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灶头
灶头
学习目标1、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2、研读文本,理清线索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3、找出文中的细节,分析其表达效果。
金曾豪,江苏常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协副主席,常熟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文学成就在儿童文学,已出版著作二十一部,另有《金曾豪文集》行世。其中长篇小说《狼的故事》、《青春口哨》获中宣部第五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苍狼》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鹤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迷人的追捕》获全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书香门第》和《绝招》分别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冰心儿童图书奖。《蓝调江南》为其首部散文作品结集。
创作背景《蓝调江南》,是2004年国家“五个一工程”一等奖作品。作者说,“我看到社会上的孩子们和我们那时候的生活状态差别很大,生活过得没有滋味。尽管物质很丰富,但是精神枯燥、苍白,挺可怜的。所以,我想把我们童年时候的有滋有味的生活写出来,告诉他们。于是就有了这本《蓝调江南》。”《蓝调江南》有十五篇散文组成。《老茶馆》说的是我们这儿几乎每个小镇上都有的茶馆里的情景,《八音刀》写小镇上的剃头师傅给人理发,《萤火虫,夜夜红》讲夏夜里的美妙,《青青桑》讲喂养蚕宝宝的乐趣,《网船》里有狗和水老鸦、《蟹眼天井》中则有野鸭、乌龟和猫……
读课文,思考:1、作者围绕“灶头”写了哪些事?2、文章最后“今晚看电视,见张海迪……多想再听一遍母亲还我们吃饭的声音啊!”在文中有何作用?能否提到文章的开头?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1、看过全文后,你对灶头是否有个完整的印象?能说出它的构造吗?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 灶沿 灶壁(格子、灶画、壁龛) 灶塘
2、灶头的构造分别是由哪几节来介绍的,据此你可以给文章划分层次吗?一(1)对灶头作总体介绍 二(2——7)灶台三(8——11)灶壁四(12——18)灶塘五(19——21)总结或:也可将本文分为三部分一(1)二(2——18)三(19——21)
研习课文,体会情感1、围绕灶头作者续写了哪些童年往事?① 逼饭粢 ② 蒸糕 ③蒸菜(红烧肉、拼盘、“一品锅”) ④ 妈妈做的家常菜(黄豆芽炒咸菜 螃蜞豆腐) ⑤ 送灶 母亲在灶间的教育 ⑥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 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
2、这些往事的描写中有很多细节描写,你能指出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A、逼饭粢:“饭后大张旗鼓……开心死人!”B、蒸菜:“‘一品锅’是蒸菜中的一只……鲜得人掉眉毛。”C、螃蜞豆腐:“哎呀,那个鲜啊!……就滑到肚子里去了。”D、送灶:“这州官把老百姓……烧好东西吃。” “吃过晚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太平。’”E、母亲在灶间的教育:“我们小孩子在外头‘惹厌’……多半就只好实话实说了。”F、发生在灶壁边的故事:( 母亲在灶上忙碌 姐妹烧火 姐姐的模仿煨山芋 “填脚炉”爆黄豆)效果:这些细节的描写将物与人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同时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亲情的、诗意的氛围,表现了人间烟火味和温馨的家庭气氛。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灶头——母亲
4、灶头对我们家而言有什么意义?母亲呢?灶头:使家庭充满温暖和温馨 伴随孩子成长母亲:使家庭充满温馨 教孩子明白事理和学会做人
5、文章最后三节有何作用?你能体会作者对灶头和母亲的情感吗?作用 :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提升,点出了灶头的逝去,点出了灶头的作用,它贫穷与荒凉也充盈了温暖。二是全文线索的总结,那就是母亲,灶头与母亲分不开,是母亲使家庭充满了温馨,也是母亲教会了孩子如何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哪怕是灶头,也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情感: 对灶头——眷念 感激 对母亲——眷念 感激
本文是篇典型的状物散文,它写的是一个地方,又是一类事物。作者抓住江南农村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灶头,通过对炊具的一一描写,把江南农村家庭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描写灶头的过程中,穿插了对母亲的描写,有形象,有语言、有行动,这一切都是由物而起,物与人密不可分。由于人的介入,对生活场景的描绘,构成了一种家常的、世俗的、温馨的氛围。
状物散文的一般写法 :1.首先要观察描写的对象,要充分细致的观察。 2. 其次,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 3. 第三,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人生融进去。
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 1、大部分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很少用华丽的词藻。 (朗读第一段体会) “灶台的横截面大致上是个腰子形,而纵截面则无法名状。“整个灶头几乎没有直线,那么多即兴式的弧线使灶头既端庄又秀气,像一位穿着蓝印花布的农家少妇”——比喻亲切朴素。 2、方言的运用 ,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 “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 3、谚语、俗语、歌谣、童谣,也使文章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