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案雷雨前教学目的:一、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二、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教学设想:一、本文的最大特点是以景寓意,借景寄托,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旧社会的极端憎恶、对新世界的殷切期望的强烈感情。本文的教学重点:(1)作者是如何真切、细致地描写雷雨前的景物、以及人的感受和期望;(2)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二、教学方法着重启发指导学生多朗读、思考,从分析图景入手,紧扣人的感受,进而体会其象征意义。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简要介绍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二、讲清、理解第一、二幅画面。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复习旧课,用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我们曾学过杨朔同志的优秀散文《茶花赋》,被它所描绘的二月南疆的优美意境所深深陶醉。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诗句来描绘一番。(学生回答:“春深似海”;“花红水绿”;“满园春色关不住”;“生意盎然”;"含露乍开”等等。)二月的南疆,画面明艳,色彩绚丽,这是由于作者描绘的是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好风光。今天,我们学习茅盾同志的抒情散文(雷雨前》,色彩就截然不同,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另外一个世界。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我们细读课文后就能知道。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去世。《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雷雨前》写于1934年9月,那正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围剿”,对它统治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奴役。大片国土沦丧,民族灾难深重,贪官嚣张,污吏横行,人民被禁锢在黑暗的牢笼里,气都憋得透不过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对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三、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1.提问启发: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为什么说这句话点明全文的主旨呢?我们暂且不说,学习以后就能理解。2.提问启发: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学生思考后回答:“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
四、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提问启发: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第一段(第1—4节)第一幅画面:清早小石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