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回忆念亲恩——《我的母亲》学情分析山东省诸城市树一中学孙镇韡八年级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比较强,他们有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言行,不太容易接受别人,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教育,以至于很多学生与父母之间早有了代沟。阅读作为一份最好的精神食粮,完全可以发挥它内在的教育潜能。通过文本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一、关注文本距离母亲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按理说,文章的故事内容对学生很容易理解。不过,千万不要忽略了一些客观因素对于文本阅读所起的潜在性作用。我觉得在这篇文章中,最不应忽略的就是背景资料的解读。从文章中,我们知道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制度下的贤妻良母,她在教子、待人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好品质虽然没有什么年代距离,不过,她生活的环境和在这个大家庭的处境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一些外在的因素才造就了母亲特殊境遇中的高大形象,所以说背景在这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针对于这一方面,我选用了一些外在的背景助读资料为学生作了补充:1.在分析“母亲对于我学习上的督促”这一方面,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我学业的重视程度,我链接了《胡适自传.四十自述》
作品中的二段文字:补充资料一: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了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 补充资料二: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突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突然过来问我道:“穈,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过《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到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2.在分析母亲在这个大家庭的处境时,补充了一段胡适母亲的资料:(母亲)十七岁嫁到胡家,是父亲的第三个妻子。父亲前妻有六个儿女,那时我的大哥大姐都已长大,大姐比母亲大七岁,大哥也比母亲大两岁。父母结婚后第二年,生下我。我才三岁零八个月时,不幸父亲就病逝了。母亲二十三岁开始守寡,独自撑持家道中落、经济困窘的门户,忍辱负重,倍费辛劳,终年四十六岁,一直守了二十三年的寡。
通过对母亲这个人物信息的补充,学生更能设身处地感知母亲的不容易,人物在作品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丰满了。二、注重教学措施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过知识现状还是参差不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针对于这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重预习,养习惯。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借助于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提前掌握好基本的字词、文体常识等,为课堂学习扫除障碍。2.抓侧重,讲方法。针对于文章的具体特点设定学习的路子和方法。这篇文章我主要采取“双线阅读法”,在文本内容的渗透中教给学生把握的重点。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自然、质朴而又含意丰富的语言,体会对比手法对人物塑造的作用。3.向全体,找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照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感受。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4.常沟通,激兴趣。
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就要与学生常沟通,同时,用好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重实质,轻形式。不做花式课堂,把“大阅读”精神真实地发扬到每一堂语文课堂中,让语文为阅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