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3、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
正音:孺子 怵惕恻隐 铄内交荑稗rúcèshuòChùtìnàtíbài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若火之始然残害厌恶燃词义: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3.万物皆备于我矣4.五谷者,种之美者也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句式: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原因)不是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心,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残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残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思考: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四端说”。
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性善论)(正)
内涵恻隐,就是怜恤、同情。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端,就是发端。
讨论:何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举例说明)正面:小孩落水,贫者患重症,都会有人冒险入水救命,慷慨解囊相助;看到饱受战争伤害的人民会同情,看到无力生活的乞讨者会施舍,爱护动物,都是恻隐之心的表现。反面:“我爸是李刚”事件、幼儿园药片事件,在他们眼中,人的生命竟如草芥,他们根本不能称其为“人”。
讨论:何谓“羞恶之心,礼之端也”?(举例说明)正面:廉颇负荆请罪,周处除三害反面:《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齐人
羞恶
讨论:何谓“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举例说明)正面:“小让”:“孔融让梨”;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大让”:鲍叔牙把万人争夺的相位拱手相让给管仲;在生死面前,谭千秋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仍保持谦让的风度,使场面变得有秩序,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竟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讨论:何谓“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举例说明)正面: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为了证明地圆说,进行首次环球航海,最后死在充满艰辛的征途上。反面::“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
小结:“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便不是一个身体完整的人;一个人失去仁义礼智,也不是一个心灵完整的人。当然,一个人仅仅拥有仁义礼智四个发端还不够,还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
如何使“发端”成熟思考: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是不是说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了?纵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原文】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译文: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部给予的,自己本来就拥有这些,只是人们不用心思想、领悟罢了。
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新大陆”呢?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译文】孟子说:“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很少,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把它保留了。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义。”
(三)异于禽兽庶民去之(正)君子存之(反)结论:仁义礼智——人之本性应存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译文: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反省自己,如果是真诚无欺的,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尽力按恕道(即推己及人;名词作状语)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小结: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的积极方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最美好的种子(定语后置),如果不成熟还比不上稊米、稗子。仁,也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译文】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说什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言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仁是人们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使安适的住宅空着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沿着它行走,可悲啊!”
孟子认为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②要“存之”。“四端”人皆有之,只要用心追求,加以扩充就能得到仁义礼智。③要“求”之。讲究仁义礼智,追求美好人性,就可以成为宽大为怀的仁者、遵礼作乐的长者,明辨是非的智者!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反躬自问,诚实无欺,宽容大度,推己及人。⑤要“熟之”。仁的价值就在于使它成熟。⑥要不“自暴自弃”。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怎能舍弃?
作者是怎样论证的?(一)中心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扩而充之:先王之政孺子入井例证喻证保四海不足以事父母苟不充之:对比论证
这个人的做法,对吗,可以学习么?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期中数学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答案,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愿意和他做朋友吗?为什么?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的齐人,在乞食了祭祀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假如现在他要求和你结为朋友,愿意吗?
你看看西郭子侨,这人的品行如何?一天晚上,西郭子侨、公孙诡随、涉虚等三人夜晚翻墙,西郭子侨首先翻墙却掉进粪坑里,浑身粪便的子侨并没有声张,而是招呼公孙诡随快点过来。公孙诡随毫无防范当然也掉进了粪坑。公孙诡随刚要喊叫,西郭子侨赶快捂住他的嘴,说:“不要喊。”一会儿,涉虚翻墙,也掉进了粪坑。涉虚质问公孙诡随,西郭子侨很得意:我不让他说的!
为什么一个盲人能够逃生?在“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世贸中心大楼里的人们尽管在慌张逃命,却仍然保持着谦让的风度,谦让使场面变得有秩序,这为他们的撤离赢得了时间。最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盲人,牵着一只导盲犬,居然在人们的谦让和关照下一路畅通,顺利逃生。
有一个人在只有300元的情况下,捐献了200元给灾区,赢得大家的好评。后来他挣了很多的钱,据说有上亿的家财。又一次捐款,这次他捐献了500元,结果却引来的是一片骂声?为什么捐的更多了,效果却不一样呢?他具有恻隐之心,这点好,但是去没有去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发展壮大。所以效果相反!我们有了以上的好品质,应该怎么做呢?
延伸思考:应该拉吗?淳于髡问:“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吗?”孟子说:“是的。”淳于髡又问:“那么,假如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吗?”四心来自性善,自然要珍惜生命。孟子说:“嫂嫂掉在水里而不去拉,这简直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用手去拉她,这是通权达变。”
总结全文仁义礼智,人心也。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既定的未来。再伟大的哲人、圣贤所给予的,也只能是他自身在积累学习的过程中,在实践思考的历程后,独立判断而得出的独立结论。学习孟子,我们应该努力培育我们优秀品质!成人,成才,成圣……
②写作训练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取二代之的是“个性”这个词语的风靡。善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学生自然不甘落伍,于是“你真有个性”就成了一句很高的评价。我们在张扬自己个性的时候,需要不需要顾及到对社会的影响?个性的张扬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到底需要张扬什么样的个性?请以“个性的张扬与社会的需要”为标题,运用本文中学习的三种说理的方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怵(cù)惕 恻(cè)隐 孺(rú)B.要(yào)誉恶(wù)其声羞恶(è)C.外铄(shuò)庶(shù)民强(qiǎnɡ)恕D.荑(yí)稗安宅(zhá)荑稗(bài)答案:C(A怵:chù,B要:yāo,D荑:tí)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忽然B.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发端C.我固有之也牢固D.舜明于庶物众【答案】C(固:本来)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E.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答案】E(A内—纳,B要—徼,C然—燃,D希—稀)
4、下列句子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C.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D.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答案】AD(AD当“向”讲,B到,C和)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A.反身而诚,乐莫大焉B.则盍反其本矣C.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答案】AC(都当“反省”讲)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A.无羞恶之心,非人也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D.大戒于国,出舍于郊【答案】B(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8.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仁,人之安宅也B.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C.是非之心,智之端也D.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答案】AC(都是判断句,BD是一般陈述句)
9、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A.义,人之正路也B.羞恶之心,义之端也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D(D项既是省略句,即“运之(于)掌上”,又是状语后置句,即“(于)掌上运之”A、B、C三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
10、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答案】C(“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
高考热点11.阅读下面一段话,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意思(不超过15字)(4分)中国是美国的债权大国,持有美国外汇总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美元的国际汇率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的限制,而汇率直接影响到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的恢复情况美国希望中国增加进口,使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对美国仍有一定的依赖性,中国内需水平还不是很高,消费质量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希望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能够保持稳定,不要出现通胀和贬值的问题,以便保护在美国的金融资产。【答案】 中美双方经济相互依赖
12.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话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超过30个字(5分)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妙的桥梁,走过它,你的行囊里就装满了很多好东西,你也长大了,变得美丽了。【答案】 寓言内涵丰富(或内容丰富),通过故事表达哲理(或寓哲理于故事中),促进心灵成长(或丰富精神世界)
13、根据下面语句提供的情景,续写三句,构成一组前后连贯的排比句。上帝是不公平的,于是便有了世间的穷和富、善与恶、美与丑、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上帝又是公平的,它给了你金钱,往往就要夺走你的真诚与善良;它给了你,____;它给了你,____;它给了你,______。【答案】 成熟,往往就夺走你的智慧和纯真;美貌,往往就要夺走你的智慧和毅力;成功,往往就要夺走你的健康和幸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