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夏玲玲用案时间:2012年月日星期教学课题想念地坛教学目标1、体会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感悟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2、理解“安静”“零度”“柔弱”三个关键词的内涵。(难点)3、学会安静处世,远离世俗趣味。(情感目标)教学重点1、体会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感悟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2、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技巧掌握。教学难点理解“安静”“零度”“柔弱”三个关键词的内涵。教学方法朗读、交流、感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二、复习与导入1、检查预习:2、导入:1972年,您21岁时遭遇了腿疾,瘫痪在轮椅,而您却安静面对,选择了坚强,攀上了中国文坛的高峰。您的作品是一曲曲强者之音,曾经给多少悲观绝望的人鼓起了战胜挫折的勇气;您的作品是一首首亲情之歌,曾经替多少淡漠亲情的人找回了感恩图报的情怀。是您,告诉了我们正视磨难,直面痛苦;是您,教给了我们珍惜亲情,追求幸福。《我与地坛》仿佛还是昨天的课堂,地坛给了您生命的启迪,同时也给了我们无穷的勇气。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伴着作家史铁生当年的思绪一起《想念地坛》。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喧(xuān)嚣盘桓(huán)颓(tuí)檐滂(pāng)沱愤懑(mèn)惶(huáng)茫葳(wēi)蕤(ruí)挟(xié)持栖(qī)居盎(àng)然磕磕绊(bàn)绊亘(gèn)古不变第5页共5页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三、新课(一)展示讨论1、作者主要想念地坛的什么?2、以“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开头的作用?(二)引导梳理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三)反馈矫正(当堂练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展示讨论:3、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1、安静。(也是本文的文眼,贯穿全文,是地坛的特点,也是处世的智慧)2、(内容主题上的作用)①突出地坛的特点——安静;②暗示已经不去或不常去地坛,所以才想念;(在跟前还用想念吗?从《我与地坛》可知地坛曾经“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结构上的作用)③点明文题(也有的说“照应题目”),领起全文;④照应结尾“我已不在地坛”。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3、①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找出相关景物描写,齐读这些句子,找出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并分析句子结构)②不是与世隔离。(作者忘记世间的一切了吗?不是脱离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③是迎面扑来的“清纯之气”,“悠远、浑厚”,“恒久、辽阔”。第5页共5页
4、地坛的安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影响呢?“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哪个字让我们感触最深啊?5、作者是如何描述自己内心的安稳的呢?6、在这个安静的园子里,作者的心态平静了,他开始理智深入的思考生命的意义,“一个无措的灵魂仿佛回到了生命的起点”,那么作者想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作者放弃了什么?——放弃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和人世的逃避。7、作者说“我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写下来”,“有些东西”是指写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8、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这句话很抽象,对于作者而言是指什么呢?“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即对生命的意义进行的痛苦思索和探寻(作者的疑难:曾一度绝望,难以接受现实,“4、明确:作者的心便——“安稳”了。(也就是说原来不“安稳”)——“逃”。作者在逃避什么?——逃避现实、逃避痛苦。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史铁生遭遇了生活怎样的捉弄:风华正茂时,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但是当作者投靠这一处静地时,地坛安静的环境感染着他,作者的心便“安稳”了。5、明确:第4小节。(齐读)6、明确:明白了,“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所以作者说,“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么样!”“看他究竟还有什么倒霉的特点”。当作者不再消沉、不再逃避时,选择了坦然面对,“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这样,作者在刹那间顿悟了地坛“安静”的真谛,地坛引导作者走出了人生的绝境。终于,他在条条绝路之后劈开了一条路——写作。7、明确: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与死,为什么活?怎么活?)作者写作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地位,(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单纯地写“我”对生命的思考。这样的一种无功利的写作心态,作者后来在书上找到了一种相应的说法——写作的零度。8、明确: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第5页共5页
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问题,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灵魂最初的眺望”(结合“零度”的两种意义回答)即写作最终的寻求是为了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好好儿活,通过写作体现自己活着的价值。通俗一点说,写作的零度就是体现写作最本真、最单纯的东西,不为出名,不图赚钱,这也是内心“安静”的境界。)9、是不是每个文人都能达到“写作的零度”的境界呢?现实中有哪些文人寻不到写作的根(即生命的意义)?作者对其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10、对作者来说,想念地坛,回望安静,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但是,当今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呢?11、本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柔弱的含义是什么?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非常虔诚,非常执着,有了这样的态度,生命怎能没有意义)12、“安静”“零度”“柔弱”,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都出现了,用以说明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你认为那个词最重要?说出道理。9、明确:不是。①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②写作变成潇洒。③写作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作者持批判态度。这样的写作就成了追名求利的手段,失去了写作的真正意义,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倡导“安静”,回望零度,回归生命的起点。10、明确:(第16段)人世间充斥着强力与阿谀,充斥着为了名声与浮华的争权夺利。而地坛呢?——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了,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还有老柏树的镇定自若。11、明确:对比,拿人世间的“强力与阿谀”跟地坛的“放弃荣华”、“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相对比,批评现实中争名夺利的喧嚣,赞美了地坛的安静内涵,进而凸显了柔弱对生命的重要性(万物的美德更在于柔弱)。12、明确:安静。因为没有地坛“安静”的环境就没有作者“安静”的心态,没有安静淡泊的心态就没有写作的“零度”(不迎合世俗的趣味);同样没有地坛的“安静”,作者也悟不出“柔弱”中的生气盎然。所以,“安静”起统领作用。第5页共5页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13,品读到这里咱们懂得了“安静”对生命意义的重要,可是从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作者的家却搬得离地坛越来越远了,不常去了,再加上地坛已经规划的面目全非了,那么作者将如何回望安静呢?总结全文:作为《我与地坛》的姊妹篇,《想念地坛》承续了前者对生命的感悟,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作品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所以说,安静不是没有追求,更不是消极麻木。)四、迁移创新(巩固练习)以“享受安静”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感悟。要求:1、紧扣文题。2、5分钟时间。13、明确:虽然作者已不在地坛附近居住,搬家搬得远离了地坛,不常去了,但地坛“安静”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了作者的生命,物我合一,那就“莫如在安静(心态)中寻找地坛”,所以“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地坛的“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附:教师下水作文)布置作业1、整理课堂探究题。2、完成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题。板书设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念地坛史铁生安静零度柔弱教后札记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