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能力目标:1、准确概括母亲的个性特征及母亲对“我”的影响。2、品味作者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3、学习记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2、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就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则是本课教学难点。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但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正如人们常说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水”。的确,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母亲是最慈祥的,母爱是最温馨的。母亲甚至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教会我们发出第一个音节,扶着我们迈出第一个步子。我们怎么能不尊敬她、不感激她呢?但是,世间最难对待的人,就是离你最近的人。有的时候,明明是我们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明明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却伤她最深。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三个问题,1.你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2.你是否知道母亲的心愿?3.你是否曾经跟母亲使过脸色、顶过嘴?知道母亲生日的同学举个手?举手的人不多,很多人都在犹豫。那有没有人有没有人真正地知道母亲的心愿是什么?知道的人举手看看?还是没多少人能举起手来。但是,如果问你,你是不是曾经跟母亲使脸色、顶嘴?我相信没几个人能理直气壮地说没有。就像老师自己。老师是浙江人,同学们可能都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这么远为什么要来这里当老师呢?我又何尝不知道,我的母亲只有简单的心愿,想要她的幺女陪在她的身边。可是因为一些原因,还是离她这么远,这是最大的不孝。马上就是中秋节了,我却不能赶回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常给她打个电话,逗她开心,报个平安,让她不要过于的担心。什么是母爱?“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母爱,“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是母爱。悠悠母爱,难以尽言,却也最容易被我们忘记,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诗经》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恩母亲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同走进作家老舍和他的母亲的故事。(4分钟)老舍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因为初中的时候应该有了解过他的小说《骆驼祥子》。我们现在再来复习一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他著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猫城记》等,这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另外他还是一位剧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也正是因为这部话剧,老舍拥有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另外还有《茶馆》:这是堪称现代汉语白话文典范的作品,大家有机会一定要找来拜读一下,体会老舍京味语言的魅力。另外还有《春华秋实》等。遗憾的是1966年在“文革”中老舍先生因不堪凌辱而投湖自尽。这张是茶馆的剧照和人物速写,《龙须沟》剧照,《骆驼祥子》,老舍在东京。(2分钟)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这次也是一样。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2分钟)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首先来讲解一下字词,扫除一下字音障碍。字音辨析部分在大家以后的对口高考中是占很大比重的,而且我本人平时也最听不得读错别字!中国话都说不好的话还怎么叫中国人呢?我希望大家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来记语文笔记,比如老师在上课说的字词、成语、谚语、文学常识等等,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这样在以后翻起来的时候就会特别简单,一眼就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多翻翻笔记本,你的知识点也就自然巩固,比别人好一大截了。大家一定要做好这一点,我会随时抽查的。给下列字词注上拼音。这是几个多音字,请同学来分辨一下。殷勤(yīn)殷红(yān)揣在怀里(chuāi)揣摩(chuǎi)撮土(cuō)一撮子(zuǒ)一撮子头发,胡子,都念“左”,也就是用于成丛的毛发的时候。挨打(ái)挨家挨户(āi)掂量(diān)惦念(diàn)廿三(niàn)供给(jǐ)窘迫(jiǒng)大家都记好笔记了吧?(3分钟)现在正式进入课文。首先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标上段落,一共十七个段落。都标好了吗?好。【整体感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叙述了母亲的哪些事情?在这里呢,老师给出了一些提示:我已经事先划分好了段落层次,并且将叙述主人公找出来了。请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将句子补全。在这一大段,讲了叙述主人公的什么问题?我们分为四大组,第一大组负责1~6段,第二大组负责7~12段,第三大组负责13~14段,第四大组负责15~17段,等下我请同学来说说他的见解。注意,并不是说你分到了哪一组,其他组的段落你就不用看了啊,你还是要阅读和思考的。五分钟时间,大家抓紧时间。(6分钟)
好的,时间到。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段,第一大组的同学有什么样的见解。有没有同学毛遂自荐?好,XXX你来说说,诶,不错,讲到了……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的意见?奥,还有……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为母亲的家庭背景;好,第二段呢?这一段稍微有点难度啊,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XXX,(出生、出嫁、生“我”);第三大段,朴实:养花,爱花,爱清洁,守秩序,是不是非常的朴实;第四段:……1第1~2段:母亲的家庭背景2第3~6段:母亲出生、出嫁、生“我”//3第7~10段:母亲的勤俭、朴实、热情好客4第11~12段:母亲“最会吃亏”,却“并不软弱”//5第13~14段: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和理解//6第15~16段:儿子对母亲的思念7第17段:儿子对母亲的感谢,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8分钟)好,到这里,我们从叙述主人公的角度梳理了一下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这篇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这篇课文的思路十分清晰,结构清楚明了,要达到这种效果肯定是需要一条线索,也就是说它有一个顺序,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顺序呢?对了,就是时间顺序,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些时间点找出来呢?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作者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构思了全文,我们说一篇文章肯定有它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们先不管中心思想,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随便说,想到就站起来,最主要的内容,也就是说讲得最多的,诶,不错,从前面这些同学所说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写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方面写母亲对我的影响。(5分钟)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母亲有哪些高尚的品德?从哪里看出来的?(把原文找出来)勤劳:独立抚养子女长大和父亲的寡姐;终年没有休息;好客热情: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前头;客人来了,无论手中怎么窘,也设法弄一点东西款待;宽厚忍让·助人: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可吃亏,不斗气;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坚强、软而硬的性格: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血光火焰,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10分钟)这就是老舍先生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宽厚坚强、感情内敛而深厚的母亲。好的,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什么?下课。(2分钟)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讲了哪些内容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老舍简介、写作背景、字音、划分段落及段意,上节课的最后我们还探究了一个问题:作者的母亲有哪些高尚的品德?从哪里看出来的?最后讲了老舍的母亲的高尚的品德,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位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宽厚坚强的母亲。同学们不错啊,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来探究另一个问题: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母亲对老舍先生的性格产生了哪些影响,同学们能不能文中找到一些答案?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养成好客的习惯;形成了软而硬的性格;给“我”生命的教育。前面两点都比较好理解,后面两点要简单地拓展一下,作者在文章中重笔浓墨地写母亲“软而硬”的个性,给作者一生带来了什么影响?1966年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强加罪名在老舍头上,使老舍不仅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而且手都了身体上的毒打。8月24日凌晨,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老舍先生独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没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坐在太平湖边想到了些什么……他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或许,正是母亲软而硬的性格的影响,在人性最扭曲的年代,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和骨气。好,下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写道:“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习惯:勤俭诚实、善良质朴;为人处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性格:软而硬的性格。总的来说就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所写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好,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一下第13自然段。第13段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第四页倒数第二行这一句“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不舍,与望子成龙的渴盼。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有一个非常细节的描写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找到。“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这个细节中,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对女儿的万分不舍,但为了不耽误女儿的青春,不得不让女儿出嫁。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是哪一部分?我找个同学来找一找,你觉得哪里是母亲的神态和语言描写?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请同学们从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找出三个故事里有关母亲的细节描写语句。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脸上的表情。):作了半个月的难;含泪把我送出门去;一夜不曾合眼;一串串的眼泪;挣扎着;咬着嘴唇;看花轿徐徐的走去;笑了;愣住了;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动态)语言描写:“去吧,小子!”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做动作描写。):手扶着门框;递给我一些花生。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手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静态)请大家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希望大家能够及时尽孝,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最后,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快乐!萱堂:椿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