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之音马步升
其散文“有一种来自田野的生气勃勃的野性”,还有“一种激情的智慧”、“哲思的光芒”
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对于全文有何作用?内容:主要写七年来魂牵梦萦于绝地之音,并竭力与人分享这种感动。作用:作者反复写这个声音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为下文的回忆作好铺垫。(或:吊足读者胃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探寻兴趣。)
高考设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本题考察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4分(迟子建《泥泞》广东卷)
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叶延滨《灯火的温情》山东卷)
作者写绝地之音,先写了“”原来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并形成了“悬城”奇观。(2段)营盘梁死寂、荒凉,充满凶险,身陷其中,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3、4段)沟坡破碎陡直,满坡只有一块平地,因地势特点和洪水冲刷,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上。地势奇绝,是人类生存的绝域。(5段)绝地之“绝”体现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要花诸多笔墨来描绘“绝地”?突出绝地之“绝”,为“绝地之音”的闪亮登场渲染、蓄势。黄土林是“绝地之音”诞生的大背景,沟坡上的平地则是具体的小情境。这个特殊的音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大背景的烘托,才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所谓的“绝地之音”是什么?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哪一句话?在这奇绝之地,人类生存的极限之地,农人口中所发出的“咧-咧-咧-”的声音。“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它是农耕者在劳作中自然的情感宣泄,是绝对原生态的“声乐”。它表现了生命力的张扬。它是真实生命的展示。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首真正的绝唱?
追问和探询绝地之人的归属,即地域文化之根。“我无法确定它,但我必须接近它,捕获它。”“我”在腾格里大沙漠里再次捕捉到了它。作者既写了邂逅“绝地之音”的过程,也写到了对“绝地之音”的追问和探询,他在追问和探询什么?结果怎样?
作者对“绝地之音”进行文化之根的追问和探询与他对“绝地之音”的理解、领悟有何关系?作者对“绝地之音”进行文化之根的追问和探询,得到的结果是,只有在与生命无缘的荒漠,才能体现出生命最原始的活力,即真实的生命。文化是建立在真实生命的基础之上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它不应该游离于生命之外,现代音乐有现代音乐的美妙,原生态的“咧”,也自有其美。它是生命的自然乐音,是充满野性的生命之吼,是石朴的音乐文化。作者正是对原生态怀有偏爱,才产生了对无词无调的绝地之音的认同与共鸣。
结构研究整体运用倒叙手法,在内部又使用顺叙结构。在时空的转换中,逐步展示“绝地之音”的魅力,并揭示了它的内涵,使文章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充分拓展。结构严谨,行文婉曲。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写作借鉴选材出奇,笔力集中。“绝地之音”不是常人常闻之乐,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特定人物所发之音。考察之行中的巧遇,使得作者拥有了这个宝贵的素材,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感悟,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它的价值。作者在文中写绝地之境和绝地之人,以及自己的诸多感受,无一不是围绕“绝地之音”这个中心展开,做到内容既十分丰沛,中心又非常突出。充分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