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课题蜡烛的变化课型新授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体系上来看,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小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探求问题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节课我把课文后面6个小实验中的2个实验移前引发学生的猜想,导入课题后,抛出蜡烛、碱中倒醋、压扁易拉罐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探究发现、集体研讨,从而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然后,在利用蜡烛燃烧后产生水、二氧化碳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出属于他属于物质变化的哪一类?你怎么知道他们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由于涉及的实验相对简单,对实验的方法适当弱化处理,友情提示后让学生自主实验,重在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对比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从而获得结论。在应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时,先提问,上课一开始做的那两个小实验,是哪一类变化呢,说出你判断的依据。再引导学生说出我们怎样判断某个物质的变化到底属于那一类变化?在此基础上填写填写记录单。使学生对物质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在小结与练习时,通过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添写概念图,会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上升到另一高度。教材分析: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发热、产生碳黑、水、二氧化碳的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本课是先让学生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是我们不要求学生去掌握这两个概念,只要求能够判断变化的类型。然后引导学生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最后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同时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4、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体验实验获取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器材准备白醋、碱、糖、铁片、试管夹、酒精灯、蜡烛、蜡块、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易拉罐、干抹布 教学设计过程(设计者:)一、激发思维,引入概念。 1、谈话:老师听说我们班同学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我准备了两个小实验,往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白糖加热,想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师生做演示实验。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4、学生发言。5、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变化,(板书:变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有科学上的发现。设计意图:在科学课中如何引入概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因此,我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明确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便找准切入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前提,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实验,白糖加热、往石灰水里吹气,通过学生的已有的知识与观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引出要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为下一步课堂探究活动做准备。二、直观操作,形成概念。1、提问:出示一支蜡烛,同学们非常熟悉,蜡烛有哪些特点呢?2、提问:如果要使这支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怎样做?(补充板书课题:蜡烛的)3、学生讨论、交流。4、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用加热和燃烧的办法,来观察蜡烛有什么变化。根据你的经验,加热时、燃烧时,蜡烛会发生哪些变化? 5、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概括。6、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既能看到加热蜡块又能看到蜡烛燃烧的实验。7、学生提出注意事项,教师补充大屏幕提示。8、学生实验、观察、汇报,教师及时板书。9、谈话:同学们观察的非常好,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很多的变化现象,像下面这样的变化你注意过吗?10、实验:学生做往向碱中倒入白醋、教师做压扁易拉罐实验。11、汇报实验现象。12、提问:非常好,你还注意过周围物质的变化吗?能否说一个?13、学生:举例子14、谈话:同学们,虽然这些物质的变化现象不同,但也是可以找到相同点的。因此,这些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的,你能够将这些物质的变化分成哪两类?
15、学生讨论、交流。16、教师小结:提取概念——物质变化分为两类: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板书)17、谈话: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出示蜡烛)同学们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其产生了新物质,如黑灰。蜡烛燃烧还有我们不知道的现象,下面我们再来看微视频。18、微视频演示:做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
19、汇报实验现象。20、提问:它们属于物质变化的哪一类?你怎么知道他们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1、交流、汇报。22、教师小结。变化中产生新的物质,是与先前的物质是不同的。设计意图: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过程是和成人有区别的。他们不能靠教师语言抽象地描绘而必须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具体操作,通过感觉器官才能理解科学概念中的内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形成科学概念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学生才能理解。本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让学生设计蜡烛的加热与燃烧实验,并提出注意事项,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加热和燃烧时的不同,师生一起总结出两种物质变化的不同,明确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再通过蜡烛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变化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两种变化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概念。三、组织研讨,交流概念。 1、谈话:现在同学们想想,老师上课一开始做的那两个小实验,是哪一类变化呢,说出你判断的依据。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概括。3、谈话:现在请你总结一下:我们怎样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那一类变化。4、教师:出示幻灯片形态变化改变了形态(样子)产生新物质变化产生沉淀、产生气泡、发热、发光、变色……5、谈话:请看记录表,我们一起来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注意你判断的依据要能让大家心服口服。 6、学生:小组讨论并将是哪种变化和判断的依据写计记录表中。物质(物体)变化变化种类依据(即我们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加热蜡烛形态变化蜡烛形态改变水的三态水的形态改变压扁饮料罐饮料罐形态改变糖熔化糖形态改变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变化发光、发热、产生二氧化碳,水分。炭黑(烟灰)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有沉淀物碱中倒醋产生气泡火柴燃烧发光、发热、产生二氧化碳树叶红了树叶颜色改变
7、汇报交流。(属于哪种变化,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达成共识。设计意图:在实践探究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属于感性层面,应及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让学生自觉地对实践过程回顾、反思、听取,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进而抽象、综合事物的一般性质,再用语言加以描述,作出概念的界定,使科学概念变得更加精致化。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对物质的两种变化的理解情况,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学生通过写出实验现象,来判断其属于哪一类物质的变化,由实际的现象引导出理论结果,巩固本节课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明确本节课的概念与相关知识点,为以下的练习做好准备。四、生活实际,运用概念。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2、课堂练习:概念图题产生沉淀、形态变化、发热、样子改变、产生新物质变化、变色、有气泡、发光、物质的变化、将这些词语填写到下面的适当位置上,完整的表达本课的概念图。3、谈话:今天回家后请同学生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在盛有白醋的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想想它属于什么变化?并请同学们想办法找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已形成的科学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学生对科学概念掌握的情况,更是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暴露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一环节属于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活动设计,对学生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巩固本课的概念。课虽结束,但探究并未结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探究热情不减,并为后续探究提供方向。
板书:蜡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