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苏教版《鞋的故事》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深挚感情;2.把握小书绫的形象特点,学习本文虚实结合、巧于对比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通过故事寄寓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品味细节,体会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深刻的主旨。【教学思路】事→人,情→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引导:能否以“孙犁”为谜底,拟一个谜面→替爷爷耕田(打一中国作家)。2.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有《晚华集》《陋巷集》等10种散文集传世。作为著名的文学大家,先生对布鞋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篇散文——《鞋的故事》,看看在普普通通的布鞋上作者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读课文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已整理出一部分,等会儿我们会有选择地作讨论。2.文章标题为“鞋的故事”,作者围绕“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送钱给小书绫作为结婚贺礼,小书绫为了答谢“我”,先后给“我”做了两双鞋。课文所属专题为“难以忘怀的故事”,初读课文后,你能说说“鞋的故事”为什么让“我”难忘吗?——①作者对“家做鞋”情有独钟。追问:为什么情有独钟?从乡土走出来的人,对乡土的许多东西总有一份依恋;或者说,鞋寄托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是一种从乡村走出后的生活习惯。(教师补充:纳鞋底是最辛劳的,一针一线融入了做鞋者的情意。)②“鞋”是“人”做的,作者欣赏、难忘做鞋人。③两双鞋都不尽完美,留有遗憾,作者可以说是夙愿未偿。——板书归纳:①布鞋情结②“爱”人及鞋③夙愿未偿④由事及理,感喟深沉三、分析人物形象1.下面,我们先来关注做鞋人。先考虑一个小问题:作者为什么送钱给小书绫做结婚贺礼?——①第6段: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②第3至5段:作者赞赏小书绫的美好品格,更同情她的命运遭际。(小书绫小时候的事情,听柳嫂讲了后让人生出怜爱之心。长大后的小书绫,“婆家是自己找的,定婚以前,她还亲自到婆家私访一次”,说明她是个很有主见的姑娘;“定婚以后,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说明她有着勤劳的品格;“吃带沙子的饭,一个月也不过挣二十元”,说明她肯吃苦,但收入低微,生活艰难。这些让作家“很受感动”。)③第5段:作者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质朴聪明,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很喜欢、很欣赏这样的女孩子,这是作者送钱给小书绫的重要原因。不过,到这里为止,作者还没有和小书绫有直接接触。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小书绫到底像不像作者印象中的那种农村女孩子呢?2.抽读课文第7至22段,概括形象特点。①质朴善良——第8段“她的额头上,过早地有了几条不太明显的皱纹”,说明主人公生活艰辛,照应了上文所说的“家很穷苦”;“脸面清秀⋯⋯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反映出善良的性格;接着写她看人时的习惯,“斜视”而不是“正视”,这是人物的独特之处(腼腆中带着淳朴),这正是作家在上文所说的对农村女孩“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的原因。可能在她本人未必是个好习惯,
但在作者看来,却“感到一种深情”。(神态描写——腼腆中带着淳朴。)第10段“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在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动作描写——拘谨中看出质朴。如果换了一个比较老练的城里姑娘,会坐在哪儿?)第11段“你给了我那么多钱⋯⋯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第16段“我把你给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语言描写——接受了“我”的馈赠,想要报答,语言朴实、内心真诚。)②手艺出众——第18段“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说明心里已答应了,注视“我”的脚是答应的第二步,在考虑鞋的大小了;目测就能估计尺寸,灵秀、能干。)第25段“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功夫哩”。(手艺好,由行家里手柳嫂说出,更有说服力。)3.“我”“半开玩笑”地提出要求,是怕对方为难,说明老人体谅姑娘;“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反映出小书绫为人仗义的一面。学生质疑A:小书绫先后为“我”做了两双鞋,这两双鞋做工差距很大,第一双“精致极了”,而第二双“活儿做得太粗了”,这是为什么?是不是显得小书绫有些不够意思?甚至有点寡情薄义?——①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第35段:常情、常理。)②拼命织席,又要带孩子,没时间细做。(第31、36段:生活的压力使她“心有旁骛”→生存际遇变了。)③眼下,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穿家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第36段:如今的农村不比以往,一些传统的东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社会大环境变了。)——作品通过鞋的前后对比,反映出变化了的个人的生活处境和社会大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小书绫还是有情有义、重情重义的。4.作者在刻画小书绫时,用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学生质疑B:第21段写“在灯光之下,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给我留下了容光照人、不可逼视的印象”,作家为什么要用“非常漂亮”“容光照人、不可逼视”这样的词语形容她?我可以补充一下:从时间上看,当时是冬天,想必小书绫进门时也是穿着大衣、裹着围巾的,为什么这一形象在小书绫离开时才引起作家注意,并用多个“顶级”词汇来形容她呢?——第一处仅是一种直观的理性化的印象描写,第二处的描写显然是在与对方短暂交流后所得出的感性认识,包含着个人的情感因素,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的。(因可爱而美丽。)①或许可以说,小书绫充满感激的话语中传达出的内在美,打动了作家(文章写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进入老年的作者,对老家布鞋有一份解脱不了的深情,于是对能做鞋的女子也有一份隐约的好感;当年给他做鞋的是母亲、叔母、爱人,这些都是生命记忆里最为温馨的形象,当年轻的乡村女子再次进入他的视线,心头也许漾起了往事纷乱的影子),使作家深藏于心底的那种对农村女孩的“特殊的感情”在霎时间被激发出来。(可结合第5段理解。)②或许可以说是小书绫“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身上”,所显示出来的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热爱感染了作家。——在这里,作者藏而不露的艺术腕力实在是令人钦佩和景仰的。5.关于对话描写,看“课前预习”题:文章中的对话对塑造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对话的分类。)——作者通过大量的对话描写,或正面刻画人物形象,或侧面表现人物性格。如与小书绫的正面对话,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性格;写与柳嫂的对话,从侧面反映了小书绫的生活状况。(虚实互补,人物形象丰满逼真。)四、挖掘情感,探究主旨1.接下来,我们深入一层作思考:请默读课文第29至38段,进一步说说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感情是怎样的。2.学生默读、思考、交流——①第29段:鞋不合适,脚趾淤了血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可见对鞋怀着很深的感情,“很珍重”。)②第35段写“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这是作者对鞋子和做鞋子的人的永久纪念,因为这样的鞋以后更难得到了。“默默地”,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内心有感谢与理解,也有一丝遗憾、一声叹息、一份感喟:姑娘已是人妻儿母,生活辛苦,“精
致”变得“粗糙”,鞋是这样,人也会被生活打磨得慢慢“粗糙”起来。)3.学生质疑C:第37段写“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也就消失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这句话含蓄而蕴藉(对应的是柳嫂说的“眼下,就是农村⋯⋯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表层意思是在讴歌新时期农村面貌的改变,鞋的消失象征着广大农民告别饥饿、贫穷、艰险等恶劣的生活境遇,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深一层面上则是表达了作家的某种忧虑: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不是就一定要以舍弃传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为前提或代价呢?即“对鞋的消亡感到遗憾”(板书)。4.紧接着的“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对应着上一段对小书绫情况的介绍。作者除了表达对小书绫的美好祝愿(像你这样勤劳、“心胜”的人一定会有甜蜜美满的幸福生活)其实还有什么话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你也没必要这么累自己的”“是物质的追求,增加了你生存的压力”⋯⋯5.第38段说“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淳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可结合“相关资料”思考。——①这句话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作家用了“也许”这个语气不确定的词,其含义是相当丰富的,期望之中隐含着淡淡的忧虑——但愿美好的自然风光,人类美丽的心灵、淳朴的品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存际遇的改变而丧失。即“对人的改变表达忧思”(板书)。②孙犁认为散文应重“理”,应该“有所为而写”,这篇末一句,正寄托着深沉的人生感喟,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意蕴。至于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可参见“相关资料2”。③顺带提一下:文中的“默默地”“也许”都用得妙,所谓语言有文采、文句有表现力,主要体现为遣词造句承载感情、耐人咀嚼。五、简要总结1.文章闲笔不闲:比如前文写小书绫的家境“很穷苦”,小时候胆子很小,长大后“很有心计”,这一对比说明了时间、环境的变迁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为后文写小书绫的变化及表达文章主题埋下了伏笔。2.文章所写的事件小,蕴含的理却很深。文中人和鞋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质朴、本真、不加雕饰(当然,“鞋”在这里不仅仅是鞋,“家做鞋”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产物);作者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热切呼唤。3.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家做鞋”这样传统的事物或习俗正处在消逝中,能不能举例说明?(教师略作补充并提示:“行走在消逝中”,我们到底该怎样来面对传统的逝去?)六、布置作业1.通读全文,力求读得入境而动情;2.请以“我读《鞋的故事》”为副标题,结合自身体验(比如联系身边那些童年时代还见过、现在却已消失的东西),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阅读感言。【附】《鞋的故事》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深挚感情;2.把握小书绫的形象特点,学习虚实结合、巧于对比的艺术手法;3.理解本文通过故事寄寓的深刻主题。【课前预习】1.通读文本,思考课本第58页第5题:文章中的对话对塑造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请写出你阅读过程存在的疑问(至少一个问题)。【文本研读】一、课文所属专题为“难以忘怀的故事”,初读课文后,你能说说“鞋的故事”为什么让“我”难忘吗?难忘之因: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二、依据课文第7至22段,概括小书绫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读第29至38段,思考作者对小书绫及“家做鞋”的感情是怎样的。1.第35段写“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对“默默”一词你是
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37段写“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也就消失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末段仅一句话,它有什么深意?可结合“相关资料”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资料】1.孙犁的散文观:“中国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中国的散文,都是有所为而写的,作家在阅世之余,常常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道理,从一篇文章中把这个道理揭示出来。这个道理,常常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人物表现出来。这个道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更不是玄之又玄,凡夫俗子所不能理解的。恰恰相反,这个道理常常是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人人体会过的,充满人世之间的,但还没有人这样通俗地、明确地提出过。”2.1982年,作家在给铁凝同志的一封信中说:“20多年里,我确实相信曹雪芹的话: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这些美好的东西,随着她们的年龄增长,随着她们的为生活操劳,随着人生不可避免的达尔文规律(当指‘生物普遍存在着变异’),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我,直到晚年,才深深感到其中的酸苦滋味。”【课后作业】1.通读全文,力求读得入境而动情;2.请以“我读《鞋的故事》”为副标题,结合自身体验(比如联系身边那些童年时代还见过、现在却已消失的东西),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