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假设,分析想象,得出结论;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2、进行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对月球探索的经历;2、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准备:一盘沙子、几枚大小不同的石子、尺子、手电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启发谈话:欣赏月亮的图片,你知道哪些赞美月亮的诗?(背景音乐:明月几时有)
多么美丽的夜景啊!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夜空,给我们带来了皎洁的月光。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这么美的月亮上有什么呢?你们想登上月球看一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登月之旅。(板书课题)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与探索历程1.谈话:从古代起,人们就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几个吗?2.提问:月球真的像传说的那样吗?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环形山是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月亮上环形山的形成一度成为科学家的研究的热点,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有人说是星外来客撞成的。最终科学家得出较统一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2.讨论:你同意科学家的观点吗?我们能否通过实验证明呢?3.学生阅读课本中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
4.提问:实验原理是什么(石块如同流星,沙子如同月球表面,坑如同环形山)?实验需要哪些材料?你们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5.全班交流6.学生实验、记录、分析,结论(石块越大、距离越高、撞击力越大,坑越深,坑面积越大)7、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就是宇宙间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成的。)8、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呢?学生进行实验2操作。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解释:(我们发现手电筒直射时沙坑和它周围的沙子都很亮,坑看上去不太明显,而斜射时,沙坑就会形成影子,明暗非常明显,沙坑也就看得很清楚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四、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1、人们不仅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情况,并且还登上了月球。1969年7月16日,3位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以每小时40000千米的速度奔向月球。3天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离开指挥舱,驾驶登月舱成功登上了月球。2、我国2007年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
卫星,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将登上月球,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航天的先进之列,可能在座的哪位同学不久将来就能登上月球。五、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说说。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六、课堂总结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成功;人类对月球和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月亮、太阳这些宇宙天体还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对于它们的关系、大小及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缺乏系统的了解。本节课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关于月球及人类探索月球历史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