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太阳和影子》全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太阳和影子》全单元教案

ID:1087575

大小:156 KB

页数:48页

时间:2022-04-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太阳和影子》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2)分组活动(3)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4)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以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5)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1)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2)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3)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3、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2)看书,了解实验方法(3)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4)分组实验(5)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6)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三、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1)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2)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太阳钟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科学知识: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教学准备1、日晷资料及碟片。2、制作日晷材料教学过程一、汇报课后研究成果(太阳和影子)1、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2、小结二、自主学习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1)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2)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3)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4)看书,认识各种日晷(5)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6)碟片介绍:日晷2、制作简易太阳钟(1)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2)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3)动手制作(4)展示、评比。3、玩手掌日晷(1)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2)看书,了解具体情况(3)教师讲解、演示(4)室外活动:手掌日晷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四、布置作业回家制作一个其他式样的日晷 昼夜交替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围绕地球转等)2、学生讨论并交流。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2)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3)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5、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6、讨论太阳围绕地球转能否引起昼夜交替?7、分组汇报。8、教师讲解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师: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4)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2、小组实验,填表3、汇报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1、如果xx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2、学生分组讨论3、分组汇报。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1、分组自学书P8页内容 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2、分组讨论3、分组汇报4、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看月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科学知识: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2、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3、意识到如实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教学难点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月相日记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2、学生思考后汇报3、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1、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显出不同的形状。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2、小组汇报3、让学生给画出的月相排序。(提示按时间先后排,会是怎样的排法呢?)4、学生讨论后,演示汇报。(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5、指导学生制作月相盒。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活动二:连续观察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1、坚持每天晚上给月亮记日记。提示:(1)讨论要记哪些内容?怎样记录?(画图)(2)内容除了画出月相外,还应该包括观察日期(尤其是农历日期)、时间、天气状况。(3)记录在书后P65-66页上。(4)强调要有足够的耐心,是一项长期作业。2、记录完以后再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此处要等后面记录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完成!)第二课时1、汇报观察结果以及自己总结的规律。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月相的变化规律。3、教师点评学生的观察记录4、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教学准备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点、中午12点和下午6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二、学习新课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与鼓励。(3) 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4)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5)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2、夜对人的影响(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24小时变化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2)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3)看图:你认识他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变化。(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调查。(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行。)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1)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2)学生发表意见,预测。(3)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4)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三、拓展作业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常见的进行改变光照状况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光的行进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提出假设。3、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科学知识: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2、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3、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2、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2、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3、小结:把这些能自己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2、生看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18页相关内容。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可在黑板上板画)3、指导学生动手试一试小孔成像实验。(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2)师指出注意事项。(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六、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教师总结。七、课后拓展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家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照镜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成像和反光的作用。2、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3、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科学知识:1、知道镜子具有成像作用。2、知道镜子具有反光作用。3、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4、知道能照出影象物体的共同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点研究镜子的成像和反光作用。教学难点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学准备教师——镜子,万花筒,潜望镜学生——镜子,各种物体,制作潜望镜材料,不锈钢汤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每天早晨起来,同学们都会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自己的仪容,你们知道吗,其实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也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今天让我们深入研究。(板书课题)二、玩平面镜,知道镜子能成像1、提问:在平时照镜子时,你们有哪些发现?2、学生交流。(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师可在黑板上画简图。3、对学生提到的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4、汇报,小结镜子能成像的结论。5、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玩法?(看书P20提示)6、玩镜子: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7、汇报发现,并做记录。三、玩镜子,知道镜子能反光1、谈话:室外的阳光要比室内的阳光灿烂得多,你们有办法把它们引导进教室里吗?2、分组讨论方法。3、汇报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4、提问:为什么能借助镜子把阳光引到教室里?5、小结:光照到镜子上就会发生反射现象,也就是说镜子还具有反光作用。四、认识凸面镜、凹面镜1、谈话: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平面镜,如果把镜面弯曲,看到的像会有变化吗?2、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有什么发现?3、讲述: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哈哈镜) 4、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面镜和凹面镜?5、学生汇报。(教师可板书)板书设计:2、照镜子成像平面镜正立、左右相反反射凸面镜正立、左右相反凹面镜倒立、左右相同第二课时一、复习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相关知识1、反射2、成像原理以及像的特点二、制作潜望镜1、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1)出示教师制作的潜望镜,分组分析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2)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画图。(3)分组制作潜望镜。三、课后拓展制作万花筒 研究透镜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科学知识: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水,有兴趣吗?二、利用水滴,形成放大镜1、活动一:(1)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2)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下面,从上向下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没有?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3)、比较两次观察的结果以及方法的区别,找到原因。2、活动二:用滴管在书上的一个很小的字上滴一滴水(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3、活动三:1、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哪两个实验有相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讨论交流。3、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实验中能起到放大作用的“水”与放大镜有联系吗?三、研究放大镜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刚才第一、第三个实验中的“水”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能放大书上的字,第二个实验中的“水”没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字没有被放大。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1)提问:你们平时利用放大镜做什么游戏?发现什么现象?(2)学生交流。(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4)教师讲解“聚光”。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1)、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不透明的白纸,观察有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作用:放大、成像、聚光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吗?(2)、交流。(3)、教师介绍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3、汇报:有什么发现?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就是凹透镜。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7、介绍:望远镜六、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2、总结。七色光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教学重点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用的:三棱镜,镜子,水,盆,不同颜色的玻璃纸、手电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二、制造彩虹,了解太阳光(白光)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1、谈话:你们想制造彩虹吗?怎样操作? 2、学生阅读课文P26插图,交流:用什么材料,怎样做?3、学生领材料,分组活动:(1)、用三棱镜。(2)、把镜子放在水中。(两个活动任由学生选,可做一个,也可做两个)(3)、观察光碟背面(4)、用喷壶背向太阳喷水4、交流实验现象,讨论: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结:太阳光有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6、谈话: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么?7、学生阅读课文提供资料。8、交流:牛顿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遭到激烈的反对?怎样说服别人?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9、玩七色陀螺。(1)看图,学生交流怎样制作。(学生课前制作好)(2)玩陀螺,观察有什么现象。(先预测会有什么现象)(3)讨论:从玩陀螺中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二、认识到色光可以被过滤掉1、滤光实验。(1)学生参考课本P28做滤光实验。(2)学生活动,记录结果。(3)交流汇报,讨论: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4)填空:太阳光照到红色玻璃纸上,滤去()光,允许()光通过,反射()光。太阳光照到红色物体上,反射()光。太阳光照到黑色物体上,反射()光。2、活动: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观察图案。(1)学生按要求活动,多观察几种图案。(2)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3)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的应用么?四、巩固总结1、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2、总结 简单电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接基本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电路图。科学知识: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2、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自己的组装图画出较规范的电路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件。教学准备:各活动组:电流实验盒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一些电动玩具(小电灯、小电风扇、小喇叭等)问:“同学们,这些玩具会发光、转动、发出声音是靠什么呀?”学生回答(板书:电)对,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电这个精灵,谁能说说电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那些好处?”(请同学们谈谈在生活中对电的认识)刚刚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电”。二、新授:1、学生观察实验材料,根据自己经验来介绍简单的电路元件:电池——上面有“+”、“-”符号,表示“正极、负极”(电池能够提供电,它是一种电源。) 导线——用来传输电能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简图认识内部构造2、连接电路:(1)利用提供的材料,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做?(2)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3)指名展示自己的想法。(板演或者实物投影,说说是怎样想的)(4)小结:这样我们就连接成了一个电路。(板书:电路)3、分析连接后的情况:(1)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2)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3)猜猜电是按怎样的方向走的?(4)说明电流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负极。(5)用手指沿着电流的方向“走几趟”体会一下,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板书:回路)(6)改变电池的位置、方向等,请学生标出电流方向。3、开关的认识:(1)灯泡亮了,能让它一直亮着吗?我们怎样控制家里的灯。(2)给这个电路加一个开关,使它能够控制你的灯泡。(3)领取开关,进行试验。(4)为什么开关能够控制灯泡的?(5)电流被断开了,是一条断路。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条通路。(板书:通路)4、闭合电路的认识:我们把这样的一条流通的回路,称为闭合电路。只有形成了一条闭合电路,电流才能通过。这样的电路也是电学中最基本最简单的电路。(板书:简单电路)5、画电路图的指导:(1)当我们要把电路情况表示出来的时候,通常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2)认识电路元件符号(1)电池组  (2)灯泡                                 (3)连接线(4)开关                 重点注意:电池的正、负极。(3)把刚才的设计时的实物图变成用元件符号表示的电路图。 三、拓展:今天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元件,并且学习了简单的电路,可别小看这条简单的电路,我们的每一个用电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1.如果将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1)说说看个人的想法。(2)放入发光器,试一试。(3)汇报试验的结果2.我们能够让小电珠变得更亮吗?用你们手中的材料试一试,汇报一下。3.尝试只用一根导线也让小电亮起来。请你们试一试。4.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的脑筋吧,你定会知道其中的奥秘。板书设计:简单电路电珠电池(正极“+”、负极“-”)导线开关回路、通路第二课时一、复习1、一个简单的完整电路包括哪几部分?2、电器元件的作用以及符号。3、画电路图。4、连接一个简单电路。二、连接一个简单的红绿灯电路1、教师演示事先连接好的红绿灯。 2、学生设计电路3、交流心得体会,反思实验过程。导体和绝缘体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科学知识: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2、直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应该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要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教学准备: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教学过程:一、复习理解通路1、展示两个简单的电路,一个灯泡亮、一个不亮。2、学生分析原因。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1、解决问题你们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让灯泡亮起来?动手实验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让这个电路变成通路呢?分组试验验证,要求:l记录预测结果l两人一组合作验证l填写完成纪录l汇报试验的结果2、认识“导电”刚才我们把这些物品联通了电路的本领称为“导电”,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展示“验电球”、检测器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看一看书上的例子,书本34页(感应开关和电笔)3、认识导体和绝缘体4、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四人为一组,分组实验两种水的导电性能。三、了解安全用电: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也有巨大的力量,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四、总结 今天我们对能够导电的物品作了一个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大家要记住。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2、能够根据在检测器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作假设性的解释;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4、能利用简单图形整理检测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2、知道解密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尊重政局、实事求是;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教学重难点:“解暗箱”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一个检测工具,监测盒盖上的触电,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大火、小火,来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导线,是否有电池或者小灯泡。教学准备:暗箱、电池、小灯泡、导线(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1、观察了解检测器展示断开的电路,怎样可以使灯泡亮起来?你有几种方法?我们今天用这个断开的电路作为一个检测器。2、初步观察,认识暗箱展示暗箱,你看到了什么?里面是一些电路元件,你能说出哪些电路元件的名称?讲解:由于看不见里面的构造,我们把它称为“暗箱”。3、初步分析检测器与暗箱的使用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暗箱里面到底有怎样的秘密。在研究暗箱的过程中有两个条件:(1)不允许打开暗箱。(2)里面都是电路元件,就用断开的电路作为检测器。你觉得应该怎使用这个检测器?(上来演示)对演示的结果作初步的分析:这样检测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暗箱的两点之间会有什么电路元件?3、分组探究暗箱的秘密要求:两人一组,合作操作并分析;观察、推断的记录在书本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类困难。4、总结分析活动在用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时候出现了哪些情况?板列出各类情况(不亮、更亮、亮了)展示各组的电路图,说明试验的情况。打开暗箱,与自己的电路图作对比,你能给自己评多少分?5、总结: 研究磁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的中的用途做相关的解释;4、能够做磁铁及磁铁玩具。科学知识: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了解隔着物体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规律;4、知道指南针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放在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诸如:磁铁能吸铁,磁铁有两极N极和S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东西也能吸铁;隔一段距离也能吸铁;磁力可以传递等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回形针、大头针、司南、测磁力活动用具8套,相关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展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这些铁块是什么形状呢?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他们分别是:条形、马蹄形、环形。二、初探磁铁的吸引力 1.吸引它们可不是一般的铁块,它们都有一种本领,你猜猜看他们是什么?磁铁有怎样的本领呢?探究活动:分发:磁铁一块、回形针六枚、小试管一只要求:用磁铁去吸引回形针,看看你能在几种情况下把回形针吸起来?总结:磁铁能在哪些情况下发挥它的本领?2.磁极磁铁各部分的吸力相同吗?(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磁极有方向吗?玩一玩,说说现象。(学习书上的样子吊起来,或放在水面,观察)三、初步体会磁铁的磁极:了解了磁铁吸引铁的本领,现在我们加入另一块磁铁,看看你是否有新的发现,或者别的玩珐?体验活动。加入了一块磁铁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总结过渡:大家都发现磁铁除了有吸引铁和磁铁的本领,它还有排斥的现象,它到底在排斥谁呢?为什么会排斥呢?四、了解磁极展示“司南”,这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谁认识它?演示“司南”,分析:勺柄指向哪里呢?为什么要了解司南?他跟磁铁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打开书自己读一读第39页的阅读。读到这儿,同学们对于磁铁还有一些怎样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呢?五、磁铁的应用:对磁铁了解了这么多,你能回忆出磁铁常常出现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呢?(先自由说,再看书41页)想做一个磁铁么?看一看怎样做一个自己的磁铁,书本41页最上面。自己做的磁铁和刚才使用的磁铁谁的吸铁本领比较强?你能设计以一实验来比较一下么?(分组讨论实验方法)汇报,并依据情况安排实验。我们还可以用磁铁做一些玩具,看看你能想到那些?六、总结:今天我们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又增长的了知识,了解了磁铁的各种特点,希望同学们利用磁铁的特性发明创造。 电磁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于什么有关系;知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结出规律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学生准备:电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电磁铁: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的办法?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个人汇报方法)演示制作电磁铁。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你还想用那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板书:电磁铁二、制作电磁铁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你认为需要那些材料?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分组制作。三、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能使你们的两个电磁铁磁极相同么?比较一些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合并小组活动,要求:改进一个小组组装的电磁铁,使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第二课时一、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1、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的磁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2、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引力,会和哪些因素有关?3、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导线电池铁钉规格二、探究实践磁力大小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总结整理:1、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2、如何改变这个因素。3、怎样来记录。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总结汇报活动: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那些数据?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三、全文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看看他有什么用处。看书第44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指示广泛的应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更加方便。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2、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测量活动指导。(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学生静坐体会。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学生自我尝试。(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7.三分钟热身活动。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三、分析、整理数据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增加了,脉搏的跳动次数也增加了;休息一会儿,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减少了。)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身体恢复平静的同学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我们可以逐步改变自己身体的素质。)四、拓展延伸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呼吸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新生儿      40—50次5岁儿童     20—30次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成年人      16—18次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新生儿     140             3岁儿童    110             4岁儿童    100             10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肺和呼吸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做利用氢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2、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3、会利用工具解剖、观察肺。4、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科学知识:1、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2、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感恩。教学重点:认识呼吸系统。教学准备:猪肺、解剖刀、放大镜、托盘、一次性塑料手套、餐巾纸、澄清石灰水、吸管、烧杯、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谈话:今天老师想与大家来了解人体。有人说:人类最不了解的就是自身。要研究人体,那范围可就广了,今天老师主要与大家来研究人体的器官。你们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你对哪些器官以及它的功能比较熟悉?学生交流一、认识“肺”和“呼吸”的重要性1、提问:刚才同学们指出了人体的很多器官,你认为哪个器官最重要?为什么?2、谈话:老师认为肺最重要。古人云:肺乃五脏之华盖。肺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器官之一,有了呼吸,其他器官才能正常工作,生命才得以延续。3、播放视频资料二、认识呼吸系统1、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师:关于“肺”和“呼吸”你知道哪些?还想知道什么?小组交流讨论如果学生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提问,如:肺的位置、构造、呼与吸有什么不同等。师:刚才大家提到的(肺、鼻腔……)都是呼吸器官(板书),你知道呼吸系统中还有哪些器官吗?学生交流课件介绍,教师讲解各器官的特点、作用。出示人体模型认识各个器官的位置。在自己身体上相应位置找一找各个器官。2、实验证明人体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的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师:你知道吸进去的气体与呼出来的气体有什么区别吗?怎样证明人体呼出的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学生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设计实验领取实验器材分组实验(实验分演示与分组,教师用气筒向澄清石灰水中打气演示空气中富含氧气实验,学生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呼出的气体,交代学生不能吸,并观察实验前后石灰水的变化。)3、认识肺(从整体到部分)师: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之一,让我们利用猪肺认识肺的构造。(提示学生猪肺的结构、功能与人体是相似的)教师出示完整的猪肺,演示吸气、呼气时肺的变化。分组解剖、认识肺。(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气管和肺组织的特点,鼓励学生用摸、捏、借助放大镜等方法来认识肺组织、肺里面的支气管和气管。)小组汇报4、认识呼吸过程 师:呼吸在不停地进行着,生命在不停地延续着。人体是怎样呼吸的呢?播放视频资料师:富含氧气的空气从鼻腔进入咽喉通过气管、支气管进入肺泡,氧气被肺泡周围的血液带到全身各个地方,同时身体各个地方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物通过血液带到肺部,在呼气时排出体外。呼吸在不停地进行着,生命在不停地延续着。三、呼吸器官的保护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学生比较。说说为什么肺变黑了?你想对吸烟者说什么?2、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分组讨论,全班汇报。四、珍爱生命和感恩教育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是因为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培育我们!让我们在“感恩”中结束这堂课。(播放《感恩的心》)第二课时一、复习呼吸器官以及各器官的特点、作用二、认识肺活量1、教师讲解肺活量2、肺活量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三、分组测量肺活量1、测量2、交流比较3、健康教育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2、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科学知识:1、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2、认识血液循环器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2、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把手放在胸口感觉到什么?(心脏在跳动)2、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二、自主学习:1、认识心脏。(1)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学生试着回答。 (2)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4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3)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让我们来观看有关心跳的录像。你觉得心跳是什么?学生汇报。(4)讲述: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对心跳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20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5)要求:由于皮球数量有限,我们换个方法也可以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20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5)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学生汇报。(6)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2、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1)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2)演示实验1,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3)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4)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5)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出示课件。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1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1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1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每人测量1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每人测量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6)提问:把1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3、血液循环的意义。(1)提问: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小组讨论、汇报。(2)讲述:你们的回答正确吗?让我们来看看科学的研究是怎样的。看课件。(3)小结: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 (4)提问:我们在学第1课时就通过数据发现,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5)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三、加强巩固:1、讲述:我们都意识到锻炼身体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功能。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2、分组讨论计划的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3、课后完成锻炼计划。解释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解释;对搜集的信息能进行加工处理;正确理解科学探究中解释的含义并能分析阐明;理解解释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想)(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看想事实解释)(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5)学生汇报。(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实验。(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4)学生回答。(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教师出示课件。)(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学生回答。(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2)学生汇报。(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4)学生讨论、汇报。(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3.组织学生活动。(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3)成果展示。(4)学生谈感受。(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建立模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知识与技能: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黑匣子探秘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二、用模型解释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一、“黑匣子探秘”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五上《太阳和影子》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2.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3.能说出太阳每天在空中视运动的模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一猜:这是谁的影子?1、师先出示三个小孩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认为?2、师同样出示三盆花的图片,然后出示一个影子,让生辨别这是谁的影子,并说说理由。(二)自主学习1、游戏游戏一:踩影子。学生五、六人一组,站在阳光下,尽可能的踩到别人的影子,同时,尽可能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游戏二:站在影子上。这是一个全班性的活动,让一个孩子站立不动,其他学生依次站在影子上。再这个游戏之前,可让学生预测,最终大家会站成一个什么图形。游戏三:做手影。让生用手做成各种各样的动物。2、通过游戏可提示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影子是怎么形成的?3、画一画让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画下小树、电线杆的影子。4、说一说我们周围的物体影子5、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每一组选出一位同学,组长画下他的影子。(2)预测师提问:过一会儿时间后,影子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如果学生说影子会动)应立即追问会怎样动?——向哪个方向动?为什么会向这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会有什么变化?(3)做一做师:趁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制作一个日影仪。这是一个方便我们今后长期观测记录日影的简单仪器。(a)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b)指导学生进行日影仪的操作(穿插指导指南针的使用)。(4)生再去观察原来画下的自己的影子(a)生站回原来的脚印中,看看影子还会落回原来的轮廓吗?(b)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有趣的现象呢?(指名口答)(c)小组讨论: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小组长做好记录并在组内做好记录。(d)集体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做交流及补充。小组长应在自己的观察记录上及时做好补充。作业设计: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  )。(1)      西→东;长→短→长(2)      东→西;低→高→低(3)      东→西;长→短→长2判断:(1)      太阳高度越高,影子就越长。( )(2)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影子最短的时候。(  用太阳计时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日影长队制成的计时器。教学活动设计与前一段紧张、忙碌的观测活动相比,本课内容显得格外轻松、有趣,而前面探究中获得的发现,也将使孩子们对太阳钟计时原理的认识水到渠成,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多看、多做、多思、多议,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一、看太阳辨认时间。1、 前几天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变化,观察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那么一天中太阳是怎样移动的?我们能否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间。2、 让学生描述几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3、 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几点钟的太阳。评析: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遗体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4、 告诉学生当时的时间,说说太阳在什么位置?二、介绍古代计时。1、最早的时间单位————天2、古埃及:一天为24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12个小时,时长在变化。3、中国:一天分12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三、介绍我国古代发明的日晷,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的科技文明。1、 介绍日晷: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在唐朝以前,日晷是平放的,唐朝的科学家僧一行对日晷作了改进,使日晷成为斜面对着太阳,这样测量的范围更加大一些。2、 像孩子介绍手掌日晷。孩子们会对手掌日晷发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向他们详细介绍使用方法,并带他们去户外计时。3、 当学生对太阳钟产生浓厚兴趣时,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太阳钟。(先画出设计图样,再依照图样制作。也可以利用学具袋里提供的材料,孩子们组装成一个太阳钟。应鼓励他们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画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4、 让他们去户外试一式,怎么摆放才能计时准确。四、讨论与思考1、“太阳钟”在运用中会有哪些问题?2、阴天,雨天和晚上的时候看不到太阳,他们又是怎么知道时间的?教学总结   从这节课之后,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的智慧,认识到没有手表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计时工具。制作计时工具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2.  愿意合作与交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3.会制作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教学重点学会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教学准备剪刀、胶带、做沙漏、水钟等所用的材料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的计时工具有哪些?学生汇报,可以小组交流。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阳计时,并且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做个计时工具呢?学生汇报想法,导入新课。2.设计制作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制作方案,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教师展示几种典型个例,主要侧重创新性进行评价。学生设计各自的方案,理清制作思路。交流方案,互相提出建议。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3. 开展制作活动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如安全使用剪刀,互助合作,进行制作提示等。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进行制作,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做一个游戏,或写10个漂亮的字,或读一篇四句诗等,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计时,掌握自己的计时工具计时的规律。对作品进行改进,如调整计时时间,使作品更美观等。4.展示与交流将自己的作品摆到展示台上,互相欣赏、评价。挑选出部分作品进行重点评价,可从创意、美观、实用三方面选择典型作品。对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提出改进方法。5.拓展延伸建议用自己制作的计时工具记录写家庭作业的时间,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改进或创造发明更好的计时工具。认识水教学目标: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教学准备:水、杯子、筷子、牛奶、橡皮。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水”字师:对于水你了解多少呢?学生谈自己对水的认识。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水是生命之源,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如果没有水,地球上将没有生命。可见水十分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水”(板书)2、自主学习,研究水的特性。活动一:师:出示一杯水、一杯酒、一杯雪碧。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师:回答的很好,板书: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这个同学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在这里同学们要认识到我们的观察活动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正确的步骤是一看、二闻、三尝、四摸。师:那有的同学为什么说不一定是水呢?学生说理由。师:很好,这个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肯定是个有心人,善于观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让一学生实验,通过利用我们的感官,闻出其中一杯是酒、尝出其中一杯是雪碧。师:教师应补充一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品尝。师: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在我们的科学实验中,实践非常重要,不要毫无根据的乱说。活动二:师: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水有形状吗?(托起一杯水)问:水是什么形状的?(托起一个圆形的杯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托起一个梯形杯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把这杯水倒在地上,水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呢? 师:那么同学们说水是什么形状的?(再次展开讨论)师:很好。水有形状,只是水的形状不固定,它会随着容器的形状而变化。(板书)活动三:出示实物:橡皮、木头、酱油、牛奶、冰块让同学们比较它们与水的异同点。让同学们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它们与水的异同点。从而让同学们得出水、酱油、牛奶能流动,橡皮、木头、冰块不能流动。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像水、酱油、牛奶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木头、橡皮这样不能流动的物体叫固体。(板书)让学生举几个液体、固体的例子。学生举例。师:你懂得可真多,冰块也是水,它只是水的固态形式,其实水还有气态的,比如水蒸气,并且水的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知识我们先做简单了解,课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液体。那么同学们说说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总结。师:现在我们对水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同学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很好。在天上、地下、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水分。在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5%,故地球又称水球。但是我们能直接饮用的淡水资源却严重匮乏,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亿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的冰雪中。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77%,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0.2%左右。因此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并且合理利用水资源。师:好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在同学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生谈自己的收获。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但是在这里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在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说苹果内含有水分,但是到底一个苹果内含有多少水分呢?应该怎样解决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那么课下同学们就继续研究,来解决老师的这个问题,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这个任务。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科学第十五课《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2、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3、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塑料水盒、小木筏、塑料球、圆柱体、浮筒、橡皮泥、泡沫块、测力计、记录纸、笔。教学重点:能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知道水有浮力。教学难点: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教学活动流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实物,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有样东西,看看认识吗?师:如果把这块橡皮放进水里,请大家猜想一下,会有何现象?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猜得对呢?师:做实验验证猜想。(揭示课题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二)探究活动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你们的实验台,在实验台上有一些实验物品,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好吗?师:谁愿意为同学们来介绍一下师:请看大屏幕上的记录单,看物体名称一栏。1、猜想师:下面进入我们的猜猜猜,如果把这些物体分别放进水里,会怎样?请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单上“我的猜想”一栏。师: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大声说给同学听(或用大屏幕展示)师:谁的猜想和他的不同,请举手。师:怎样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2、验证猜想师:下面就请大家动手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并记录。(实验时注意安全,不要把水洒出来,东西轻拿轻放)师:实验结束,请展示实验结果3、思考交流提出新问题师:看大屏幕,思考第一题: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师:出示泡沫块,演示用手把其按入水中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实验台体验,观察现象,说出感觉,引出“浮力”的概念。(看课本64页)思考第二题:沉下去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吗?师:讨论猜想后验证并记录数据。(课前准备好测力计并会使用,每组备好一个小塑料桶和铁圆柱体)师:分析数据,并填空师:得出结论,交流汇报板书总结:浮在水面上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三)拓展 师:水的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谁来说说。(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有趣的浮沉现象,其实,物体的浮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变的,怎样改变,下节课来探究。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沉下去的物体受到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会受到水的浮力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48页共48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