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备于我【画面描述】一条以“少儿图书”为头的毒蛇,口吐“成人化内容”的信子,追击一个背着书包,惊慌逃跑的孩童。【寓意点评】漫画揭示了“成人化”的图书正严重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童心的现象。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鼓瑟希(“希”同“稀”)(2)莫春者(“莫”同“暮”)(3)孰能为之大(“之”同“其”)(4)则为狼疾人也(“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5)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适”同“啻”,但,仅仅)第2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舍瑟而作动词,站立此疫作也动词,发生、发作一鼓作气动词,振作(1)作作浑天仪动词,制作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创作有圣人作动词,出现
吾与点也动词,赞同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予、授予吾与汝毕力平险连词,和、及(2)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交好要离力微,坐与上风介词,在、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动词,等待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赞礼者;大:大赞礼者)..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加之以师旅..古义:泛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2)宗庙之事,如会同..古义:诸侯会盟之事。今义:跟有关方面联合起来。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善人也,信人也(判断句)译文:是好人,实在人。(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译文:没有人了解我。(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译文:那你们将怎么办呢?(4)尔何如(宾语前置)译文:你怎么样?(5)何伤乎(宾语前置)译文:那有什么妨碍呢?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译文: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7)为国以礼(状语后置)译文: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或“用礼让治理国家”)(8)万物皆备于我矣(状语后置)译文:一切我都具备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
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本板块是讲儒者经受了忧患的磨难,实现了仁爱的理想,享受了快乐的人生,达到人性完美境界。第19章,写孔子和他的学生自述其政治抱负,写出了学生们的性格、志趣,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第20~23章,孟子对于修养境界的论述。第20章讲,人应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第21章讲,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第22章讲,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第23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的六个阶段。1.孔子为什么要“与点”(赞同曾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赤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2.第20章孟子认为人应当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也就是
说,人应当有内心的精神要求,有道德意识。有道德的自觉,这是人的价值所在。孟子是怎样具体论述了这个道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提出:“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但是事实上,人们恰如其分地“兼所爱”的人很少。从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爱护得出结论: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然后拿园艺师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难道还只是为了保一尺一寸的肌肤吗?孟子回过头来肯定耳目之官、饮食之事的一定价值,那就是:只要不因此而有害于良心的仁义,则耳目口腹其实是有助成仁义实现之功的。3.第21章,孟子认为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孟子主要讲了哪三层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尽心能知性知天。知性知天也就是知本心。此心之尽,是人自己自发去尽的,不依赖外在的力量。二是存心养性事天。存心,就是让本心存于体内,而不让它放失。“存心”的办法,消极的是节制私欲,积极的是时时检查自己。养性,即涵养本身之善性,而不加戕害。养性的功夫,也只能在心上做;养性的办法,就是不做违背本心(良心)的事,时时去做善事。这就是遵循天道。三是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意思即生命有长有短,我们都应认真修身,以等待死亡到来的这一天。这种积极的态度,才是安身立命的正确方法。4.第23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了人生境界的哪六个阶段?你怎样具体理解这六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境界的六个阶段:善、信、美、大、圣、神。这六个阶段先是自外而内(善-信);然后自内而外(美-大);再次自外而内(大-圣),以至不可知(神)。一个人的修养能到自外而内,像乐正子这样,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如能继续前进,能够力行其善以至于实实在在充满其身,则美在其中。美在其中者,如颜回、曾子,一言一行皆可为外界取法,以至影响百世,可以说是“大”。“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如孔子,“不思不勉,从容中道”,可以说是“圣”了。圣人是人,是人修养的极点。如果圣人做到人所不能知,就是“神”了。阅读课文20~23,完成下面的问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养其.性,所以事天也B.①知其性,则.知天矣②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①人之.于身也D.①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②无尺寸之肤不爱焉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解析]A项,均为代词,人的。B项,①连词,就;②连词,却。C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助词,的。D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答案]A
“其”的用法分类用法具体用法解说用法举例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第三人称性定语,可译为“他的”、臣“它的”一般代人,译为“他”、第三人称秦王恐其破璧“它”,不能加“的”代词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第一人称“我的”或“我(自己)”极夫游之乐也译为“那”、“那个”、指示代词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那里”表示“其中的”,后面多指示代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为数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吾其还也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者,非天质之卑,则心连词不若余之专耳……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马也助词形容词尾可译为“……的样子”霰雪纷其无垠兮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着孔子坐着。孔子说道:“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假若有人了解你们,(打算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子路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局促地处于几个大国的中间,
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微微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答道:“国土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光景,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修明礼乐,那只有来等待贤人君子了。”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答道:“不敢说我能做什么,但是愿意去学习。诸侯祭祀祖先之事,或者诸侯会盟之事,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赞礼者。”又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了起来答道:“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同。”孔子道:“那有什么妨碍呢?正是要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啊!”曾皙便道:“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歌唱着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道:“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曾皙问道:“那三位同学的话怎样?”孔子道:“也不过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又道:“您为什么对仲由微笑呢?”孔子道:“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可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国之事吗?”孔子道:“怎样见得纵横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土地就不是一个国家呢?”“难道公西赤说的就不是治国之事吗?”孔子道:“有宗庙,有诸侯会盟之事,不是国家是什么?如果公西华只做一小赞礼者,又有谁来做大赞礼者呢?”——《论语·先进第十一》20.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皮肤肌肉不保养。考察他护养得好或
者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只是看他所注重的是身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部分,也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损害重要部分。保养小的部分的就是小人,保养大的部分的便是君子。假若有一位园艺家,放弃梧桐楸树,却去培养酸枣荆棘,那就是位很坏的园艺家。如果有人只保养他的一个手指,却丧失了他的肩头背脊,自己还不明白,那便是糊涂透顶的人了。只是讲究吃喝(而不愿培养思想意识)的人,人家都轻视他,因为他保养了小的部分,丧失了大的部分。倘若追求饮食的人(既养护了口腹),又不失去心志的培养,那么,难道还能说对口腹的养护仅仅是为了口腹那一小部分的肌肤吗?”——《孟子·告子上》21.孟子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孟子·尽心上》22.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勉力推己及人,履践恕道,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孟子·尽心上》23.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的人?”孟子答道:“是好人,实在人。”“怎么叫好?怎么叫实在?”答道:“那人值得喜欢便叫作好;好处实际存在于他本身便叫作实在;力行履践自身的善德使它充满而积实便叫作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作大;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能融会贯通,便叫作圣;圣德到了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便叫作神。乐正子是介于善和信两者之间和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境界的人物。”——《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