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北京的春节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1、本段选自《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本文体裁是民俗散文。2、解词: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3、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除夕真热闹,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有香味,如“酒肉的香味”;有色彩,如“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有声音,“鞭炮声日夜不绝”,只见描写细腻啊!4、第三段详写庙会,且层次清晰,先写了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接着写了小孩子爱逛庙会,可以看野景、骑毛驴、逛庙会,又写了庙会上赛马、赛骆驼的。这样就把老北京的庙会写得清楚明白了。5、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老北京热闹的场面?① 除夕真热闹。②在结构上是总分总的关系。③这一段从两方面写的,一从味色音,二是从人们活动的角度。6、选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物的活动?作者这样选材你有什么看法?
① 列举男人、女人和小孩的活动。② 这样选材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描写出北京人热热闹闹过年的情景,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非常的风俗民情。7、请写出过春节的诗句。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8、第一自然段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这几个词删去好不好?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① 不好。② 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要吃团圆饭,这是饱含着深深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9、下面对选文理解错误的是(B)A、第三自然段列举了男人、女人、小孩的活动,全面描写了北京人过年的情景,也让我们体会到北京的风俗民情。B、这段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老北京人们生活的艰辛与无奈。C、这一画面反映淳朴、善良、崇向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10、这段中的过渡句是,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理解语段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就更多。小孩子们……快乐的日子。1、选文围绕“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写的。总结句“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这两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2、这段写了元宵节的哪些习俗?①看花灯②放花炮③吃元宵3、选文写了花灯数量多、种类多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了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了元宵节的确是个快乐的日子。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道。
4、用“”画出描写花灯的句子。5、从哪句能看出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家户户都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纱类,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6、一眨眼就到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这句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文章的开头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相照应。作用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三、理解句子1、粥是用各种豆子…….展览会。①这句中“农业展览会”是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品种很多,多得好像一起开展览会。②作用是比喻排比、修辞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粥的材料丰富,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述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2、这一年…….守岁。①什么是守岁?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②守岁有什么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