吃过什么不同的食物?谁来补充?(面粉类、南瓜、大白菜、苹果、西瓜、青菜、马铃薯、猪肉、鸡肉、鱼、鸡蛋、牛奶、黄豆、山芋、大米类、萝卜、缸豆、豆油、色拉油等卡片)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常吃的食物的卡片。你们想知道是哪些食物的卡片吗?请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食物卡片,让小组成员看一看。(面粉类、大白菜、西瓜、苹果、马铃薯、猪肉、鸡肉、鱼、牛奶、黄豆、大米类、萝卜、豆油、鸡蛋、色拉油等卡片)(同时出示幻灯片)这么多的食物卡片,我们来用分类的方法把它们分一分,好不好?(二)指导学生给食物分类
1、师:各小组先讨论,你们准备按什么分类,想一想怎么分才既快又好?各小组给食物分类。2、小组汇报。(指名小组代表把本组分的情况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一说按什么来分的?)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也来展示一下。教师小结:给食物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大家的分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从营养学角度来分类,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0页,自学P40-P41。同时思考:事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3、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看书学习,你们知道事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哪些?指名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同时板书。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师:现在请同学们按照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来找一找。哪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哪些事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呢?维生素和矿物质呢?(各小组找一找,教师相机放出幻灯片。) 师述:同学们,其实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都是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还有一种,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板书:水)4、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那么,我们经常吃的这些食物(黑板上的食物卡片)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摆出相应卡片?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过细一探究食物的营养标签师:有的同学喜欢吃包装食品,这些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就印在包装袋上。我们一起看看饼干的营养成分。(课件出示饼干的营养标签)师:看到饼干的营养标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再出示燕麦片的营养标签。(课件出示燕麦片的营养标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幻灯,让学生了解食用纤维。知道我们买或者吃这些食品前应该先看看营养标签,这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二.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师:同学们,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进行检测。例如:米饭、面条、面包这些食物含有淀粉,我们怎么检测呢?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现在我们来检测萝卜和土豆里面有没有淀粉。教师演示。把准备好的萝卜和土豆切成片,放在实物投演仪上,用滴管吸入碘酒分别滴到萝卜和土豆片上,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指名说一说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并说说这说明了什么。2、检测食物中的油脂。师:油,我们用手去摸会有什么感觉?(滑滑的)有的食物里含就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如何来检测呢?花生也是油脂类食物,怎样才能知道花生里有油脂师:油,我们用手去摸会有什么感觉?(滑滑的)有的食物里含就有丰富的油脂,我们如何来检测呢?花生也是油脂类食物,怎样才能知道花生里有油脂?
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将花生米放在准备的一张白纸上,用手压,白纸上就出现了油迹,用手摸就会有滑滑的感觉,这说明花生里含有油脂。)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马铃薯和土豆里含有淀粉,而且马铃薯的淀粉含量比萝卜多。也用实验证明了花生米里含有油脂。这就验证了“任何真理都可以用实验来检验”这一句话三.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1、师:(出示课前统计的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统计表。)看见这张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2、讨论:如果我们平时只吃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行吗?为什么?师小结: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就千万不能偏食、挑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四、总结延伸。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鱼.肉.蛋.奶.豆类含有蛋白质。教学反思2.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知识与技能: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教学重点: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b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1)金字塔分几层?(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牛奶250g馒头100g萝卜烧猪肉200g 米饭100g 蔬菜150g 水果150g猪肉100g 蔬菜250g 面条100g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3)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四)趣味活动课外延伸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反思3.食物的消化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熟悉人体的消化器官。2、品尝和“跟踪”饼干。3、对平安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知识与技能1、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2、知道并学习怎样的饮食习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饮食要卫生。
2、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难点:理解事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道运动的方式。三、教学准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猜谜语也很厉害,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人体器官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吗?(1)一个住在这边,一个住在那边,说话都能听见,到老也不见面。(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想还是臭,问他他就懂。(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假如你要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对同学们的猜测给以肯定,耳朵、鼻子、眼睛都是我们身体的外部器官,你们还知道那些内部器官?可是光知道名称还不够。你们能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课件出示今天要研究的器官)2、合作探究进入新课(1)我们知道了这些器官和它们的位置,那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器官吗?(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题板题。(3)对食物要消化我们首先就要让食物----------(吃)(4)给同学们分发饼干和听诊器------同桌一个吃一个用听诊器追着听。
出示问题:(1)、你尝到了什么味道?(2)用听诊器听到了什么声音?(3)饼干到哪里去了?3、大胆猜测,进行新课(1)根据同学们的猜测,探究食物怎样在我们体内“旅行”?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交流。(课件出示四个问题)食物在体内是通过怎样的路线“旅行”的?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方式是什么?运动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靠什么器官吸收的?(2)对同学们的猜测给以肯定,看书质疑。大家都说的很好,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打家猜测的对不对,就让课本来告诉我们答案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6页,看一看书上那个的胡萝卜在小朋友肚子里的消化过程图,家检验我们的猜测的结果和四个问题的准确答案。(3)通过看书和讨论交流,大家都弄清了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为了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的过程和情况,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课件出示食物的消化过程)4、总结拓展,结束新课(1)“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食物的消化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2)其实民间有许多的有关饮食方面谚语,你们知道哪些?(3)民间关于饮食的谚语太多了,老师还有几条。(4)把我们本节课探究的知识你想用什么方法给同学们展示一下?(5)以检测的形式完成活动记录。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食物的消化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教学反思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知识: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物安全问题。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好处,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教学重点认识加工食品中的色素,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加工食品。教学准备:.部分常见的加工食品:饼干.薯片.口香糖.巧克力.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提问:老师手上拿了包什么?(薯片)喜欢吃吗?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展示课件各种食物的照片)2、谈话:各种各样的食物是我们身体所必不可少,零食只是我们吃的众多食品中的一种。可是,你们在吃食物的时候,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吗?(板书课题)3、讲述:有兴趣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1)提问:对了,老师刚才在放图片时你们为什么发出惊叹声?从哪知道好吃?(2)谈话:很多食物因为有诱人的色彩而吸引我们,你知道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3)教师介绍:使用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4)P50图片,观察这个小女孩喝了含色素的胡萝卜汁和汽水后,舌头有什么不同。(5)教会学生如何区别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6)讲述:制备或烹调食物时所添加的对健康无害的色素,主要是用来增加食物的美观,促进食欲。但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2、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1)谈话:在我们吃的食品中除了添加色素外,你知道还添加了什么吗?(2)(投影P51图片)看看饮料标签上写了些什么。(3)对带来的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标签进行调查、记录。(4)学生汇报调查结果。(5)提问:通过调查食品配料,你们有什么发现?(6
)讨论:每种食品中都会添加各种添加剂,使食物好吃、好看。可是你们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吗,食物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吗?(7)讨论门口小摊贩的食品为什么不能吃,教育学生不吃“三无”食品。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3、讨论新鲜食品安全吗(1)谈话:家长总是教育我们少吃零食,吃好每天的一日三餐。可是我们吃的鱼肉、蔬菜等新鲜食物安全吗?(2)学生讨论(3)谈新闻:有毒的金华火腿;加雕白粉的粉条等(4)汇报讨论结果。4、讨论怎样吃才安全(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2)讨论:应该怎样吃才安全?(3)汇报讨论结果三、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2、扩充知识面:常见食物变质现象。四、布置作业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食品方面的问题,展开课后调查,并出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天然色素食用色素人造色素(少吃)注意安全饮食教学反思第5单元排序和分类1.排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知识与技能1.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二)学会简单排序。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3.成果交流。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2.出示铅笔:6B、3B、HB、3H、6H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三)学会复杂排序。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7.实验汇报。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会复杂排序。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3.学生交流。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二.全课总结、拓展运用。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教学反思2.分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2.善待自然界动物学习重难点: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4.学会多极两分法教学材料:印泥,文具,字典.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5.做一个小游戏: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二.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