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导学设计 【课标?教材?学情】 梁实秋是台湾著名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或人生世态、或回忆往事、或叙写家庭生活、或忆记故乡、或描写社会面貌……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则细腻缠绵,思乡则深沉浓郁,写景则错落有致,叙事则娓娓道来……总之,梁实秋的散文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重点?难点?疑点】 教学应凸显文体特点,散文写作侧重于通过具体描述和精当的议论、抒情来传达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本文教学的重心,应引导学生在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这一位国文老师的形象,体会他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惯和“我”从中得到的益处,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识。 本文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对第二节的分析上,因为第二节集中描写了国文老师“貌丑”的特征和他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写得生动、有趣,值得让学生去细细品味。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梁实秋对他老师感情的抒发,在诙谐、幽默的语言背后,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深情。 【自主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用8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内容,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国文老师,读完之后请同学们填空。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引导学生从原文内容出发,从一个侧面来概括这位国文老师的特点,进行填空,不求全面,但一定要有依据。 生1:这是一位很有才的老师,具体表现在他会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而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生2:这是一位很脏、不讲卫生的老师,原文第二节就写他“鼻孔里常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他用手背一抹。” 生3:这是一位很凶的老师,他有一次骂我的时候,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生4:这是一位爱喝酒的老师,“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在几位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和总结,把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如“有才、不讲卫生、很凶、爱喝酒”
等,写到黑板上,鼓励学生回答。 二、教师总结、概括 师:在学生已基本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这篇课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貌丑、性凶、敬业、爱生的国文老师的形象。 接下去就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更细致地来感受这位国文老师的形象。 三、“貌丑”的具体分析 师:为了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可让学生先把课本合上,然后听教师来朗读第二节中有关外貌描写的句子:“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试着画出老师的头像图,考验学生听的能力和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 之后,可以对黑板上的两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各自的优劣,看谁的作品更符合原文中作者的描写。 点评完之后,则可以适时地引出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善抓特征,描写细腻。 四、“性凶”的具体分析 师:“性凶”的最突出表现是他喜欢骂人,梁实秋在文中详细叙述了一次自己挨骂的经过:
“有一天,……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可以让学生先花3分钟时间自己读,尽可能把老师骂人时的状态、情绪读出来,要读得生动、有味道。 若干学生读完之后,及时点评,看谁读得更投入。 点评完之后,适时地引入本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五、“敬业”“爱生”的具体分析 师:分析完了徐老师“貌丑”“性凶”的一面,接下去就来看一看徐先生的另一面:敬业、爱生的一面。让学生浏览课文的第七至十一节,概括出是徐老师的哪些做法,让我“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 学生应当明确: 自编教材,新旧兼收;上课时介绍作者的过程很亲切;朗诵很有意思;批改作文很有自己的特色;教给我许多作文技巧。 至此,就呈现出了完整、具体的徐老师的形象,将他的前两个特点和后面两个特点进行对比,便可以看出本文的第三个写作特点: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六、拓展练习 让学生再次回顾原文第二节的描写,用100字左右的篇幅,刻画同学的外貌或是写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试一试能不能猜出写的这位同学是谁? 【反思与强化】
从本质上来说,散文通常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文学体裁,其中的形象比较鲜明,常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所以本文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把握作者是如何展开对国文老师形象的描写的:先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再按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答案的处理,可以更大胆些,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概括老师的特点时,就可以将合理、有依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进行稍微加工,来作为接下去分析的一种依托,这样对学生答案的充分肯定,势必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最后的拓展练习,当时考虑的是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上手写,毕竟是写身边的同学,可能会容易出彩,也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课后细细想想,这样做的缺点也很明显,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并不能考察到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完全可以凭借着印象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来草草成文,对写作能力的训练并不到位。所以,若换成对一幅人像画(如蒙娜丽莎的画像),观察后进行写作,之后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练习的效果或许会更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国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