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1、2、3则,朗读课文并疏通文意。2、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魏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毛泽东二、整体感知(朗读、提问、明确):(一)读课文1、2、3则。1、读准字音。2、翻译重点词、重点句。(二)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第一则思考:本则的中心句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确: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概括:君贵民轻第二则思考:归纳本则主要内容“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明确:“诛一夫”的行为,推翻暴政的行为。概括:君暴民反第三则1、思考:桀、纣失天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方法是什么?明确:失其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2、得到天下很难吗?是否一定要经历流血、战争?“王天下”难在何处?2
明确: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简单)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简单)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难)概括:君仁民归三、探讨研究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提示:1、观点鲜明2、层次井然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3、机智灵活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义。4、修辞手法多样①对比:“失天下”与“得天下”②比喻: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③排比: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④引用:《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四、小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