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夫子自道》word学案一、(30分,每小题5分) 1.写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超出) B.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C.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D.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 2.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敝之而无憾 三十而立 B.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C.由由然不忍去也 夫子怃然 D.乐以忘忧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B.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故患有所不辟也 C.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孔子坚持正义,不慕宝贵的节操)。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边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C.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为自己订的人生目标,却没能达到)。 D.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有时也羡慕隐者,本和接舆说话,但拉舆避而不见,孔子很是失落)。 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A.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B.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被任用,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C.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去做,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干,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活着的人,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人。 D.按这么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却不被任用,按这么做就能避开祸患,然而有人却不作为,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每题5分) (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治则进,乱则退治国无法则乱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其次易服受辱 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D.是孔丘之徒与哀斯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引以为流觞曲水 D.是鲁孔丘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9.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柳下惠不羞污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可以久而久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举匏尊以相属 B.可以速而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而谁以易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暴秦之欲无厌 11.下列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问于桀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B.天民之先觉者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臣诚恐见欺于而负赵
D.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0题。(20分,每小题5分)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尝书狱典文学。父武为秦裨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中车府令赵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使者以蒙恬属吏,囚蒙恬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欲以灭蒙氏。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赐蒙毅死,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
“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臣光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据阳山,逶迤而北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B.使者以蒙恬属吏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C.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D.吾适北边,自直道归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蒙恬疑而复请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秘之,群臣莫知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此乃恬之罪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蒙氏“世无二心”的一组是( ) ①恬尝书狱典文学②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③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④囚蒙恬于阳周,蒙恬疑而复请之 ⑤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⑥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A.①⑤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都曾官居高位,但最终都被秦二世杀害了。
B.胡亥做皇帝后,赵高得宠,日夜毁谤蒙恬,搜罗蒙恬的罪过,检举弹劾蒙恬。看来,赵高一定要置蒙恬于死地。 C.面对使者,蒙恬说自己不逃避罪责,甘愿因忠心规劝而死,但他还是希望皇帝能替黎民百姓着想,找到一条应遵循的正确道路。 D.司马迁对蒙恬的无罪被杀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肯定了蒙恬认为自己的罪过在于修筑长城时截断地脉的说法。 16.文言文断句、翻译(25分) ⑴请用“/”为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5分) 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⑵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①恬任外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6分) ②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8分) ③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6分)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B 6.A 7.B[A.治则进,乱则退(太平) 治国无法则乱(治理) B.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其次易服受辱(都有“改变”的意思) C.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访问) D.是孔丘之徒与(一类人) 哀斯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 8.A[A.都表转折。 B.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 C.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目的连词“来”) 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D.是鲁孔丘与(句末语气助词,通“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打交道)] 9.B[A.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觉”,使动用法)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用作动词) B.柳下惠不羞污君(“羞”,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鄙”,意动用法) C.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活用作动词) D.可以久而久(“久”,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10.D[A.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内”通“纳”)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 B.可以速而速(“而”通“则”)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C.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无)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 11.A.[A问于桀溺(介宾短语后置句)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介宾短语后置句) B.天民之先觉者也(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句) C.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判断句) 臣诚恐见欺于而负赵(被动句) D.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介宾短语后置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 12.C(最终。A名词动用,向北进军;打败仗。B交付;连续。D到;满足。) 13.B(连词,承接关系。A动词,利用;介词,因为。C代词,这件事;动词,前往。D副词,就(是);副词,竟然。) 14.C(①是说蒙恬的职务;⑥是蒙恬临死前的不满。) 15.D(司马迁对蒙恬持批评态度,并否定了他归罪地脉的说法。) 16.⑴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每错、漏一处扣1分,共2分) ⑵略 参考译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父亲蒙武任秦国裨将军,攻打楚国,一举击溃楚军,杀死楚将项燕,俘虏了楚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授给他内史的官职,弟弟蒙毅也做到了上卿。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扎在上郡。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的才能,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被誉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争宠的。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半途得了重病,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中车府令赵高平常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于是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使者把蒙恬交付给下吏,囚禁在阳周,并且把蒙毅囚禁在代地。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想要铲除蒙氏。等到秦始皇的灵车回到咸阳,安葬以后,太子就登极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赵高最得宠信,日日夜夜毁谤蒙氏,搜罗他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二世皇帝派遣使者前往阳周,命令蒙恬说:“您的罪过太多了。”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后代子孙,为秦国累积大功,建立威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势力足够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大凡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虑地找到应遵循的正确道路。”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竟然没有过错就处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这就是我的罪过了。”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史记·卷八十八》,有改动。) 臣司马光说:始皇开始暴虐天下,而蒙恬就供其差遣,由此可知他是不仁之人。可是他深明人臣的道义,虽然无罪被杀,仍能守死而无贰心,也足可称道啊!(《资治通鉴·秦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