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诲人不倦【课文梳理】1.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绘事后素、述而不作。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等。⑴教育的作用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性相近,习相远”的。⑵教育的对象——子曰:“有教无类章(15.39)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⑶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章(7.25)(“文、行、忠、信”)陈亢问于伯鱼曰章(16.13)(“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⑷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启发式教学法——子曰:“不愤不启章(7.8)讨论式教学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章(3.8)子贡曰贫而无谄章(1.15)激励式教学法——子谓子贡曰章(5.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章(11.3)子路问:“闻斯行诸章(11.22)⑸教者素养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这种主张?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①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上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②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③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小结】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早在16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引起巨大震动。欧洲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称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阅读实践】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4页-----------------------
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举一反三⑵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1分)评析:略。对教学原则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则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答案】升(登)堂入室(1分)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每点一分。(3分)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4分)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⑴以上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观?(1分)【答案】⑴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⑵结合对话背景,简要分析孔子话中所包含的儒家教育思想。(3分)⑶【答案】《论语》中的教育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否融洽,主要是其中的情感因素。一个老师如果能用真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让示例一:不正确。儒家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学生没有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则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传授,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发展。⑷示例二:正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诲人不倦”是老师敬业精神的体现,是老师追求的品德。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4页-----------------------
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孔子爱一切人如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教育上没有私心。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五、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1)(2)两题。(4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1)孔子总结了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1分)循序渐进的思想。(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教学原则: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1分)评析:孔子说他不想再有所言论了,就像老天那样不用言语,而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这表明他抑制空言,以德教化的思想,想达到“不言而大道自行”的境界。(2分)六、阅读《论语》中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0分)(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来说明什么?(2分)(2)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2分)(3)请根据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2分)(4)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2分)(5)在这两章中,孔子对子贡、子夏两位学生都进行了表扬,为什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参考:(1)“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或答:比喻求学之德应精益求精。(2分)(2)孔子说“绘事后素”,通过比喻引导子贡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子贡答案。(2分)(3)绘画的事后于素地,即先有了白底子然后绘画;在文中,“绘”比喻礼,“素”比喻为仁义道德,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2分)(4)这是对子贡的赞赏。所谓教学相长。孔子的话启发了学生,使子夏举一反三,而子夏的联想(礼后于义)同时又启发了老师。另外也体现了孔子的谦虚,亲身实践他自己所倡导的“孙以出之”的观点。(2分)(5)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体现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或教学相长的教育原则。(2分)?请简要分析。(2分)七、结合下面句子,谈谈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4页-----------------------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参考:个人行为:学习——从政——推行仁政政府行为:教育——取得民心。首先学有所成,达到一种君子人格,然后就要考虑去从政,用自己的仁德去实现德政的理想。君子通过教育取得民心以更好地实现德政。教育为政治服务。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