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考》(2017年)
-:送考丰子恺
整体感知课文围绕“送考”一共写了几个场景?送考途中考试前后发榜前后急切归乡
丰子恺先生是怎样描绘着一幅幅画面的?他的文字之笔有没有抓住人物的神韵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哪幅画面印象最深,画面中哪个细节最触动你。
品味细节我在船窗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
品味细节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然而嘴上大家准备不取。男的孩子高声地叫:“我横竖不取的!”女的孩子恨恨地说:“我取了要死!”
品味细节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考得得意的人,有时好像很有把握,在那里探听省立学校的制服的形式了;但有时听见人说“十个人里头取一个,成绩好的不一定统统取”,就忽然心灰意懒,去讨别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了。考得不得意的人嘴上虽说,“取了要死”,但从她们屈指计算发表期的态度上,可以窥知她们并不绝望。世间不乏侥幸的例,万一取了,她们好比死而复生,其欢喜岂不更大么?然而有时她们忽然觉这太近于梦想,问过了“发表还有几天?”之后,立刻接上一句“不关我的事”。
品味细节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归乡水路不通,下火车后,须得步行三十里。考取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起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散文是极富抒情性的文字,作者借助散文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你在《送考》这篇课文中,体会到了丰子恺怎样的情感呢?
拓展延伸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和散文,你对这位艺术家和文学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后来,丰子恺结识了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在为人处世上作了榜样;后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后者提倡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臬。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