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第2条“养成好习惯”而编写的。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栏目:这样真精神、有精神才好、我们天天有精神。第一个栏目“这样真精神”呈现了学生生活中典型的五个场景,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在正式场合和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第二个栏目“有精神才好”,通过两组对比图,让学生体会有精神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栏目“我们天天有精神”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天天有精神,让有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教材副本《谁精神?》以绘本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精神”不仅仅指外表,而是外在表现和内在精神的结合。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栏目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认识在正式场合、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状态。2.初步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有精神是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结合。教学难点:1.对于“内在精神”的理解。2.喜欢自己有精神的样子,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师生一起欣赏视频“看看谁精神”。教师组织互动交流: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投票给谁呢?你认为什么样是有精神?对于第一个问题问题,孩子们的回答基本来自于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如:孔雀长得漂亮有精神;猴子眼睛明亮也精神……教师总结:像小动物们一样,漂亮、眼睛大又明、声音响亮、姿势美都是有精神的表现。4/4
通过第二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是有精神?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一起进入课程内容学习,这样真精神。这样真精神活动一:这样真精神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精神的样子。2.通过图片场景引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有精神的情景呢,擦亮你的眼睛,一起来找“精神”,通过这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正式场合都要做到有精神地参加活动,并且过渡到活动二。活动二:活动二:亮眼睛找“精神”结合资源“活动设计:亮眼睛找’精神’”进行,可打印出来,让学生课上完成。活动流程:1.请同学们选择不同的场景,找一找哪些样子是有精神的。2.按照精神的样子做一做。3.自画像并展示。这一活动紧紧围绕“找精神”展开,找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通过做一做和自画像展示塔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样子,从而对“有精神”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营造“有精神”的氛围,鼓励孩子突破自我,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一面。4/4
教师进行点评并过渡到活动三: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有精神的同学,请同学们按照精神的样子展示自己的风采。活动三:风采展示,比比谁精神请同学们按照精神的样子展示自己的风采,评出表现最精神的同学,此活动是课堂展示,课分组、推荐或者点名的方式进行。活动流程:1.请同学按照有精神的要求展示,主要是从认真地读、高兴地唱、响亮地说这几个方面进行,可根据课堂实际进行调整。2.通过投票形式评出最有精神的同学。通过这一活动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怎么做才是有精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样子,从而对“有精神”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营造“有精神”的氛围,鼓励孩子突破自我,乐于展示自己“有精神”的一面。课堂小结通过课本内容的总结,通过一首儿歌结束本课的内容。 有精神服装洁,脚步正;姿势挺,眼神亮。升旗集会真精神!认真读,高兴唱;响亮说,仔细听。读书学习精神好!通过诵读要求引导学生加深印象:“怎样才能做到诵读儿歌时有精神呢?我们一起来商量一下吧!”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声音响亮、坐姿端正、面带笑容等等这些都是诵读儿歌时有精神的表现。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那我们按照大家一起商量的诵读规则有精神地读一读这首儿歌吧。”在音乐声中,师生集体诵读儿歌《有精神》。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作为课堂总结。一方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梳理巩固已学内容;另一方面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学习,同时共商诵读规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做到“有精神”。课后活动4/4
活动四:有精神记录结合资源“活动设计:有精神记录卡”进行,打印出来,让学生课后完成。请大家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做的好的就给自己打颗星,一周后,比比谁的星星多。通过课后活动,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做到“有精神”的知行合一。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