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进行第四单元《中华民风民俗》的单元品析课,首先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关于春节习俗的介绍,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描写,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对比阅读,看看作家老舍、梁实秋、斯妤在写法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希望我们能在写作方面受到启发。二、研读《北京的春节》(一)初读,于节点转换中点出“京韵十足”1、了解作者,指导读题:春节,一个多么温暖的名字,老北京的春节,肯定充满浓浓的北京特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了解北京,熟悉北京,所以他的文字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2、齐读课题。 关于课题,有两种读法,教师范读, 你们觉得哪种更好?再读课题。重音落在“北京”。3、再读课文:请同学们在课堂上再读一遍课文, 老舍的文字具浓郁浓的北京风味,有很多的儿化,有很多轻声, 要力争把他们都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老舍在写北京的春节抓住哪几个时间点来展开的, 学生读课文。(5分钟)4、交流:老舍写北京的春节是按照哪些时间点来写的,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说。相机板书:腊八、小年 、除夕、初一、元宵 十九5、小结:通过初读课文,迅速地就理清楚了文章的脉搏。是啊,很显然,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写作顺序啊?——时间顺序。(二)理清脉络后回味:在语言上、内容上最直觉的感受是什么?1、是啊,老舍先生骑着时间的毛驴,优哉游哉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老北京过年的画面。 那么请你回味一下, 老舍在写北京的春节,在语言的的味道上,在内容的描述上,带给你最浓的味儿是什么味儿。2、引导:一种京腔味(1)北京,就如我们读出来的 ,那是一种京腔,京韵,而且这味道,在我们看来真是十足得很啊。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你认为老舍描写北京春节词语,或写吃的,或写看的,或写玩的,或写乐的,或写大人的,或写小孩的。哪些词语一读上去就有京腔京韵的感觉。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2)学生回答,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指板书:六排词语,和板书的六个时间点,一一对应,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的老北京过年的逸闻趣事。(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请你们听老师读这六排词语,认真听,你仿佛看到了老北京春节时候哪个时间点上的一幅画面。哪些画面老舍详细的描述,那些画面老舍简单带过?2、在老舍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深入地读一读,思考:你从这个画面感受到了老舍怎样的语言特点 ?
3.交流重点如下:腊八:熬腊八粥:“小型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泡腊八蒜:着重突出“色如翡翠”“色味双全”体会老舍语言的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的语言魅力。除夕:抓总起句“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生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真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文笔的细腻。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3、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详略得当,让春节的风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好处。三、拓展阅读“阅读链接”,对比写法1、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另一方面,梁实秋先生的《过年》,斯妤的《除夕》则从完全不同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同样的除夕,不同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感受,孩子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原来文章就是在写生活,就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一样是春节,老舍可以喜悦,梁实秋就可以厌烦;一样是饺子,老舍可以忍不住多吃几个,梁实秋就可以没有胃口,胡乱去吃;一样是除夕,老舍可以写尽热闹喜庆,斯妤就可以满纸写尽大人们的忙碌。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2.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四、拓展延伸,巩固训练1.请你学习《北京的春节》的写法,写自己所过的春节。2. 比较一下《北京的春节》与《藏戏》在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小年 京韵十足除夕 详略得当初一 元宵 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