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说课(一)说教材胡适的《我的母亲》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这篇文章是作者40多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文章语言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2.能力目标 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3.情感目标 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文中真挚而深沉的母爱,培养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的语言设计意图:之所以把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如今生活好了,学生从小处在爱的包围中,对亲情已经熟视无睹,特别是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有时还会产生腻烦心理。只知道向父母索取,而不能理解、体贴父母,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学会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说教法1、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来组织教与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揣摩——作品感悟——课外拓展”的学习规律,按照“自选目标、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小组合作、疑难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2、在教学中以竞赛活动、媒体演示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积累、表达交流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自然、质朴、含义丰富的语言。3、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学法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小组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 在人生道路上,那一个个脚印,铺就你的人生轨迹。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我们不妨来看看胡适在这篇自传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看看名人背后的伟大女性。新知学习:一、深情朗读1.教师范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2.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二)课堂学习——细读文本,整体把握
(2)速读抢答: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慈母、严父、恩师文中句子:第(4)段“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设计意图:用抢答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和关键字眼,从而把握作者情感。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农村出身,不会识文断字,是绩溪县中屯人。19岁时成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出头便撒手人寰(huán),抛下了孤儿寡母。成了寡妇的冯顺弟无奈中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老家寻找生路,让孩子接受教育。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设计意图:此处出示胡适母亲的资料,在于突出母亲的出身平凡,以及生活的艰辛,与母亲的勤劳伟大形成鲜明对比,能加深学生对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之情。4、再读课文,思考并小组交流: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各体现了母亲什么品格?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概括):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运用“自主阅读”和“主问题引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通过小组交流,也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逐一展示的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简单进行归纳。5、课文写母亲的事件及体现的品格:一、如何对“我”进行管教;(5-7)二、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8-11)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12)那么,在母亲的管教和影响下,胡适究竟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齐读下面资料)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他一生获得三十六个博士学位,他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简介,并重点关注胡适的卓越成就,能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文中母亲的崇敬与赞美。)(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1、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即文章最后一段。齐声朗读本段,并让学生从感情、语气、语调方面进行点评)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设计意图:上面的两个问题,主要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四)课后练笔——我有话说,作品感悟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写完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看哪个小组写的最棒。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通过本文的学习与理解,联系到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及对母亲的感激,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资料:1918年11月23日,母亲冯顺弟病殁于上庄,年仅46岁。胡适在《先母行述》中这样写道: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通过对《先母行述》有感情的朗读,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敲响警钟: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学业、事业、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在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懂得感恩,用心回报!让我们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下面这首歌。作业:1、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洗头、洗脚等),并把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2、查阅下列关于母亲的文章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本节课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我的教学思路进行说明,综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并且懂得了珍惜母爱、感恩母爱、回报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