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者必有言【画面描述】 一棵大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压坏了一所房子,而房子的主人却巧借大树的断枝悠然地荡起了秋千。【寓意点评】 面对灾难,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第1步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1)创(2)饰(3)令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小不忍,则乱大谋(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愤怒、小事情)(2)取瑟而歌(名词作动词,唱歌)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世叔讨论之古义:一个人研究而后提意见。今义: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2)行人子羽修饰之古义:古代外交官。今义:出行的人。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译文:那我们传述什么呢?(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状语后置)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3)孔子辞以疾(状语后置)
译文: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孔子的语言艺术孔子通常被定义为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其实,孔子更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文人,他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章,语言非常有艺术性。从《论语》中的“孔子语录”(子曰)看,孔子的语言不少是富有文学性的,值得我们欣赏、借鉴。为了醒目起见,下边分成若干类,分别举一些例子,以示佐证:形象生动。孔子为了说明某件事情、某个道理,往往不是抽象地说教,而是利用若干具体可感、形象鲜明的事物,进行叙述、描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通过箪、瓢、陋巷三件具体事物名词,就把颜回安贫乐道的德行凸显了出来。富有感情。孔子不但不是假道学,实际上还相当性情,感性。被围困陈国,想念故国、牵挂在家乡的弟子,他就说:“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长》)对于远在祖国的弟子,既为他们的狂放粗略感到担忧,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喜忧交织,情见乎辞。善用比喻。弟子宰我大白天在睡觉,不努力学习,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咒骂不长进人物,这两句话堪称千古绝唱。对句精辟。孔子深刻了解汉语言的对偶句式可以精确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奥秘,加以利用,便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卫灵公》)。气势磅礴。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凌云,气象磅礴。子贡问齐桓公杀死公子纠,身为公子纠大臣的管仲没有殉职,是不是不符合仁道。孔子马上回答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恪守小节的意思)也,自经于沟渎
而莫知之也?”(《宪问》)气势凌厉,不容置辩。本板块选文的主要内容是:1.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2.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3.对外发布的公文必须反复酝酿、修改润色。4.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5.小不忍则乱大谋。6.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7.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8.我厌恶用伶牙俐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9.我想不说话了。10.孔子爱憎分明。1.第1、2两章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1、2两章中孔子教育弟子要严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语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与《学而篇》中“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句意思相近。孔子告诫弟子,在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一定要认真谨慎。第2章中,他甚至认为言语不轻易出口堪与刚强、果决、朴质并列为近于“仁”的美德。2.第3、6两章反映的孔子对“文辞”的看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言辞”落实到文字上,便是“文辞”。“文辞”是要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比口头表达更重要,所以更需经过反复推敲润色,即对语言本身要进行艺术加工。“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作为政治生活中社交辞令的“辞命”,要经过反复斟酌、推敲,语言的修饰极为重要。修辞和达意相比较,孔子仍坚持认为,达意是语言的主要目的。运用语言首先应该表达清楚,才能进一步修饰;其次,不在根本的目的上下功夫,单纯注重辞藻华丽,乃是本末倒置。3.第4、5、7、8章中,表现了孔子对语言和它所表达情感的辩证认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4章,孔子认为支配人的语言的应该是深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语言艺术二者应是和谐统一的。所以,“有德者必有言”。但是,语言作为一种外在文饰,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言者不必有德”,无德之人往往也会借语言来粉饰自己,制造有德的假象。孔子曾说:“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第5、7、8章,孔子总结得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结论。可见,他反对花言巧语,认为那往往是不仁德之心的外露,倡导发自内心的真诚朴质之语。阅读课文1,完成下面的问题。下列各组句子中,“而”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B.C.D.[解析] A项,均表承接,译为“就”、“接着”。B项,前者表转折,“但是”;后者表假设,“如果”。C项,均表修饰关系。D项,均表转折。[答案] B
常见文言虚词词义推断法(二)5.特殊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根据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例如:“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前句“所”后面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后句“所”与“为”连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表被动。根据句子中出现的不同标志确定二者的异同。6.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就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表
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为“连词,才”,表条件。7.位置推断法一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的位置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的疑问代词用法和代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乎”相当于“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乎,介词,对)。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也决定了其意义和用法。例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句中“乎”用于句末,不可能是介词,只能是语气助词。1.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事要勤奋敏捷。”——《论语·里仁第四》2.孔子说:“刚强、果决、朴质,而言语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论语·子路第十三》3.孔子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谌拟稿,世叔提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的子产作文辞加工。”——《论语·宪问第十四》4.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但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论语·宪问第十四》5.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6.孔子说:“言辞足以达意便罢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7.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种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论语·阳货第十七》8.孔子说:“紫色逐渐取代朱色的正色地位了,可憎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可憎恶;巧嘴利舌颠覆国家,可憎恶。”——《论语·阳货第十七》9.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论语·阳货第十七》10.孺悲要会晤孔子,孔子以有病为借口拒绝。等传话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把瑟拿下来弹,并且唱着歌,故意让孺悲听到。——《论语·阳货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