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忧不惧【新闻速递】还债局长担任10年乡镇企业局局长,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后为19户农民担保贷款69万余元,帮助他们办厂致富;作为担保人,在企业倒闭导致11户农民无法还债时,他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10年来,山西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退休局长胡丙申上街卖对联、卖鞭炮、开饭馆,甚至当过剃头师傅,最终替老百姓还清了39万元债务。【评论文摘】 作为局长他宁愿退休后走10年还债路,也不滥用手中的权力,这种干部很难得。他是诚信重义的典范,是“爱民为民”的清官。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加冠)(2)民鲜久矣(形容词作动词,缺乏,缺少)(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淫逸,使……动摇,使……屈服)(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困苦,使……辛劳,使……饥饿)(5)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震动,使……坚韧)(6)内省不疚(意动用法,以……为疚,感到内疚)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为人谋而不忠乎古义:替别人。今义:做人处世接物。(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是吾忧也(判断句)译文: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2)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做妇女的方法啊。(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宾语前置)译文: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4)夫何忧何惧(宾语前置)译文: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5)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6)些之谓大丈夫(宾语前置)译文:男子汉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或这样才叫男子汉)(7)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译文: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译文:这样,就可以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儒家的“忧”与“乐”儒家将“忧”分为两类:一为外感的,因困难挫折而招致的“忧”,亦即物欲或难满足之忧;一为内发的,欲实现理想而生起的“忧”,亦即善性力图扩充之忧。前者如在陈绝粮,如箪食瓢饮,这类外忧,是平常人心目中的“忧”,也是君子作平淡想时的“忧”。但君子自觉其为君子时,或能达性命之情时,这一类的“忧”便不足为“忧”或不复为“忧”,所以有“仁者不忧”、“君子不忧不惧”、“乐以忘忧”等等否定和排除“忧”的说法和办法。简而言之:前者是物质的“忧”,起于欲,后者是精神的“忧”,生于性;前者是外感的“忧”,非我所致,后者是内发的“忧”,乃我所求。物质上的不足谓之“贫”,精神所追求者谓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外感的“忧”叫作“患”,
应该不动乎心,内发的忧才是“忧”,必须念兹在兹,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者是也。这就是儒家的“忧”论。儒家将“乐”也分为两类:一为感性的“乐”,近于欲;一为理性的“乐”,偏于性。儒家不是禁欲主义者,不排斥悦耳愉目佚体赏心之“乐”,但要求节制,因为它对人有损(“损者三乐”),不仁者久耽则乱(“不仁者不可长处乐”)。而且,这种“乐”不宜独享,应该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上》)。因为这样做了的结果,百姓既可得到实惠,君子也以此使原来的感性之乐上升到理性,这叫作“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礼记·乐记》)。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谁都知道《论语》是以“乐”开篇的。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没有多少普遍意义。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或这叫“反身而诚”之乐。所谓不愧、不怍,也就是诚,或者叫实实在在。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儒家讲的道德修养过程,既是一个由己及人的“外推”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升级的过程。本板块讲的就是君子应该好德求仁,内省不疚,忍心忍性,历经磨难,这样就能够达到不忧不惧的境界。1.第一章,孔子称赞了颜回怎样的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要有理想追求,面对人生苦难,做生活的强者。孔子称赞颜回乐而忘忧,说明有了理想和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可以自得其乐。“孔颜乐处”的成语即出自这里。这一章写得情韵悠长,“贤哉,回也”重复两次,充分表达了孔子称赞颜回的内心情感。2.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具体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确立和弘扬中庸思想。“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所谓不偏,就是对人对事不偏听、不偏信、不偏见、不偏向、不偏激、不偏执、不偏爱、不偏私、不讲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所谓不倚,就是随时、随处、随事坚持中庸原则。如果做事做到中庸,就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就不忧不惧了。3.第四章中写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是哪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孔子之忧:进德修业不够。具体讲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在他看来,进行道德修养,学习各种知识,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知识才可以丰富,修养才可以完善。4.第五章中,孔子刻画了君子和小人两种人,二者在这里形成怎样鲜明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孔子追求的境界:做一个胸襟宽广的君子。孔子刻画了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君子,有道德、有修养,乐天知命,因而胸怀宽广,能容忍别人各种事情;小人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与人为难,与己为难,因而时常忧愁、烦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运用对偶手法,读来朗朗上口,已成为人们熟知的名言。5.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流传千古的名言。这一章先列举反面观点,再类比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分析有说服力,议论很有特色。阅读课文8,完成后面的问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B.C.D.[解析] A项,①动词,叫,称;②介词,替。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均为语气助词,吗。D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答案] A“为”的用法分类用法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
动词译为“做”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译为“成为”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译为“担任”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译为“是”“算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译为“认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等公为我献之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介词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关系可译为“被”恐为操所先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何辞为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论语·学而第一》2.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论语·雍也第六》3.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大家已经很长久地缺乏它了。”——《论语·雍也第六》4.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亲身赴之,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论语·述而第七》5.孔子说:“君子心地坦荡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论语·述而第七》6.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论语·子罕第九》7.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作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忧愁什么,恐惧什么呢?”——《论语·颜渊第十二》8.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男子汉吗?一发脾气,诸侯便都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无战事。”孟子说:“这个怎能叫作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警惕,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最大原则的,这是做妇女之方法啊。(至于男子)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得志的时候,偕同百姓循着大道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也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男子汉。”——《孟子·滕文公下》9.孟子说:“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提拔起来,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被提举起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里被释放而提举起来,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起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提举起来。所以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身受贫乏之苦,使他的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使他的心意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的能力。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奋发而创造;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持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经常容易被灭亡。这样,就可以(使人)知道从忧愁患害中得到生存,在安逸快乐中使人死亡的道理了。”——《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