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论文抒情特征论文试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特征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汪曾祺论文抒情特征论文试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特征

ID:1094080

大小:33.0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汪曾祺论文抒情特征论文:试论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特征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的显著特征,在这些“形散而神不散”的小说中,作者所抒之“情”便成为小说的内在“线索”。叙事之屮有抒情,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是他一贯的追求。通读汪曾祺的小说,便会发现作者的抒情是借助了多种手法来实现的,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他的小说独具特色。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抒情特征汪曾祺是一位具有浓郁的抒情气质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短篇见长,文体上同时兼有散文化和诗化的特征,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常运用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述说优美动人的故事。因此,抒情成为他的小说的一大鲜明特征,他自己也说他的小说“大都带有一点抒情色彩”,称口己“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他的现实主义为“抒情现实主义”。①汪曾祺生活在一个极富艺术气息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受到慈爱的祖父和多才多艺的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他无形中养成一种“名士气”。他从小便有了一颗善于发现美、领悟美的敏感心灵,使得他对生活更多的怀有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汪曾祺曾被划为“右派”,境遇颇为不顺,但他用“随遇而安”来解释自己能够支撑过来的原因,并口还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② 这种生活经历以及因此而养成的人生态度,使他在创作时自然而然的运用了抒情的笔调去发现生活的美,诗意的人牛。他要让他的小说"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③从这种创作态度出发,作者或抒发对口然、人性的赞美之情,或抒发对旧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但他总是在“情”与“景”与“境”的融合中去抒情,使感情显得含蓄而温婉。针对汪曾祺在小说小散发出的这些抒情色彩,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和论述其小说创作中的抒情特征:一、“童年视角”下的情感注入“文章淡淡忆儿时”,汪曾祺文学的创作大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他甚至说“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④从这种创作观出发,他的小说常常采用了“童年视角”的叙事立场,使文章蕴含的感情显得含蓄而凝练,隽永而意味深长。所谓“童年视角”就是指在小说的叙事中,作者借助于儿童眼光,用儿童独特和好奇的感受去表现我们的习以为常的生活。这种叙事手法的好处在于“保证作品既不失客观真实色调,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面貌”。⑤在“童年视角”的运用屮,《受戒》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说里,作者的叙事采用了童年视角,小说中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也都表现出了天真、纯洁的儿童眼光。《受戒》中,作者是以小明子和小英子两个主人公的角 度完成对全篇的结构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是以小明子的和度来叙事的。作者通过他描写了在去“菩提庵”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象,与小英子的初次相遇的情形以及菩提庵中的和尚们的世俗生活。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将善因寺的里里外外和明子受戒的过程展现出来的。在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眼中,菩提庵不过是一个童年游玩的好去处,那里面没有禁忌,没有约束,人性在此间得到了自由伸展。正是因为汪曾祺运用了童年视角,他才能将一个人生Z梦写得如此温暖纯净,如此让人心醉。当然,汪曾祺并不是一味地专注于桃花源般的诗意描写,同样是采用童年视角的小说,《黄油烙饼》和《虐猫》就比《受戒》和《大淖记事》多了一份沉重感,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在"文革”题材的《虐猫》中,作者将当时的社会大事件只作为背景,以童年视角讲述了儿个儿童童年时期的荒唐闹剧。小说篇幅很短,主要是描写他们怎样“虐猫”,只在开头和结尾加入了李小斌爸爸的遭遇和结局。猫之于这几个儿童犹如李小斌父亲之于那个疯狂的社会。汪曾祺以童年视角来审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他把那个特殊时代的场景嵌入到孩子的眼睛中,以孩子天真的眼光和幼稚的心理与那个特定年代历史场景之间形成巨大落差。这类小说因为童年视角的采用,作品题材即使压抑,仍能让人感觉出行文的轻松随 意,但掩卷之后,我们不禁体会到作者难言的悲痛和控诉。总之,汪曾祺通过“回忆”,以一位过来人的和度把现实牛活通过儿童简单、朴素、纯真的心灵加以反映,使小说似乎只是将事物表面的现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者通过阅读,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发掘这种隐藏在表面现象中的真实,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能更真切地体会事情的本质,作者所寄予的感情也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下激荡着汹涌的暗潮。可以说,汪曾祺作品中寄予的感情在“童年视角”的运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二、“风俗画描写”中的情感表达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情、景是合而为一的,写景既是写人,写人也是抒情。当他擎着《受戒》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时,一方面是小说中那种久违的“别一种风格和别一样的情趣”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另一方面,他的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不禁让人们惊叹:“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可以说,汪曾祺在创作中常常是把感情的抒发融入到对故乡风俗画的展示,对故乡自然景色的描写中的。汪曾祺从小就喜欢东走西看,放学回家一路上的景象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他爱看风俗画、喜欢读讲风俗的书,还爱读竹枝词,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并说“小说里有些风俗画的成分,“是很自然的”。 可以说,作者对故乡苏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是烂熟于心的,当重返文坛后压抑已久的创作激情涌入笔底时,他不经意间就将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融进了故事、人物,一切都显得得心应手,潇洒自如。于是,对于风俗的描写与展示就成了作者抒情的另一手段。最典型的例子是《大淖记事》,小说开篇以地名入手,先写“淖”字的由来,接着叙说其周边人事,有对“鸡鸭炕房”、浆坊的描写,有对锡匠们的生活的表现。特别是对轮船公司东头那群挑夫的生活尤其是婚俗,作者更是不惜笔1>14重: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孩了;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作者在此以这种风俗的展示是要说明什么呢?在文屮,他还写到正因为这种风俗,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但他又跟了一句“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我们不妨再看他的另一篇小说《薛大娘》,作品描写了 一位以给青年男女拉关系为“副业”的薛大娘,她不在乎别人的非议,并且把自己也“介绍了出去”。她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但她仍旧毫不在乎。文章结尾,作若加了一段议论性的结尾:“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彻底解放的,自由的人。”由此,再联系《大淖记事》中的风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人性健康的向往、对合乎自然的感情的讴歌!汪曾祺正是通过这种“宜奔故乡”的手法,将他对人物的感情、生活的感悟放在了“故乡”这一大背景下来展开,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色、乡风民俗的展示,表达对人情人事的追忆与怀念,抒发对故乡的挚爱与眷恋。三、情感“和谐”的美学风格汪曾祺的小说是抒情的,但是他所抒发的这种情感是含蓄而隽永的,是“节制”的,这与他的"和谐”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汪曾祺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种和谐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风土民情的和谐、生活状态的和谐。在作者眼里,“和谐”是一种审美观,一种文化观,但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牛观,一种心境,一种在对世事体认基础上形成的生活心态。在这种和谐的氛围屮,作者的感情在抒发之前往往经过了净化。作品小无论题材是“悲剧性”的还是充满“欢乐”因子 的,汪曾祺处理得当,“悲”“喜”交织,“苦”“乐”交融,在含蓄而节制的叙述中显露出作者的爱憎。他笔下的人物都安于自然的生活,对生活没有虚妄的期待,对现实也没有太多的怨言。于是,民间日常生活在汪曾祺的笔下充满了趣味,俨然成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小说《受戒》,是反映旧社会的,但相比于其他诸如“五四”时期乡土小说描写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汪曾祺则认为“旧社会也不是没有快乐的”。他自己说《受戒》的产生,“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⑦它的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在一些即使是过于悲伤、阴暗的作品中,他也会用他特有的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自有一番坐观云起的达观。例如在《故里三陈陈泥鍬》里,他主要讲的是陈泥鍬的扶危济困和人与人Z间的相濡以沫的情谊,而将小人物生活的艰难隐藏于这种感情之下,通过阅读,读者更多的感受到的也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人间的温暖。在《岁寒三友》中,作者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患难-与共的感情描写到了极致。朋友之间的和衷共济才是作者要表现的主题。“那浓厚温馨的人情美、人性美,足以使冷屮生暖,暗中闪光,平中出奇,给人以生的信心、活的愿望”。⑧“可能源于对小说风土人情的关注与热爱,力图审美而不是审丑,成了汪曾祺对生活的主要观察点。……他总是在极力回避,即使对丑恶的鞭挞也不是尖利的,明确的,而带 着浓厚的'温柔敦厚'气息,很好的继承了沈从文行文含蓄冲淡的风格。”⑩总之,受到“和谐”的创作观的影响,汪曾祺在小说中的抒情是含蓄的、冲和而平淡的。四、结语汪曾祺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爱人”思想,表现了其重人情、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的朴素的人道主义。他以一颗仁爱之心来体察这个世界,以平等的态度关注小人物的欢乐与苦痛,在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渗入了他自己真真切切的人生感悟与情感,使文章融情于景、于境,使得抒情别具风格,这或许也正是他的小说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吧。注释:①③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a].汪曾祺自述[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240;240.②汪曾祺•随遇而安[a].汪曾祺自述[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55.④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国风文存总序(第6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34.⑤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73.⑥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冷]•汪曾祺自述[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204. ④汪曾祺.关于《受戒》[a].汪曾祺自述[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201.⑤陆建华.汪曾祺的春夏秋冬[ni].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61.⑥丁帆」11国乡土小说史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