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24.颜回 恶衣恶食24.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结合诗文内容加以分析,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与识记。由“子路”可推知第一个空应是人名,第二个空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箪食瓢饮”和“衣敝缊袍”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4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释: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对人谦恭在对“达”的认识上,孔子和子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48.子张认为,达就是闻,在邦国中有声望(1分),注重表面名声(1分);孔子认为,达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义,体察人情,待人谦恭(1分),注重道德修养(1分)。5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1)上面两个选段讲述了共同的教育理念,请概括。(2分)(2)请分别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孟子的“教亦多术”?请简析。(4分)51.(1)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注重教育时机。(2分)(2)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不屑之教或者不言之教,使其反省自身,唤醒其自省的可能。(2分,意思对即可。)5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疏通及理解,从语段中筛选出能体现教育理念的关键词,然后根据意思,归纳出相同的教育理念。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不屑之教诲”是因材施教,注重教育时机。第二问,要首先理解孟子的“教亦多术”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的意思,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阐述理解与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6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请概括孔子想要建立—个怎样的社会。简析孔子的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65.孔子想要建立一个“有道、有德、为政以德”的社会。孔子对禹稷的赞美是对个人的高尚品德和德政的赞美,在当今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孔子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保守思想的背后,正是他对人类优秀品质传承的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个人的道德品质汇集便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综合,孔子对高尚品质的赞美意义深远,而以德治国更是重要。65.试题分析:孔子说,治理一个国家,如果靠各种政令、法令等统治手段,那么老百姓可能由于恐惧和避免处罚而勉强守法,却没有羞耻之心;然而,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用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以礼为荣、无礼为耻,自觉遵纪守法,也就是人心归服了。在此,孔子并不否认各种政令、法令对于治理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只是强调,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好的办法是:以德治国,通过道德和礼仪的教化,让百姓产生羞耻之心,知荣辱,守法纪,心悦诚服地做一个良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如今,我们一方面在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另一方面在不断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两者同时并举,目的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1)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2)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霁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呀!”1.阅读下面的《论语》回答问题。(6分)“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1).“以德报怨”的含义是;“以直报怨”的含义是。(2分)1.【小题1】(2分)以德报怨:以恩惠回报怨恨;以直报怨:以公正正直的态度对待怨恨。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对段落中心意思的归纳。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报”的准确理解,此处“报”的意思是“报答”。类似题目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来揣摩。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面对他人带来的“怨”,有人“匿怨”,有人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两种做法,主张“以直报怨”,为什么?请结合选文简析。(4分)【小题2】(4分)答案:“匿怨”的人不真诚,表里不一(1分);“以德报怨”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虽然有善的一面,但也容易纵容恶。(1分)“以直报怨”,即以公正正直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带来的怨,既保持了人的率真和尊严(1分),也表现了儒家的原则性。(1分)所以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来揣回答即可。尤其是““何以报德?”这一反问句。另外要注意正确句中“直”是“正直”的意思。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答:4.【小题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答:【小题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3分)试题分析:此类题首先要粗读文段,疏通文段内容大意,然后从文段中找出能代表人物观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如第一段,可以从二者的对话中进行比较分析,孔子说的是君臣父子伦理关系,而齐景公说的是生活中的具体事情,也可以从句式上分析。第二问在答题时,要结合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可以从孝的原因、孝的意义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注]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3分)【小题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正直、喜好仁义,善解人意。(3分)(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3分)【小题2】孔子认为子张说的有名望不能算是真正的达。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是真正的通达。(3分)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粗读文段,疏通文段内容大意,然后从文段中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如子张“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闻”即名声;“直”“义”“察”即正直、仁义、善解人意。分析孔子阐述的观点时,可从内在修养、对待他人等方面分析概括。要结合着具体内容组织答案。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①(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②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乏。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1).孟子认为杨朱、墨翟这两种学说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7.【小题1】(6分)(1)两种学说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②两种学说偏执一端,缺乏变通。③两种学说对“道”都会产生损害。试题分析:抓住文段中“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些评价性的句子来揣摩才能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孟子在行为上提倡什么主张。(3分)【小题2】)孟子提倡中庸权变,反对极端偏执。杨朱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的主张各执一端,因而受到孟子无情地批判。孟子既肯定了子莫执守中道行为,但又指出子莫执中而不知权变有害于时中的缺点。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要理解清楚文段的意思。文段中“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这两句话是揣摩孟子主张的关键。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①孟子说:“(如今)圣王不出现,诸侯放纵恣肆,隐居不仕的人横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塞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向杨朱派,就是归向墨翟一派。杨朱宣扬一切为自己,这是心目申没有君王;墨翟宣扬对人一样地爱,‘这是心中没有父母。心目中无父无君,这就成了禽兽。”②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意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9.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各题。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士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1).孔子的话反映了他的思想。(3分)【小题1】克已复礼(2).如何评价孔子的这一思想及它的现实意义。(8分)【小题2】①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核心是维护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这是他思想的保守方面。(2分)②“克己复礼是为仁”,是求仁的途径,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一个方面。(2分)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礼”的内容对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4分)【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是明确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64人的大型舞乐队,孔子是站在维护奴隶制的立场,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所以他谈到季氏的时候,就愤怒的说”八佾舞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然后再想想孔子的思想主要哪些,就能判断了。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评价“克己复礼”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有层次,一方面是孔子的出发点,从这一出发来点评;二是从现今社会的角度,立足于“礼”,从礼的角度来点评其现实社会意义。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③,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朱熹《四书集注》)【注】①亟:屡次。②科:通“窠”,坎,洼地。③声闻过情:名声超过实际。(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4分)答:【小题1】有本之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无本之水:来得快、大、易干涸。(2).请结合朱熹的注解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8分)答:【小题2】以“源泉”和“雨集”喻指两种相反的立身修道的和方法,强调立身修道要务本求实,不要浪得虚名;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努力躬行,最终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小题1】试题分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②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这是有本之水的特点;“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这是无本之水的特点。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孟子这番议论是借水性将君子立身修圌道的过程充分表现出来:一是君子要像“有本”之水那样立于儒家之道这个根本,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二是水之“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特点,正与君子锲而不舍的修圌道过程相似。既有“不竭”之本,又能坚持不懈,努力躬行,就能渐进达到道圌德学问的完美境界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1.阅读《论语》中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问孝。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指出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的异同。(2分)【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2).2012年,“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颁布,其中有“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等。结合孔子的孝道观,谈谈你对此的看法。(3分)【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3分。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从第二句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可以看出相同点是“能养”,从“不敬,何以别乎”,可以看出孔子更强调“敬”。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进行解释说明,“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尊重”,所以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1).“谨而信”的“谨”字,从“言”,杨伯峻注云:“‘寡言’叫做谨。”请结合杨伯峻的注释,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孔子如何看待“言”与“仁”的关系?(2分)【小题1】.孔子认为,“谨言”是“仁”的必修课,“巧言令色,鲜矣仁”,仁者只要“辞达而已矣”,他反对偏佞,认为多言有害。(2).你是否赞同孔子对“雍”的辩解?请说明理由。(3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小题2】赞同:说话谨慎,句句有着落,才能服众,不招祸患,反而能成事。不赞同:21世纪人才必须敢说,不能木讷,要敢于表达自己。【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孔子表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先强调了“谨”然后才是“亲仁”可知谨言才能仁;根据“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的“憎”的意思,可知认为言多有害。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态度,就句段内涵来说,只能选赞同。阐述到理由时一定要和现时相联系,注意经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1).孔子认为实践“仁”的途径是什么?(2分)【小题1】克己复礼,为仁由己(2).根据所给的三则材料,从个人修养角度谈谈儒家提出的德治的意义。(3分)【小题2】道德具有自净、自羞、自律、自省的功能,一个人拥有了道德,心中就能常驻羞耻心,能自我约束,自我反省。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14.【小题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2分)评分标准:2分。答对一方面得1分。【小题2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3分)试题分析:概括孔子的“义利观”扣住文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可,概括韩非子的“义利观”扣住文中“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是非观念应清楚,应当肯定孔子的观点,否定韩非子的观点。如果肯定了韩非子的观点,就与当今社会主流价值相背离。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15章)(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5章)(1).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是因为子贡能独立思考、________(用成语概括),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第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2分)【小题1】举一反三 启发诱导(2).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请简要说明孔子对“贫富”的理解。(3分)答:【小题2】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试题分析:由“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的回答就可想到“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启发诱导的教育不难理解。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两句就可概括出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再根据“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可概括出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①子贡说:“贫穷时不谄媚,富有时也不骄纵,这种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可是比起能做到贫穷而仍能长保其乐,富有而能崇尚礼仪的人,就还差一点了。”子贡说:“《诗经》上说处理骨角玉石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是否正是老师现在的意思呢?”孔子说:“赐啊!现在已经可以和你一齐讨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就可以推悟出另外一件相关的事来。”②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看待它,就不会摆脱的。”16.阅读下面四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一)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四)“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彊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1).以上材料中所强调的儒家重要思想是:【小题1】安贫乐道。(1分)(2).请简述孔子和李斯的观点的区别。(4分)【小题2】孔子追求仁道,不以吃穿不好为耻辱,以精神的快乐填充物质的匮乏。李斯认为卑贱是人生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极力追求利禄,持有功利主义的人生观。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的题目,浙江的考卷明确了对《论语》的考核,并且指定了篇目,记住指定篇目的内容、思想即可,关于探究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17.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互乡是一个风俗恶劣的地方,人们一般不和这个地方的人打交道,但是,该地的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很疑惑。孔子说:“肯定他的进步,不等于认可他过去的错误,何必纠着别人的辫子不放呢?人家改好了,要肯定他有进步,过去的就不要提了。”【材料二】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主张?请简要分析。(6分)17.⑴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的之地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欲洁”,(2分)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2)材料二中孟子提出“不屑之教”,和材料一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⑵不矛盾。(1分)孔子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1分)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1分)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这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3分)试题分析:(1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此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观点。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然后再结合故事来分析。孔子认为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孔子不因为童子来自乡风恶劣的地方而拒绝他,并告诫门人不要只看到人过往,而要看到人“欲洁”,足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善恶、优劣等有教无类的思想。(2)此题比较孔子与孟子在教育主张上的异同。首先要知道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孟子的“不屑之教”并不是不教,也不是放任之,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是要从反面来激发他的自尊心,要其自省,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孔子是不会因为对方低劣而不教,孟子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殊途同归的。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18.李清照诗词中的名句有( )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②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 ③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8.①②③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节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1).甲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2分)19.【小题1】“长幼之节”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依尊卑次序合礼言行。“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出仕,辅佐君王治理天下。(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小题2】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1分)陶渊明:不逢迎世俗,洁身自好。(1分)两人的选择,子路更有社会责任感,而陶渊明更听从内心呼唤。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理解2分,评价1分,评价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试题分析:此题是浙江省的一道特色题目,对《论语》的内容进行考核,一定要根据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详细记忆、理解,否则《论语》的翻译和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讲难度还是很大的。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观点明确,这两个人的做法赞同哪个,然后答出原因即可。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甲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乙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培养了“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1).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分)(2).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3分)20.【小题1】因材施教 中庸之道 【小题2】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从材料中的“故进之”“故退之”中的“进”和“退”,可以看出是“约束”“鼓励”,前提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正是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是因材施教。只是反应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方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确二者的教育观,孔子是“因材施教”,而“虎妈”和“猫爸”的教育观念也体现因材施教和中庸之道,用两则材料相互印证,相互证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2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第②则文字除了“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一个四字成语,它是。(1分)(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的“是”实质上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子这样说的理由。(4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21.【小题1】(1分)手足无措(不知所措)【小题2】4分)“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分)2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两章都在谈论学习,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把学习搞好?22.要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还要不耻下问。2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个选段反映孔子什么思想?(2分)23.要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或者摆脱贫困,否则宁守清贫。要时刻并且终身践行仁德。2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题。(2分)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孔子为什么批评冉求?24.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2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下题。(3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上述三则都谈了人际交往的问题,那么如何对待他人、朋友呢?25.关爱朋友;严于利己宽于待人;要忠告朋友,若对方不听就不必劝告27.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2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27.C27.试题分析:C由原文可知,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把劳苦施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希望(愿的古义)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2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②,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注释】①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②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的死难者洗恨雪耻。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孟子对战争的看法。(2分)(2).简析孟子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仁政措施,目的各是什么?(4分)28.【小题1】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拓疆土和报仇雪耻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救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2分)【小题2】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减轻刑罚,二是少收赋税,三是深耕细作,及时除草。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养民”。(2分)在教化方面,主要是强调“孝悌忠信”的教育。目的在于“教民”。这样施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2分)【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从选段中“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即可归纳出答案。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可从“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等归纳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例文】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随珠弹雀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6分)29.示例一:赞同。实现目标,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付出昂贵的代价,招致他人的讥笑,也无怨无悔。如果确立了合适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实现,那么更能体现奋斗的意义与生命的精彩。示例二:反对。人生最重要的是获得价值的最大值。以贵重的随珠去获得小小的麻雀,得不偿失。付出超出了获得,就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做什么事,都应当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30.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22.请写出上面文段中两个人物的名字,并指出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2分)30.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动作和表情描写。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33.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①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②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①。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②成;十二月,舆梁③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④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①溱洧:河名。②徒杠:走人的桥。③舆梁:走车的桥。④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材料①和材料②都体现了子产是个的执政者。(2分)(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②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答:33.【小题1】仁爱百姓【小题2】①孟子认为,与其用车子渡人过河,不如建好桥梁,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层)②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深层)【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①中的“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②中的“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可得出答案。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孟子的话的大意是:“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从中可得出结论:执政者要着眼大的方面。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5.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题目。(12分)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注释】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末孤竹国君的儿子,因相互谦让君位而逃奔周国。后来因周武王出兵,讨伐商朝,他们反对劝阻无效,便稳居到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饿死。(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解释孟子文段中“反求诸己”的意思。(5分)(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见解。(7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35.【小题1】①严以律己,②宽以待人,③不计较过去的仇怨。(答对一点给1分)“反求诸己”: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2分)【小题2】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 见解:言之有理即可(3分)【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②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念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③孟子说:“你爱护别人但人家不亲近你,就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你管理人民却管不好,就要反省自己才智够不够;待人以礼对方不报答,就要反省自己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取得效果,都要反过来检查一下自己,只要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民就会归顺你了。【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观点的分析归纳能力。“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是说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即严于律己,对别人要少要求,即宽以待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告诉我们不要抓住过去的恩怨不放。另外还要做到时刻反省自己是否做的够好。这些是远离恕的方法。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观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看到孔孟都强调一点就是事有做得不够好时,多要在自身方面找原因。这一点很有现实意义。分析此题要分析点明反求诸己的意义,另外要适当联系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曾子②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注】①怀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怀,思念,留恋;居,家居。②曾子:孔子的学生,著有《大学》和《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1).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概括“士”的特点。(4分)【小题1】不恋小家、不慕安逸、知廉远耻、承担责任、积极有为。(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小题2】儒家对“士”的要求在今天依然还有其现实意义。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发展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创业者、建设者。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贪图安逸、心胸狭隘、不知廉耻、缺乏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就会懦弱无刚、中途退缩。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读书人依然要有"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唯如此,才能担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译文:①士如果留念家居的安逸生活,就不足以成为士。②能有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他国,能够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种人便可以称士了。③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3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材料二: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颜渊为何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根据文段,简要概括。(1分)(2).从材料二看,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是什么?请结合现实,加以评析。(4分)37.【小题1】孔子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知礼懂礼,这些不是弟子赶得上的。(1分)【小题2】孔子认为培养人才最理想的目标是:这个人有智慧、清廉、勇敢、多艺,再加上礼乐修养使之有文采。(2分)评析:孔子提出的“成人”标准,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格健全的人。当下,我们要纠正那种过分“功利化”的价值观,要有担当,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2分,意思对即可)试题分析:颜渊对孔子及其道,仰高钻坚;对孔子教人,循循善诱,博文约礼,欲罢不能;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之叹,见其对孔子及其道体会知之深切。颜渊发出他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的喟叹,主要在于孔子的学问、品德、知礼这三个方面。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是做题的关键。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理解材料二的意思,把握孔子培养人才的最理想的目标。孔子说:““有像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熏陶,就可以算是个完美人了。”可见孔子认为培养人才最理想的目标是:这个人有智慧、清廉、勇敢、多艺,再加上礼乐修养使之有文采。联系现实,就是与现实社会中所倡导以及存在的不良现象的评析。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才是个完人。孔子说:“象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不贪,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人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又说):“可现在做一个完人何必一定这样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38.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分)(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2分)(1)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2)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试题分析:(1)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2)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9.文化经典阅读(5分)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则是干泽也②天下之民举安【小题1】①求 ②全(2).孟子要离开齐国,却又在昼地停留三天。由这件事可见孟子怎样的思想品性?(3分)【小题2】①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②不轻易放弃理想;③为实现理想,不意气用事、自恃清高(不拘小节)。43.文化经典(6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1).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43.【小题1】C【小题1】试题分析:公西华仅仅纳闷纳闷而已,并没有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有偏心。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3分)【小题2】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其前进;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劝其后退。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回到文段中,认真理解孔子对于不同学生所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就不难理解因材施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体现。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注解:①王:齐宣王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⑧衡行:即“横行”。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答:45.(3分)小勇指的是匹夫之勇,只能对付一人;(1分)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使百姓得到安生的理义之勇;(1分)这种以“爱民”为前提的“大勇”才能安定天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1分)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与“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加以揣摩提炼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6.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①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注解:①俑: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或土偶。从本章内容可以看出:孟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46.(3分)孟子赞成的是:执政者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就应该有仁心推行仁政,让百姓生活幸福(1分);反对的是:执政者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百姓们却在挨饿受冻,认为那简直就像是率领野兽吃人一样,是极大的犯罪,是不仁(1分)。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1分)试题分析:抓住原文中“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分析概括即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1.【小题1】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小题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 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分析2分,评论2分)(二)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分)(4).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4分)【小题3】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小题4】示例一: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孔子的观点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而且孔子逆流而上的精神也给我们以示范和动力。示例二: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的是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以法治国”。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这实质上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性题目的做法,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此题要求对材料二中的“刑”还是“信”的问题进行探究,发表看法,这需要结合材料已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3】试题分析:一是要联系文本,不能脱离文本,凭空探究;二是要联系自己,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有真情实感。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关键是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要鲜明突出,并适当的对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阐述。最好是例举一些具体的事实来说明。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5.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1)孟子说君子想要自觉地有所得的方法是,自觉有所得的最终目的是。(2分)(2)上面两选段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教与学的方法,但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选段分析。(4分)5.(1)(2分)以道;取之左右逢其原。(或:用正确方法;取之不尽,左右逢源)(2)孔子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用“启发式”,循循善诱;(2分)孟子侧重于学生的角度,强调要自悟自得,自求深造。(2分)(意思对即可)试题分析:两个文段的译文为:(1)颜渊喟然叹息:“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夫子教人循循善诱,用文章博大我,用仪礼约束我,我想停下来都不能,我竭尽才力,但孔子及其道,如峻绝高山立在面前。虽然想跟从它,但我无路可以到达啊。”(2)孟子说:“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能正确翻译文段,题目便迎刃而解了。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文化经典作家作品思想的能力。点评:文化经典阅读重在思想的理解。本题不同于文言文阅读题,它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相关作家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能将文章翻译出来。从能力层次上来看,比文言文阅读读高了两个层次。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4分)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③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三章对你看待学习有哪些启发?8.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急功近利;学习的成败都决定于自己,应该积极自愿学习;要不断进取,绝不半途而废;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写出2点得2分,3点得4分)试题分析:首先要能正确翻译语段,然后才能归纳概括。①意为为学之久而不求禄,如此之人不易得也。孔子意在教导人们求学的目的不应为了俸禄,②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③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意在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过大,估计考生很难把握。1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②,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③。’子路:‘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孟子•滕文公下》【注释】①段干木:战国初期人,孔子弟子子夏的弟子,曾做过魏文侯的老师。②泄柳:鲁穆公时贤者。③病于夏畦:比大热天在地里干活还难受。 13.(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孟子认为古时候,不是诸侯的臣下,不去谒见诸侯。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都不合乎“礼”。B.公孙丑之所以向孟子请教不主动去求见诸侯有什么道理,是因为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谒见诸侯之后,自己有官做并可以实现理想。C.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时,特意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按礼节规定,孔子就应该前往大夫家拜谢,这样正和阳货的心意。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D.文中引用曾子和子路的话是想说明,君子要想出仕,不能装出笑脸去巴结人;与诸侯志趣不相投,就不能为难自己勉强出仕。(2).孟子认为“君子之所养”(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小题1】B【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大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里是借公孙丑的问话来谈个人修养,并非公孙丑希望借孟子而升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点评:本题的考查点与文言文阅读的文意理解题重复了,个人认为不够合理。文化经典题本应重在考查对文章所反映的思想的理解及分析,而不是对文意的简单理解。【小题2】孟子认为君子所要培养的道德操守首先要合乎“礼”的规定;段干木越墙躲避(魏文侯的来访),泄柳关门不接待(鲁穆公),这么做都太过分了;孔子注重人臣的道德操守,恰当处理与阳货的来往,既不丧失为人臣的伦理,也不违背“礼”去做丧失原则的事,值得推崇。【小题2】试题分析:理解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段话的含义,孟子所举的三个例子都是正直,不阿谀奉承的表现,只是从“礼”的角度来谈,段干木、泄柳过分了,而孔子的行为是符合“礼”的。但考生很可能会理解为孟子借此提倡正直、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点评:文化经典题比较难,首先是文意的理解学生有难度,所以应有适当的注解,减轻学生的阅读难度。其次,文段思想的理解更难,最好选择关系较紧的文段,否则学生很难下手。本题的文段理解难度较大,而且有较强的迷惑性。1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10分)(1).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孟子对孔子称赞水做了自己的解释:“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看法。(4分)14.【小题1】(4分)孟子认为孔子是称赞河水的有本,所以能永远地流,直通大海。(1分)孟子通过赞扬“有源之水”的本性,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3分)【小题1】试题分析:孟子说:“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他认为水是“有源之水”,告诫我们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要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为远大目标而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怀。。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对孔子称赞水所持的观点,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施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孟子以齐人的做法为例,讽刺社会上的哪一种人?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小题2】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1分)求取富贵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通过正当手段取得。(2分)【小题2】试题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通过每天蹭坟上的酒肉吃却又在家人面前装模作样的人,讽刺了社会上以卑鄙无耻手段(卑躬屈膝)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这种人没有羞耻心,一旦得势,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追求成功并没有错,但是要通过正常的渠道。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3).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结合文段,谈谈你对“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理解。(3分)【小题3】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1分)要得到天下必须有仁德之心,必须赢得民心。(2分)【小题3】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天的看法来自我们下民的看法,天的听闻来自我们下民的听闻,即上天的认可实际上是百姓的认可。本题从其他角度解答也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给出的这句话,来谈自己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文本所讲到的,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出相应的理由。17.(万章)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受之,暴①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②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孟子·万章上》【注】①暴:公开介绍。②而:如果。(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于得天下这件事心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是伟大的尧。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17.【小题1】B【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没有提到“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所以这在文中没有依据。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文段中的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小题2】(3分)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讲是来自“民意”,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小题2】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阐述的道理,解答的时候可以自选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就行。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孟子的言谈,来谈他的观点。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孟子的论点,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孟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7)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11)(1).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在治国的三个条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中,老百姓信任是最重要的。B.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杀戮,而应该讲究道德教化,以身作则引导百姓向善。C.孔子以“风”和“草”的关系作比,说明统治者不能高高在上,欺压百姓。D.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建立正常的秩序,从国君到臣民都应该自觉地讲究礼节。18.【小题1】C【小题1】试题分析:C(这个比喻是说明在上位的德行影响下位的德行,统治者有德行百姓必会拥戴)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两个个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2).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请概括。(3分)【小题2】取信于民、为政于德、讲究礼节【小题2】试题分析: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是取信于民、为政于德、讲究礼节。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点评:此题是一道半开放题,针对孔子的言谈,来谈孔子的治国思想。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文段中孔子的论点,概括出相应的理由。19.【甲】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乙】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1).结合甲文,简析孔子为什么会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4分)19.【小题1】子夏在孔子“先有了底子然后再绘画”的回答之后(1分),联想到礼与仁义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2分),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肯定(1分)(2).乙文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小题2】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是“各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的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小题1】“人笑的时候,口眼端正,眼睛黑白分明,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子夏不明白素以为绚的意思,疑惑为什么用素反而用来妆饰,就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就比如绘画,一定要有素的画布,然后再加上各种颜色。是素在前而绚在后。人的相貌也是一样,一定要长的好看,然后再化妆修饰,才更美丽。子夏听了孔子回答,心里忽然有了悟处,世间的礼法,就像绘画一样,似乎也是位于后面,一定有在它前面的素地。世间的礼法,考虑到人情的因素,才加以文饰。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有涉及到的,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小题2】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论语》上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是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点评:经典文化的理解,应求得对经典文化的初步的大体的把握,了解其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明白其材料述说的主要意思,与材料所涉及人物的主要思想相参照,基本上就能理解材料所表现的观点了。2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6分)20.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20.试题分析:首先应该审清楚题干: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也就是从对子路肯定的角度来阐释子路的所作所为,同时要结合当代社会形势。子路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这种当代是非常需要的一点。其次,从子路的回答来看,子路是胸怀大志的,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也是必需的。再者,在当代社会,要想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应该懂得毛遂自荐,这一点,子路也做得很好。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点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2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另一方面却又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两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5分)21.不矛盾。孔子从不轻易许仁以人,那是因为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事实上也的确很少有人做到了仁的境界;但仁德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只要克己复礼,坚守正道,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的就是一个人只要主观上树立起追求仁德的理想,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到达仁的境界。试题分析:首先肯定是不矛盾的。这两句话的关系是说与做的关系。“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是孔子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这说明实行仁德确实不容易,需要宽阔的胸襟和坚韧的意志,并且要终身行之。“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说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考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点评: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2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1分)(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朴质无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22.【小题1】有道/有德/为政以德【小题2】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小题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以道德治理国家的社会。【小题2】不赞成题中观点。从第二段材料看,南宫适说“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可见孔子借赞美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而赞美南宫适的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因此,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作品来谈。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点评:阅读及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题: 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 1.审清题干: 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 2.归纳、概括: 找出问题的答题区后,则需对有关的关键句进行压、缩、改、换。2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这些章节形象地表现了孔子思想和的心境。(2分)(2).“人不堪其忧”“忧”的是,“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乐亦在其中矣”“乐”的是,孔子“乐以忘忧”忘掉的“忧”是。(3分)23.【小题1】安贫乐道 乐以忘忧【小题2】贫苦的生活 道/义/未取不义之财,所以安贫乐道 老将至/才不得用【小题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中可见孔子看中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因此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小题2】“人不堪其忧”中的“人”是指的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不能忍受的是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不堪其忧”“忧”的是贫困的生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和颜回所乐的是虽然贫穷,但是没有谋求不义之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与一般人的“人不堪其忧”的“忧”有本质的区别,从原文中可看出,孔子的忧是指的老之将至,但是不能才尽其用。考点: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点评: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1)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任选一句,谈谈该句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所获得的启示。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较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4060字。(4分)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28.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考点的理解。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出句子的含义,然后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如: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有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