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京剧剧本研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汪曾祺京剧剧本研究

ID:1094107

大小:2.36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莲萱椹塞剧副奎班塞,是本人在导师—堇互生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学位论文作者:苹听签字日期:汐乡年r月/oEl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索;2)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本人授权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意按相关规定享受相关权益。(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葬新导师签名:签字日期:y,弓年多饲p日签字El期:2.耘炒,化哆年J1弘日 摘要汪曾祺京剧剧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荣昕指导教llili:曹万生摘要:本文以汪曾祺的京剧剧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汪曾祺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在对其京剧作品进行分期的基础上,以其小说文本创作到京剧剧本创作跨文本写作方式的独具特色为切入口,论证汪曾祺京剧剧本自身特有的和与其小说文本共有的文本构成必要因素之语言、结构、审美性等方面的具况特征。本文的论证基于学术界对汪曾祺研究已有成果,对学术界于汪曾祺研究偏向小说散文文体而较少对其戏剧剧本创作研究进行关注这一缺失有一定程度的修正,向汪曾祺研究的整体性全面化研究趋势迈出试探性一步。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上编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分期与概况梳理,主要在对汪曾祺京剧剧本进行作品内容解析和特色分析的基础上以创作时间为线将其作品创作进行分期,重点对汪曾祺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品鉴及梳理,使我们对汪曾祺京剧作品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性认识。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将汪曾祺从五十年代中期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的京剧剧作划分为第一阶段,分析论证这一阶段汪曾祺京剧作品对传统历史题材小说进行改编创作过程的特色,结合对汪曾祺前期小说作品创作风格形成特征,阐述这一时期京剧剧作是心理内倾外化的创作产物;第二节将汪曾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京剧剧作划分为第二阶段,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尽量避开当时政治因素的不利影响,从剧作语言(唱词、念白)、人物性格塑造等具体艺术表现方面分析汪曾祺这一阶段剧作创作的成因和特色;第三节将汪曾祺在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京剧剧作划分为第三阶段,分析论证这一阶段汪曾祺京剧作品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创作的过程特色,阐述这一时期京剧剧作具有的现代哲理反思性和深厚的民间文化色彩。下编汪曾祺京剧剧本的艺术特色,在前一章对汪曾祺京剧作品分期与创作概况梳理的基础上,从思想特征、语言、结构、文本氛围特征几方面论证归纳汪曾祺京剧剧本的艺术特色,摒弃单一文体的特征研究,在结合其小说创作特色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阐述其京剧剧本的艺术特色。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论证汪曾祺京剧剧本思想的传统与现代性,以作家思想接受源为研究视角和从具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作品反观作家思想接受两个角度切入;第二节论述汪曾祺京剧剧本构成要素的特点,从剧作的语言、结构、氛围特征三方面予以具体论证,第--d,节论证作品语言的抒情性,从独白与对白的生活诗意化、诗词的点化运用、舞台提示语言的民俗诗化三方面展开论述,第.-d,节论证作品结构的情节淡化性,从情绪流动的日常性结构方式和弱化外在的单一冲突两方面来论证,第--d,节从文本氛围的诗意性和文本氛围的二元性两方面论证作品文本氛围的独特性。关键词:汪曾祺京剧剧作分期思想性审美化II ResearchOfWangZengqi,SoperascreenplayModernandcontemporaryliteratureofchinaCandidate:RongXinSupervisor:CaoWanshengAbstract:ThethesisisademonstrationofthespecificfeaturesthatWangZengqi,sPekingOperascriptshave.Thosefeaturesareshownindifferentaspects'thatis.somenecessaryelementsforatextsuchaswording,structureandatmosphere.Partofthefeatureshassomethingincommonwiththoseofhisnovels·Inthismesis,Wang,sOperascriptsarethemainresearch0bjeCt,combinedwithhisnovelworksindifferentp耐ods.Atfirst,allhisoperascriptsaredividedintoseveralwritingstages.Thenthefocusisonhisuniquetransferringpracticefromnovelwritingtooperascriptwriting.Basedontheachievementofprev;ousresearchesonWangZengqiinacademics,thedemonstrationISanamendment,which.tosomedegree,makesupforthelackofresearchingonWang’soperascriptwritingwhilethepreviousresearchesmostlyfocusonhisnovelorprosewriting·ThasthispapertakesatrialsteptowardstheintegrityofresearchingonWang’swritingpractice.Inthispaper,thetextpartisdividedintotwochapters.ChapterOnetheStage.dividingofWangZengqiPekingOperaScriptWriting,onthebasisoftheanalvsisofhisworks.Inthisway,wecanhaveageneralideaofhisoperaworks·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hreesections.Inthefirstsection,theauthoranalyzesthefeatIlrcofWang,soperascriptsduringthep丽odofthemidfifty'stotheCultllralRevolution,thatis,anadaptationprocessfromtraditionalhistoricalnovels·The舭rstatcsthatWang’Soperaworksaretheexternalproductofthelnnerwoddduringtheperiod.ThestatementissupportedbythecharacteristicsofWang’Searlvnovels.InSectionTwo,theauthoranalyzesWang’SwritingfeaturesduringtheCultllralRev01utionandthereasonsbehindthat.Theanalysiscoversthescriptlanguage(1yricsandspokenwords),personalityshapingandotherartfoFins·Itstartsf.romtheint锄a1rulesofliteraturedevelopment,tryingtoavoidthenegatlVeinflu髓ceofthepoliticalfactorsatthattime.InSectionThree,theauthoranalyzesⅡI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featuresofWang’SoperaworksaftertheCulturalRevolution,namely,acreativeadaptationprocess.TheauthormakesitclearthatduringtheperiodWang’Soperascriptsareofmodernphilosophicalreflectionanddeepcoloroffolkculture.ChapterTwotheDualizationofWangZengqi’SPekingOperaScriptWritingThought,themutualpromotionandrestraint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BasedonthedemonstrationofthecharacteristiesofWang’Soperascriptworksindifferentstagesinthepreviouschapter,togetherwithhisnovelwriting,theauthormakesclearthecharacteristicofhisoperaworks,whichembodythewriter’thoughts.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wosections.InSectionOne,theauthordemonstratesthatWang’Sinputofthoughtsareoftraditionandmodernity,basedonthesourcesofinputandtherefleCtionofhisworks.ThesecondsectioniStheargumentsthathisworksreflect也ecombinationoftraditionandmodernity.Thesectionfocusesonthewritingtechniquesofhisworks,comparingthedifferencebetweenthetraditionofhisearlyworksandthemodernityofhislateones.ChapterThreetheArtisticFeaturesofWangZengqi’SOperaScriptwriting.Thedemonstrationcoversthethreeaspectsoflanguage,structureandatmosphere.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hreesections.Inthefirstsection,theauthordemonstratesthelyricismofthelanguageinhisworksfromthreeaspects,thatis,themonologuesanddialoguesofthepoeticlifestyle,theapplicationofpoetry,folkandpoeticstagepromptlanguage.Inthesecondsection,fromthetwoaspectsofmoodflowindailystructureandweakeningexternalsingleconflict,theauthordemonstratesthatWangleavesoutplotsinhisworks.InSectionThree,theauthordemonstratestheuniqueatmosphereinWang’Sworks,namely,poeticqualityandduality.Keywords:WangZengqi,stage—dividingofPekingOperascriptwriting,ideologicallevel,aestheticIV 目次摘要⋯⋯⋯⋯⋯⋯⋯⋯⋯⋯⋯⋯⋯⋯⋯⋯⋯⋯⋯⋯⋯⋯⋯⋯⋯⋯⋯⋯⋯⋯一IAbstract.⋯⋯..⋯..⋯...⋯⋯⋯.⋯..⋯⋯..⋯.⋯..⋯.⋯.⋯⋯.⋯.⋯⋯.⋯⋯.⋯⋯..⋯...⋯⋯⋯⋯..III次⋯⋯⋯⋯⋯⋯⋯⋯⋯⋯⋯⋯⋯⋯⋯⋯⋯⋯⋯⋯⋯⋯⋯⋯⋯⋯⋯⋯⋯⋯⋯⋯⋯⋯⋯⋯⋯⋯..V绪论⋯⋯⋯⋯⋯⋯⋯⋯⋯⋯⋯⋯⋯⋯⋯⋯⋯⋯⋯⋯⋯⋯⋯⋯⋯⋯⋯⋯⋯⋯⋯⋯⋯⋯⋯⋯⋯⋯⋯⋯1一汪曾祺京剧剧本的研究现状⋯⋯⋯⋯⋯⋯⋯⋯⋯⋯⋯⋯⋯⋯⋯⋯⋯1二本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2三本题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3上篇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分期与概况梳理⋯⋯⋯⋯⋯⋯⋯⋯⋯⋯⋯⋯⋯51.1汪曾祺前期(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京剧剧本创作⋯⋯⋯⋯⋯⋯.61.2汪曾祺中期(“文革”期间)京剧剧本创作⋯⋯⋯⋯⋯⋯⋯⋯⋯⋯一81.3汪曾祺后期(“文革”以后)京剧剧本创作⋯⋯⋯⋯⋯⋯⋯⋯⋯⋯11下篇汪曾祺京剧剧本的艺术特色⋯⋯⋯⋯⋯⋯⋯⋯⋯⋯⋯⋯⋯⋯⋯⋯⋯..142.1汪曾祺京剧剧本思想的二元化征候一一传统与现代的相克相生⋯⋯142.1.1汪曾祺思想接受的传统与现代性⋯⋯⋯⋯⋯⋯⋯⋯⋯⋯⋯⋯152.1.2汪曾祺思想内化于作品的传统与现代性⋯⋯⋯⋯⋯⋯⋯⋯⋯172.2汪曾祺京剧剧本构成要素之特点⋯⋯⋯⋯⋯⋯⋯⋯⋯⋯⋯⋯⋯⋯..192.2.1语言的抒情性⋯⋯⋯⋯⋯⋯⋯⋯⋯⋯⋯⋯⋯⋯⋯⋯⋯⋯⋯..192.2.2结构的情节淡化性⋯⋯⋯⋯⋯⋯⋯⋯⋯⋯⋯⋯⋯⋯⋯⋯⋯..252.2.3文本氛围的独特性⋯⋯⋯⋯⋯⋯⋯⋯⋯⋯⋯⋯⋯⋯⋯⋯⋯一29结{吾⋯⋯⋯⋯⋯⋯⋯⋯⋯⋯⋯⋯⋯⋯⋯⋯⋯⋯⋯⋯⋯⋯⋯⋯⋯⋯⋯⋯⋯⋯⋯⋯⋯⋯⋯⋯⋯⋯⋯.37参考文献⋯⋯⋯⋯⋯⋯⋯⋯⋯⋯⋯⋯⋯⋯⋯⋯⋯⋯⋯⋯⋯⋯⋯⋯⋯⋯⋯⋯38作品类⋯⋯⋯⋯⋯⋯⋯⋯⋯⋯⋯⋯⋯⋯⋯⋯⋯⋯⋯⋯⋯⋯⋯⋯⋯⋯⋯⋯⋯⋯⋯⋯⋯⋯⋯..38专著、文集类⋯⋯⋯⋯⋯⋯⋯⋯⋯⋯⋯⋯⋯⋯⋯⋯⋯⋯⋯⋯⋯⋯⋯⋯38论文、文章类⋯⋯⋯⋯⋯⋯⋯⋯⋯⋯⋯⋯⋯⋯⋯⋯⋯⋯⋯⋯⋯⋯⋯⋯39后记⋯⋯⋯⋯⋯⋯⋯⋯⋯⋯⋯⋯⋯⋯⋯⋯⋯⋯⋯⋯⋯⋯⋯⋯⋯⋯⋯⋯⋯⋯⋯⋯⋯⋯⋯⋯⋯⋯⋯.40V 绪论一汪曾祺京剧剧本的研究现状汪曾祺是现当代文学史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不论从他的个人品性、创作历程、作品风格来看,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传统守护神”、“文化名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衔接承续者等都不为过。这些誉称是针对汪曾祺小说创作而言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术界关于汪曾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一:对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视,对汪曾祺戏剧研究的不太重视。这是否说明和汪曾祺的戏剧创作相比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才更具有研究价值。在笔者看来,对某一作家创作的整体性研究而言,这是一种偏失性研究,这种偏失性研究自身便失却其整体性。笔者以汪曾祺戏剧为研究对象,首先试图弥补汪曾祺研究领域的“偏失”。汪曾祺的戏剧剧本创作从50年代初期开始,主要集中在50到80年代之间,按思想主题分,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创作特色分,可分为自编剧和改编剧;按剧作题材分,可分为情节剧和哲思剧;按剧作种类分,又有京剧、越剧、评剧等剧。其中,京剧剧本的创作占汪曾祺其它种类剧作创作的比重最大,分别是《范进中举》、《小翠》、《王昭君》、《凌烟阁》、《沙家浜》、《雪花飘》、《擂鼓战金山》、《一匹布》、《裘盛戎》、《一捧雪》。笔者基于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比重最大这点,对汪曾祺的京剧剧本创作给予一个整体性把握与研究。学术界对汪曾祺戏剧研究的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者对汪曾祺的戏剧作品研究范围小,多数研究仅选取其中一部作品,这种取材的不完全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如季红真《汪曾祺与“样板戏”》主要是对汪曾祺样板戏《沙家浜》的研究,具体介绍了汪曾祺如何走上戏剧创作之路,论述了汪曾祺对“样板戏’’《沙家浜》的改编及汪曾祺“文革”期间怎样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这些研究是具体事件的介绍,为我们对汪曾祺戏剧的研究提供了解参考,却存在研究作品范围小、视角单一等不足.2、在论证过程中,多数研究者所取的论据仅是汪曾祺自身对戏剧创作和戏剧与小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些观点先入为主的思想统领下进入文本,而不是以其戏剧文本为切入点和立足点再结合汪曾祺其它文体类作品的创作进行研究,由此得出的结论定有失客观性。具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汪曾祺如何反思“样板戏’’,汪曾祺对京剧危机和出路的思考,汪曾祺对剧本中人物形象塑造、剧本唱词写作、剧本语言结构三方面的认识等观点上,重点在对京剧1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危机和出路的思考上,以汪曾祺写于1980年《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京剧的危机》一文为基础,1980年林仲在《文学成就的高低决定京剧的兴衰吗——与汪曾祺同志商榷》一文中,对汪曾祺对一个剧种兴衰原因的看法、戏曲遗产的估价等问题提出不同看法;1981年朱世铭在《谈京剧的危机、生机和转机——兼驳一文》一文对京剧危机产生的原因给出与汪曾祺不同的看法,并提出解决京剧危机的策略和方法;1981年张汉英发表《真是无药可救了吗——对一文的异议》一文,针对汪曾祺《从戏剧文学的角度看京剧的危机》文中的观点,进行推敲反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①对汪曾祺“决定一个剧种兴衰的,首先是它的文学,而不是唱做念打"得出“京剧确实存在着危机”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决定其兴衰的因素也必定是复杂的。”②对汪曾祺指出的京剧剧本存在的结构松散、语言粗糙等弊病,认为这些弊病只存在于个别剧目,将论述重点放在京剧词语通俗易懂,便于普及等优点上。这些研究对汪曾祺戏剧观的优劣得失给予了独特见解,却也犯了以观点切入而非从实际文本和事实出发进行研究的弊病。3、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单一且缺乏深度,如关于汪曾祺戏剧观的研究,主要从汪曾祺的文论中抽离出和戏剧创作相关的观点,有的结合现今京剧本身的特点和发展情状,有的仅对这些观点进行自我解读性独立分析。这种研究属于归纳总结性研究,好处是为研究领域发现待解决问题,不足是脱离文本,少事实论证根据。对汪曾祺戏剧研究领域里其它研究也存在这一问题,即缺乏对作品文本的整体性个案分析,这样会导致结论有失偏颇或流于片面而不够深入。如对汪曾祺《范进中举》改编剧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汪曾祺小说到戏剧的跨文本创作,着重进行的是对于其改编方法的探讨。二本题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作家创作具有极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观与创作实践的整合推进。作家的创作思想、观念是以其创作实践为基础的,创作实践也受到创作观影响,有时甚至被观念领导带动,两者互为一体,相互影响,形成制约中发展的稳步基调。二是作品之间的文体性整合。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大部分作家的创作都不是单一文体作品创作,可能以某一文体类作品创作为主,但也染指到甚至着力于其它文体类作品上。汪曾祺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文坛,进入学术界被予以广泛研究视野的也是他的小说创作。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来看,我们已然发现四五十年代很长一段时期内作家几乎未进行小说创作,直至八十年代以后才重拾小说散文创作之笔,继续传统体裁2 绪论文学作品创作的道路。在那一“空白期"内,汪曾祺为我们留下为数不多个别却至今仍被广为称道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有独立的文体研究价值,却也具有与作家其它文体类作品(主要是小说)的互文体性,这一点从汪曾祺文论中也能发现得到。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思想与实践这一辩证关系为理论指导,在对汪曾祺戏剧作品的细致深入解读下,笔者计划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l、结合汪曾祺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戏剧作品的创作背景,以时间为标志对其京剧剧本创作进行分期,对每一时期的剧作特点进行分类解读(主要分小说到戏剧的改编,旧戏到新戏的改编两大类),这样就将研究纳入一个横向与纵向的网状系统。2、在对作品进行分期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思想根源及作品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在每一创作时期有无具体思想或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如何对汪曾祺产生内在影响,这些影响对形成汪曾祺不同时期作品相异风格的过程是怎样的,风格特色相异性的表现具体是什么,论文中笔者将从具有矛盾统一性的两方面进行论述。3、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在对汪曾祺创作思想渊源影响论证基础上,细读汪曾祺所有京剧剧本,不再以阶段性视角进入作品,将之作为一个整体,以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与他小说创作特色的互文性视角切入,以语言、结构等传统文本分析要素为层面对剧本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将京剧剧本作为文学类作品纳入与传统体裁文学作品研究领域,使之与汪曾祺小说创作进行比类分析,也顾及到京剧剧本不同于文学类作品独具的审美内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只是一个空口号,考察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与其小说创作的互文体性,对学术界关于汪曾祺研究的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能有一定指导意义,也为汪曾祺的京剧剧本研究找到一个基本立足点,使在进行文本细读论证过程中具有理论的支持和依据。在对汪曾祺的京剧剧本作整体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以具体作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其小说和个别散文作品进行比较论证的方法,换个说法,在对汪曾祺的京剧剧本创作有一个宏观整体性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汪曾祺具体京剧文本,研究作家京剧作品体现出来的其小说文本同样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形成文本构成的各要素如语言、结构等中都有所体现),由此反观汪曾祺的创作文论思想,来论证汪曾祺的京剧剧本创作特色,力图将宏观视野与微观视野结合起来,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严密性。三本题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汪曾祺的京剧剧本创作放于整体性视野下,探讨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特点、作品思想性与作家成长经历、接受思想的关联影响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汪曾祺京剧剧本与小说创作的互文体性的研究,分析论证在小说文本创作的抒情话语下汪曾祺如何将京剧剧本进行文学性渗透,弥补学术界对汪曾祺戏剧研究存在的种种不足,在论证操作中提出客观新颖的观点。4 上篇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分期与概况梳理汪曾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从小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加之父辈多才多艺的性情熏染,为他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无形的根基。青年时汪曾祺进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此师从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作家,并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水乳交融、古今文化兼容并包的内部环境中奠定了文学创作的思想与现实根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之际,外部局势的动荡严重影响到西南联大里几乎所有文人墨客心灵的稳定成长,滋养出一些看世界的不同的新奇眼光,汪曾祺便是其中一个。与此同时,汪曾祺还亲历过战火造成的社会创伤,经历了一系列为生计的奔波辗转,辗转中希望与绝望并存,与沈从文的师生情随战火纷飞与日俱增,沈从文对其的心理劝诫成为他度过那段艰难时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期间,汪曾祺在进入西南联大后几年(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三年)大量涉猎当时正风靡西方的意识流派作家的作品,了解并深入研究了伍尔夫、纪德等作家的作品内涵及风格特色,并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达成创作默契,涵养呼吸着共通的文化要髓。在创作生涯的前期,汪曾祺主要进行的是短篇小说的创作。一九五零年汪曾祺从武汉回到北京,在北京文联工作,任《北京文艺》杂志编辑,在此期间接触到大量民间文学作品,点燃了曾经在大学校园里有过的戏剧梦,一九五四年创作京剧剧本《范进中举》,刊登于一九五五年《剧本》增刊,二月调至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任《民间文学》编辑。这一期间及稍后两年过了一段安平生活,一九五八年,在文联系统整风复查中汪曾祺被划为右派,撤销职务,下放劳动改造;一九六零年,汪曾祺摘掉右派帽子,继续留在劳动改造处的张家口农科所工作;一九六二年汪曾祺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编剧,创作了京剧剧本《王昭君》、《凌烟阁》,也创作出与当下生活密切相关(均以农科所为背景)的一部小说集;小说集在次年出版(这是解放后汪曾祺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这一年汪曾祺与薛恩厚合作,创作了京剧剧本《小翠》;同年冬天接受江青指派改编创作《沙家浜》,其间又再次经历政治环境下的人事沉浮,同时戏剧创作生涯渐次进入高潮。本章节笔者对汪曾祺为数不多的全部京剧剧本作品进行了分期,将剧本文本进行了详细剖析,力图为后面对汪曾祺京剧剧本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研究做好准备。汪曾祺起初是出于对戏剧京剧的热爱,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进入戏剧剧本5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创作生涯的,他的戏剧剧本创作的第一个作品《范进中举》的写作是一九五四年,当时正值汪曾祺在《说说唱唱》当编辑,也恰逢吴敬梓周年纪念。京剧剧本写作生涯的开始虽以这样偶然的机会进入,汪曾祺自身却始终抱着“提高京剧的文学水平,提高可读性,把京剧变成一种现代艺术,可以和现代文学作品放在一起"∞的态度和宗旨来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戏剧剧本的可读性、思想性和审美性,也使他的戏剧剧本成为能与他的小说、散文等传统体裁的现代文学作品相媲美的文体。汪曾祺的戏剧作品以京剧为主,在对其京剧剧本(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汪曾祺全集》中所收入的八部作品为主)进行整体性观照的基础上,笔者将汪曾祺用二十年时间创作的却只占全部著作(包括小说、散文)十分之一的戏曲作品(主要是京剧)进行了分期,下文是对这一分期及剧本创作的讨论。1.1汪曾祺前期(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京剧剧本创作汪曾祺前期戏剧创作主要集中在50年代中期到“文革”前,作品有四部,分别是《范进中举》、《小翠》、《王昭君》、《凌烟阁》(《汪曾祺全集》收入《范进中举》、《小翠》两篇),这四部作品采取的都是将传统历史题材小说改编为戏剧剧本的跨文体创作方式,剧本的改编没有按照原有故事情节作照搬处理,戏剧的场次安排也没有对小说情节结构进行本原性复制,所有改编贯穿始终的是心理因素的增加。汪剧《范进中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七卷)第一场“发凡”,县考发案之日范进与同考门生恭送学道大人场景中,增设了范进与同考门生言语上直接接触的对话情境,对话在戏谑调侃中表现范进心理,小说中是范进同周学道单独会面;剧作中范进和周学道的交谈没有采取小说中一问一答的对话模式,而是让人物不时作隐瞒或吞吐状,间或插入“书吏”及其他同考三人的谈话,如小说中范进被周学道问及年龄,范进直接回答“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则五十四岁”圆,而剧中范进先作答“学生今年三十岁”,在周学道质疑后再次发问才说出“实年五十四岁"。人物对话言语上的更动实则人物心理起伏变化的表征,由小说对情节内容直观的追求一应贴合戏剧对人物心理满足促成戏剧冲突实现的可能。这种言语情感性表征的方式是心理表现式的,是内倾式的,是独具汪曾祺创作特色的。汪剧《范进中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七卷)第三场“邻济”,①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散文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2页②吴敬梓:‘儒林外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2页6 上篇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分期与概况梳理范进上京赶考路费不足,汪曾祺对此给予大力渲染,通过说唱结合的内心独白来传达,塑造乡邻(关清和顾白)的具体形象,使小说中一笔带过的侧面表现转为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的方式,进而以此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这可以说是对汪曾祺以为自己“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的实证(他说“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这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在对小说改编为剧本被赋予的戏剧本身独有的特征外,文本被深厚的文学因子晕染,氤氲笼罩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锋,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冲突,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据理力争,而在遵循原著主要情节内容的基础上表现出生活应有的真实,并也在对本原真实生活的表现中自然流露出对故事发生当下时代人性的揭示和伦理的批判。汪曾祺四十年代的小说具备他前期剧作相类似的心理情愫感染的色彩,我们采取西方命名之为“意识流”的理念予以解释。“意识流”是发源于西方的一个着意于创作方法的概念,后来发展为一个文学流派,重视人意识领域的描摹与叙述,并将叙述焦点由外部描写转向人物内心。意识流文学的创作高峰集中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此同时或稍后被中国作家有意识的借鉴运用,严家炎曾说g“真正圆熟的意识流技巧,在中国,恐怕要数20世纪40年代的汪曾祺,他的《绿猫》、《复仇》、《礼拜天的早晨》、《小学校的钟声》、《囚犯》等作品,较之40年后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其实更为出色,更有成就,可惜注意到这点的人还不太多。"固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他也指出:“至于京派的后起之秀汪曾祺,更以他富有灵气的笔墨,创作出了一批颇为圆熟自如的意识流小说。”④以发表在一九四二年于《文聚》上的《待车》为例,它以实物引发的感官体验为叙写基础,采取独自的表现方式。开篇呈现于眼前的是有“烫金字的书背"@的被对称翻页躺在漆桌上的书,然后是来自四方并正向四方散去的云,再将是堆积于车上的影子、烟灰、风、太阳⋯⋯“风吹着春天,好轻好轻。”“向自己说:“先生,你请坐吧。你累了昵。是呀,你忙得很。”“又咕咕的向自己笑了。且莫笑,好好儿坐着。"@由“书”的意象跳跃到靠书度日的往昔,从前我们“在灯下大声读书"的日子,那时那里也有云的影子,接着笔锋随感官一转,觉出舌头上糖残留的味道⋯⋯一个未出现却无时无刻不无存在的主人公在上火车前①汪曾祺:第一卷小说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7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待的思绪便以这样的意象带动感官的形式触及于读者心灵,将“等待’’这一具象时间的短暂性扩充填塞于超越时间的空间感,在这一短暂的等待过程中,我们不只跟随待车人在站台待车,我们还漫步在文字筑成的台阶上参与了他的过去和将来。意识流动的发生过和未发生的行为是作者赋予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表征,小说即是由这样一种内倾化的心理体验模式呈现于读者脑中,故事情节淡化于思绪流动中,却深刻烙印在感官体验里。一九六四年汪曾祺与薛恩厚合作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小翠》改编为同名剧本《小翠》(同其它几部一同收入1998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情节上有三处较大变动,一是详细述说了小翠为报恩由妖变人的一系列心理,二将小翠为帮王煦家整治奸臣乔扮装王和被揭发后上闹朝廷用重墨予以渲染,三是省掉了原作中小翠因打碎玉瓶受责骂而出走这一情节。这样一来在整出戏中用独自和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情节便占了重头,一方面成功将仅供文案阅读的小说类文体转化为可供舞台表现的戏剧剧本,另一方面在戏剧表现领域给我们呈现出独有的汪戏表现模式——情节的心理内化架构。整出戏实际就是由小翠托老妇扮婆孙入王家、小翠托八哥共整治奸臣王浚、小翠朝廷使计脱身三个“骗局”架构起来。作者同样使用通过内心独自和人物对话的方式让人物心理达到舞台的外化表现,如在小翠、老妇共商议好如何入王家报恩后与王煦、夫人的一系列对话,“小翠:‘奶奶,他昵?’老妇:‘哪个他呀?’小翠:‘您不是说给我找一个小女婿吗?就是那个他呀!’’’∞及稍后小翠向王家为洞房事宜的问询,将表现主体心知肚明的事用焦急的心境予以掩饰以此达到增强戏剧真实感的效果,舞台表现也具有感人肺腑的喜剧色彩,让观众对作为狐妖的小翠施以好感,同时对人类以德报怨、恩将仇报等行为予以深刻反思。同样,在《王昭君》中,不论是表现方式上还是情节内容上,汪曾祺都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的外化形式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内倾色彩,将昭君由起初不情愿的怨恨之情转变而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由此看出,汪曾祺京剧剧本初始阶段的创作手法和风范是对他早期(四十年代)小说创作手法的延续,通过凸现人物心理状态的表达,运用或明或暗的意识流色彩,并且于戏剧中参与自身的当下思考,形成了带有汪曾祺独具文体过渡特质的作品,使京剧剧作文本的“小说性”强于“戏剧性”。1.2汪曾祺中期(“文革”期间)京剧剧本创作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政治话语强势压倒一切话语形式的时期,汪曾祺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京剧作品有两个:《沙家浜》、《雪花飘》。毋庸置疑,产生于这样一①汪曾祺:‘小翠:},‘汪曾祺全集》第七卷戏剧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l页8 上篇汪曾祺京剧剧本创作的分期与概况梳理个特殊年代的作品一定会带上无法割断的与现实政治语境之间的联系,但任何文学作品不仅有被动承受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影响,还有作家主观想象和创造,因此对汪曾祺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不能简单视为政治语境的被动产物,而要力求寻找政治因素背后可能存在的作家的文学能动性。《沙家浜》是汪曾祺与杨毓敏、薛恩厚、肖甲合作改编沪剧《芦荡火种》而成的,是“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与《芦荡火种》剧本相比,定型的《沙家浜》在情节结构上有大幅度改动,明显之处在于将原来的十~场场次缩减成十场,且从第六场“授计"开始,情节进展速度明显加快,思想内容表达上也不难发现由之前突出阿庆嫂聪明才智的倾向变为凸显新四军连指挥员郭建光的领导才能。据笔者资料调查,以上一系列改动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历史原因,汪曾祺在《关于》一文陈述中说,毛主席看了二次改编的《芦荡火种》后,“从戏的完整性上”,从艺术的角度提出“后面是闹剧,戏是两截”的意见,江青在此意见上“任意发挥”,提出“要突出武装斗争",“把郭建光提到一号人物,阿庆嫂变成二号人物,并提高到‘究竟是武装斗争领导地下斗争,还是地下斗争领导武装斗争’这样的原则高度。"①在如此浓重的政治氛围笼罩下,作品无一例外会多少带有些政治权威强制色彩,一定程度影响到对作品文学艺术性的探究,也影响到对作家系作品当时的思想因素的研究,从而对作家整体性文学创作的研究造成一定困扰。但是,任何事物的成型,包括生命体的诞生发展,甚至文学创作主体所从事的活动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历史背景,“文革”时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是一段特殊的不同于任何时代的时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抹杀文学活动文学规律的内在因质,具有其它任何时期未有过的文学生存与政治因素的冲突,甚至给文学带来毁灭性灾难隐患的一系列特征。因此在考虑到以上种种因素存在的基础上,笔者在对汪曾祺这一时期戏剧剧本创作研究的实践中尽量力避政治权力对作品产生的不良困扰,将着眼点放在作品文本成形本身,归结出汪曾祺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如何诞生出于后世广为流传的作品。因l:沙家浜》是一部在集体合力作用下诞生的剧作,在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之前,笔者对剧作中哪~部分或哪几句台词出自汪曾祺之手进行了考证,现将考证结果发布如下:l、林斤澜读汪曾祺《七十抒怀》有感就汪曾祺的“淡“所写一文中提到“汪曾祺从‘牛棚’里给提溜出来奉命写样板戏,写出阿庆嫂开茶馆的那几段唱词道白。”@2、汪曾祺在小品论文《用韵文想》中就如何①汪首祺;(关于》,集集集集集集全全全全全全祺祺祺祺祺祺曾曾普曾曾曾汪汪汪汪汪汪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