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绝地之音》中诗性智慧的表达•中学语文论文浅谈《绝地之音》中诗性智慧的表达浅谈《绝地之音》中诗性智慧的表达陶媛娴18世纪意大利的维柯首次提岀〃诗性智慧〃的概念,他在《新科学》中写道:诗性智慧是原始人类〃最初的智慧〃,或称之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是一种如同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诗性能力和心理功能,更是一种诗性创造。诗性智慧是人的最深层的思维方式,当代作家马步升的散文《绝地之音》正是创造性地通过想象和感受,使读者意会出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马步升使用三次看似相同但实质不同的〃咧■咧-咧〃,经过体验与情感的铸造,与〃意〃连接,使之成为了意象。从文本整体来看,只有三个字〃咧■咧■咧"的〃绝地之音〃在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是作者听到这三次声音之后,分别有不同的感悟。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者的三次感悟,学生会激发疑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三次不同的感悟?这和作者主观的〃意〃和感性客观的〃象〃有密切关联。一、意象的诗性智慧在〃对话山民〃中表现为形象性在教学中z可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作者对山民的歌声,认为〃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这里的〃绝唱〃究竟怎样理解?再讲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山民的生存场所为何说成〃绝地"?2.山民发出的〃咧■咧■咧〃里有哪些情怀?3作者感慨那声音是”绝唱",如何理解?平地山崖陡峭,山势高耸,十分危险,在写平地之前,还写了狰狞的黄土林、无边无际的黄土迷宫、绝壁危沟、秦汉边卒的遗迹、无阻无碍的朔风、还有狼出
没。但是山民在这里生存了下来,从山民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山民生活得悠闲、自在、自得。在作者看来,山民以悠闲的态度抗争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量坚强、坚韧。所以感慨山民在荒凉、险恶的自然绝地中坚强快乐地生活,这就是这一部分绝唱的内涵。帕莱恩说:〃意象一词或许最常指一种心灵的图画,自心灵的眼所见的东西,视觉意象在诗中是最常发生的一种意象。”《绝地之音》第一部分平地所处的环境的形象描写、山民真实生活的画面性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西北黄土高原,去感受山民优哉游哉地赶牲口,与极端恶劣环境的对抗。二、意象的诗性智慧在〃对话长城"中表现为有张力的思想〃意〃是思想的传递,文章如果能表达深刻的思想,就具有张力。思想的张力能让读者透过"象〃的本质,给人思想震撼的力量。《绝地之音》中第二次〃咧・咧■咧"是作者在长城边上听到的,虽然还是山民的声音,但是作者的感悟完全不同。在第二个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理解推向深入。设计一个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作者在长城边上对〃咧■咧■咧"的感悟?作为一个考古学者,在他眼里,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分界线—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实际上〃绝地之音〃这个大意象,是在〃绝地〃这个大背景下才能称之为〃绝地之音〃,必'须理解长城边上发生的事以及历史文化背景。匈奴与西汉在长城边形成尖锐的冲突,不同民族在深陷困境时的共同点是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奋勇拼搏。作者站在人类前行的历史高度”倾注了对人类社会前行中如何顽强生存与延续生命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这个〃咧■咧■咧"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意义,那就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生生不息的力量。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绝地〃不是只有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战争,这是社会的绝地。意象在诗性智慧中联系〃象〃所在的大背景,让我们的思想在敏锐的空间遨游。
三、意象的诗性智慧在〃对话自我〃中表现为自我情感表达的真切意象中的“意〃,不仅表现为深邃的思想,而且表现为自我情感表达的真切。感情是诗性智慧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在腾格里大沙漠自己唱出了〃咧-咧-咧〃,这时作者处于自己生命中无助绝望、孤独的绝地。身处绝地,作者不自觉地唱出〃咧■咧■咧",这样的声音对于无助、甚至濒临绝望的作者来说是一种自我激励,并最终战胜了孤独与怯懦。这一次的不同就在于作者由旁观者的生命体验转到自身的生命体验,自我的生命才是最本真的生命。作者进入自我绝地,猛然发现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只有进入自我绝地才会迸发出生命的呐喊,才能真正捕捉到触及人类灵魂的力量,真正感悟到山民、人类在自然、社会的绝地就能迸发出绝唱,理解坚强生存、生生不息的力量,感悟主体在绝地里的内心世界,就能倾听最原始的声音。这时,〃绝地之音〃这个意象的诗性智慧就表现为情感表达的本真。意象是构成散文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获得自我气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关注散文意象的诗性智慧的表达,能帮助我们欣赏到散文的内在气韵。作者单位: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