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镜子》教学设计莲湖区西关第一小学杨生荣【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领域内“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范畴。教材按照“探究现象—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巩固应用”的编排思路,主要通过照镜子这一日常活动,引入学生对平面镜的研究,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现象,并会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动手制作一些光学玩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教材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游戏和制作光学玩具为主,本课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五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开设的第三个学年段,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认识水平由表面的认识事物的特征深入到认识事物的性质,动手操作日趋熟练,能自主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科学素养也有进一步提高,敢于怀疑,敢于发问,敢于探索。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已经有了充分的感知,也进行过简单的动手操作。但是这些感知和操作都停留在无意识状态,仅仅是对表象的观察和了解,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定量的描述,推广和应用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本节课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已有的感知,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诱发学生有指向性的思考、描述和应用,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资源利用】红外线发射器、镜子若干、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图片5张、实验记录表。【教学目标】1.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光在直线传播时可以被反射。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能通过照镜子,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4.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
5.能通过实验对光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光的反射现象。难点:运用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旧设疑,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光,那你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吗?(学生回答)既然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面的太阳光不能绕过墙壁,照进教室里来。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谁有办法把教室外面的太阳光请进教室来。(学生思考,寻找解决办法。)选派学生到教室外面利用镜子把教室外面的光线引入到教室里面来。镜子为什么能把太阳光请进教室呢?它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照镜子。(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已有的认知,再次初步感知光的反射现象,诱发学生新的思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实验操作做好准备。二、实验操作,探索新知(一)认识光的反射现象1.打靶游戏——反射实验师:大家想不想也动手试一试,看看镜子是如何改变光的行进路线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吧。提示:(1)各小组打开红外线发射器,使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光照在后面的黑板上,然后在不移动红外线发射器的情况下想办法使你们组红外线发出的光照在前面黑板上各组对应的位置上。(2)仔细观察你们组光的传播路线,把它画在实验表一中,并选派一名代表将图画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再次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的机会。实验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线,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中,形象的再现了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学生提炼总结规律,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实验记录的形式。2.提炼总结规律。师:仔细观察各小组的光路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相互讨论,教师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实验和画的光路图,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镜子后,没有沿原来的方向继续传播,而是被镜子反了回来,我们把光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提炼总结出规律,发展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习惯。3.推广应用师:除了镜子,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能反光?(课件出示生活中光的反射例子得出: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可以反光,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设计意图】将课本所学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二)探究镜子的成像特点1.玩镜子,找规律。师:我们常用的镜子就是最好的反光物体,让我们一块来照镜子,看看有什么发现。要求:学生人手一面镜子,小组合作照镜子,看看有什么发现?汇报总结:镜子里面的像上下不变,左右相反。2.做游戏,用规律。提示:(1)利用镜子先读出游戏规则。
(2)按照要求以最快的速度还原灰太狼原来的面目。汇报总结:经过镜子两次成像后,物体会还原成本来面目。【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的成像特点,深化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玩多面镜子,发现新规律。提示:两面镜子,一个乒乓球,试一试,如何能在镜子中看到更多的乒乓球。汇报总结:两面镜子成夹角后,可以相互成像。夹角越小,成像越多。生活中除了镜子可以成像,还有很多物体也可以成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成像现象,概括总结镜面成像的规律。【设计意图】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新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也为后续万花筒的教学打下基础。三、总结评价,激发兴趣。通过一节课的研究,我们不仅了解了光有反射现象,还知道了镜子成像的一些有趣现象,这些现象早已被应用于建筑和军事领域,潜望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工作的,它的原理又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板书设计】照镜子反射概念镜子上下不变,左右相反成像特点对称
【教学反思】我们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从这节课来看,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课堂上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把科学课总目标落实在每一堂课来实现的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并非是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授,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玩照镜子游戏的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体会和掌握知识,感受到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经过尝试,我感觉本课的教学突出了以下一些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师生间的平等、自由、宽松的情感交流,形成交互式的课堂气氛,引导合作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释疑、集体讨论,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以探究为主线的理念。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并使用了很多探究方法,不论他们的探究方式如何,只要是紧密联系主题开展的,教师不加以干涉,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研讨活动中,教师不裁判、不评价学生发言,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看法和发现充分描述出来,说给同学们听,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个人意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汇报中,让学生把个体的发现变为集体的财富,并鼓励那些观察活动与众不同的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以学生为本带来的效果:学生兴趣浓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了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作为教师我在这节课中,学会了如何使用教材,体会到了什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感受到了以人为本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巨大活力。总之,本节课学生在照镜子的一系列活动中的实验效果十分明显,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在探究两面镜子间角度变化与所成像间的关系时,学生叙述上有些缺乏条理,没有抓住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好实验中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加强引导,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少走弯路,课堂教学的成效才会更显著。
【作者简介】杨生荣,男,小学一级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骨干实验教师,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工作者,西安市骨干教师,西安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莲湖区先进教师。从教近十年来,他勇于钻研,敢于创新,教科研成果显著。2007年8月,执教的《降落伞》荣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2009年5月,执教的《电磁铁》荣获陕西省优质课一等奖;2011年5月荣获陕西省科学实验创新技能大赛一等奖;2011年8月荣获陕西省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一等奖。所撰写的10余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并有多篇发表在多部科学杂志中。曾主编《小学科学资源与学案》系列丛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小学科学《学习与评价》系列丛书,由陕西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编写小学科学综合素质全程训练,由新疆青少年出版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