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胡适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品味语句,能通过典型事例概括母亲的优秀品格2、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3、感受母子之间的深情,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难点: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感悟母爱,形成对母爱的正确认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准确的概括文章事件。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母子情深,结合实际,感悟母爱。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怀念他的母亲时曾说“我从私塾到小学,到初中,起码经历过上百位老师吧,可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老舍先生的高尚品质中就渗透这母亲对他的影响,那么一代大师胡适先生的性格品质和待人接物中又受到了母亲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咱们就跟随胡适先生一起,走进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深沉真挚的爱子之情。二、资料助读,介绍人物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详细内容见附件)胡适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详细内容见附件)三、初读课文,分析人物1、读一读,写一写文绉绉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气量2、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个问题: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回忆童年,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念和惋惜。第二部分(5~12)回忆母亲,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第三部分(13)深刻影响,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第二个问题: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把重点字词圈出来。(严父、慈母、恩师)第三个问题:母亲是一个的人,她的为人处世对我有何影响?(答案较为宽泛,只要符合课文内容即可)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正是这一部分交代了母亲在我生命中扮演的几种角色,现在大家就来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概括出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品质。①母亲对我严格管教,催我上学。表现了母亲对我管教严厉,重视教育。(介绍胡适母亲重视教育的资料,详情见附件)②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教育儿子。表现了母亲教子有方。③罚跪和舔病眼,表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④母亲对待败子大哥不露怒色。表现了母亲的仁慈隐忍。⑤母亲用“忍、躲、哭”化解家庭矛盾,表现了母亲在尴尬处中的温和宽容。(介绍胡适母亲的后母后婆身份和尴尬的家庭关系,资料见附件)⑥对待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不失刚气。表现了母亲的正直刚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样的写法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么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3、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三个“如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该段语言特点。连用三个如果是谦虚的说法。“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用“如果”做关联词的复句叫假设复句。“如果”说明后面的“好脾气”之类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品德,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一丝一毫”“一点点”也体现作者的谦虚美德。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有口皆碑。同样,前文中的“混”字也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美德。4、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都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读书写字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不仅为写我的母亲做了铺垫,同时也照应了文末。另一个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所以开头写了较多的童年经历。五、拓展延伸,母爱无疆胡适的母亲有三重角色,你的妈妈是否也同时兼任着严父或严师的角色?(学生在回答时,要举出恰当的事例来说明)六、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复习本节课的生字生词。
1、阅读老舍先生和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体会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和相通之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2、学会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刻画人物。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位慈祥而又严厉,教子有方,待人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又不乏刚气的母亲。文章通过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和家人相处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现在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概括文章围绕母亲所写的主要事件,以及所表现出的母亲的优秀品质)上节课我们被作者母亲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感激爱戴之情感动。这节课呢咱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感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二、合作探究,解答疑难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每人至少找到一处饱含感情的句子,勾画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只要分析合理即可)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咱们都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但是这些句子并没有直接抒情的句子,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呢?
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和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听说眼翳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句话就表现了母亲的爱之心切。“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苦痛,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表现作者最母亲的敬爱和同情。第二,作者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姿态,亦无学者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全文自然而然的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1、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特点的时候注重选择典型事例,这就使得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作者又通过对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同学们相互讨论,找对文中的对比之处,大家一起交流.①对我要求极严,对其他人又及其宽容②对我的体罚极严,但生病后有极为关照(这里用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母亲对我的体罚极严。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凉(娘)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母亲为什么听到这句话后重罚我呢?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的父亲都管不了我了你和我说母亲有什么用呢?)③对大哥嫂子极为隐忍,但对五叔的侮辱又表现的极为刚气。(这里母亲的两次哭也形成对比,为什么前面是轻轻地哭,这里却被气的大哭?因为哥哥嫂子们虽然不懂事,但她们毕竟是晚辈,母亲作为长辈,自然不能跟他们吵闹打架,而两个嫂子的性格特点与母亲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受到浪人五叔的人格侮辱时她气的大哭,因为在那个社会,一个女人的名节是非常重要的,更何况她是一个年轻的敬爱逝去的丈夫的寡妇,她能忍受别人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和痛苦,但她不能忍受别人玷污她的名节和人格)④母亲和两位嫂子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目的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总结归纳,拓展延伸本文刻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通过(事)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点,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给我留下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请你就母亲的教育方式发表一点评论。四、课后作业,巩固提高1、复习课文内容,做本课的优+学案2、写作:学习本文利用对比手法和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板书设计对比对我要求极严对别人极为宽容做错事责罚极重生病后极为关照对哥哥嫂子极为容忍对五叔的人格侮辱极为刚烈母亲教育孩子是为做人嫂子打骂孩子出气给别人听表现了母亲善良宽容隐忍教子有方又不失刚气你好
附件胡适资料: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和李大钊陈独秀主办《新青年》,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影响极大。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1918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胡适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县中屯人。家中长女,她上待父母,下扶弟妹,手脚勤快,为人也贤惠,最得父母钟爱。顺弟16岁时经媒人介绍嫁给了48岁的“三先生”胡传。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的骨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最初的记忆。也使得顺弟青年守寡,独自支撑一家重担。六年三个月的婚姻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重金求学: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选自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后母后婆的尴尬地位:我父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他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