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著名学者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导师,但他的婚姻却是典型的旧式包办,母亲为其指定江冬秀缠了脚,不识几个字,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在当时自由恋爱兴起的风气下,1917年胡适留美回来后不仅履行了婚约,还和江冬秀在磕磕绊绊中走完了一生。一生倡导民主与自由的胡适,为什么甘愿牺牲自己一生幸福,而没有抛弃与他并不般配的妻子呢?让我们听听胡适自己的回答吧。他说:“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是这几个人终生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他还说,“在家庭关系上,我站在东方人的一边,之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好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深感愧疚,再不能硬着心肠来违背她”,可见,母亲在她心中的分量。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6岁嫁给当时已经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而那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做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冯顺弟是一位普通的中国传统女性,温柔娴淑、宽厚隐忍,一生坚守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传统美德,23岁守寡后,她守着年幼的独子,在家境一天天的衰落中苦苦度日,为中国培养出了一代文化巨匠——胡适。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等,传奇般地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存》等,他在学术史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母亲对胡适影响很大,1931年,胡适用温婉深沉的笔调写下了真挚动人的回忆散文《我的母亲》,表达对母亲无尽的追思和深切的感恩。(“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段落诵读)1893年春天,母亲带着小护士探望在台湾的胡传,在台南和台东度过了将近两年的很快乐的团聚生活:父亲当教师,母亲既是学生又是助教,这老夫少妻稚子三口享受到了人间最甜蜜的天伦之乐。可是幸福是那样的短暂,瞬息即逝,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病死在厦门的噩耗。(“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我的慈母”段落诵读)
年轻守寡的母亲,亦母亦师,自然就成了他人生之初最重要的启蒙者。但母亲在管教时,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从不溺爱,有错必罚,可谓是“严慈并用”,用心良苦。儿时的小胡适也许并不明白母亲的一片苦心,但是成年以后,已成人的视角来看母亲这些行为时,却充满了感情和敬意,尤其是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之后,更让小胡适感到,母亲骨子里对儿子那份无以伦比的舐犊之情。(“有一个傍晚,我吃了晚饭……”段落诵读)想象一下,黄昏的灯光下,一位心焦如焚的母亲,俯下身子,伸出舌头,为儿子不断地舔舐着生病的眼睛,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胡适用这十个字表达了母亲在他心中的千钧之重。“严慈并用、宽严相济”成为母亲的育人法则,既让胡适受到了较为严厉的家庭教育,又沐浴到了母爱的光辉。胡适的母亲一方面要对胡适的教养之责,另一方面还要以一个年轻寡母加后母、后婆母等多种身份撑起一个大家庭的运转,其内心深处的苦楚和疲累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胡适说,“母亲在父亲死后的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痛苦的生活,及至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每年除夕,我家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段落诵读)除夕讨债,成了胡适一生无法忘却的记忆,在与众继子、继媳共处的漫长岁月里,母亲始终以隐忍宽容的胸怀让一个没落的大家庭能够平稳地维系下去,母亲坚韧的品性、默默承受苦难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动容啊,常人难以想象,常人更难以做到。这正是终生烦劳于家庭琐事中的母亲的伟大之所在。(“我母亲气量大、性子好……”段落诵读)——重庆卫视《品读.我的母亲》她十六岁嫁为人妇,二十三岁成为寡妇;她苦心孤诣,以瘦弱之躯支撑着一个日渐没落的大家庭;她没进过学堂,却含辛茹苦、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代文化大师;她既是一位普通中国传统女性,又是一位伟大的特殊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