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诲人不倦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门十哲”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教育作用(对个人):通过教育改变人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高贵而有智慧的人卑贱而又愚蠢的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15·39子曰:“有教无类。”不分贵贱,不分国别与华夷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音xiū,干肉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育内容:文、行、忠、信三个方面: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社会实践文化典籍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6·13)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开其意达其辞教育方法:启发诱导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教师素养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教师素养2:“言传身教”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思考:你怎样看待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
一方面,“述而不作”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它会妨碍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述”是“作”的基础,正因为孔子的“述”,使得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得以保存。“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分析参考:
1.背诵17·2、15·39、7·8、3·8、7·1则。2.自学余下章节,完成课后作业。
再见谢谢指导!桐乡教师进修学校付启胜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