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酸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做酸奶的活动。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容器,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等。教学过程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第一阶段,在上节课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用塑料器皿。3.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3.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4.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②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③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4.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③预测第21代细菌的个数(上百万个)。汇报实验后的结论、感受。5.讨论并交流:酸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小结: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四、了解细菌的功与过1.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有功之处。2.教师小结细菌的有功之处,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3.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过”。4.教师小结细菌的“过”,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5.谈话: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五、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2.学生自由回答。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每位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传播?我们应该怎么预防?5.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