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3.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5.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赏析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1、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L。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2、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3、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第9页共9页
附:李陵事件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4、文体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5、诵读课文,给加横线字注音 曩者( ) 诎体( ) 髡刑( ) 强颜( ) 放失( ) 头枪地( ) 箠楚( ) 圜墙( ) 占卜( ) 囹圄( )槛阱( ) 缧绁( ) 愠色( ) 没世( ) 倜傥( )6、文言知识 点梳理通假字 1、被箠楚之辱。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2)素所自树立使然 (3)念父母,顾妻子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5)恨私心有所不尽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7)下流多谤议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2)倡优畜之(3)太上不辱先(4)何足贵乎(5)且勇者不必死节第9页共9页
(2)韩非囚秦一词多义 师 若望仆不相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否焉吾从而师之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使人先表雍水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家祭无忘告乃翁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倾 权倾五伯对此欲倒东南倾文言句式 (1)()句 ①阙然不报,幸勿为过②声闻邻国,罪至罔加 (2)()句 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②下流多谤议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句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②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③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5)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课堂学习●研讨: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2、学习1、2段。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9页共9页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熟悉文本20分钟为宜)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3、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4.梳理每段内容,概括段意。二、文本研习 1.学生朗读第1、2段。 2.对照注释和译文看课文,积累、掌握重点词句。司马迁再拜言: 曩者: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谦辞与敬辞:牛马走、再拜、足下、辱、幸、仆、固陋 3.归纳第1、2段文字的内容: 4.第1、2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齐读第1、2段。第二、三课时课时目标学习3-4段一、研习第3段 1.师生同读第3段 2.结合旁注理解第3段文字 3.请解释下面几段文字中黑体字的意义用法。并概括每小段的内容。 (1)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3)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4)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第9页共9页
4、理清作者思路,找出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它们在内容上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问题探讨一:司马迁对于自己身受宫刑是怎么看的?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二.研读第4段1.学生朗读第4段, 2.结合注释理解第4段文字: 重点字词: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诵读第4段,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死节”的看法和受刑后“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对“死节”的看法。 问题探讨二: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三.齐读第3--4段。 课堂精练 重点语句翻译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3.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第四课时课时目标学习5-8段一、研读第5段1、教师范读第5段 2、学生齐读第5段 3、重点词句解释 摩灭倜傥非常称盖乃赋厥修列大底发愤通其道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4.试分析这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5.研读第5段,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第9页共9页
二.研读第6段 1、教师范读第6段 2、学生齐读第6段 3.重点词句解释(《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试概括第6段的主要内容。 5.第5、6两段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问题探讨三:忍辱活着,并不容易,要忍受肉体的痛苦、人格的屈辱、灵魂的煎熬,没有精神上的支撑是不行的。司马迁活着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6.熟读并背诵第5段 三.研读第7、8段 朗读第7、8段:这是书信的结尾。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3.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4.第7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问题探讨四:你怎么体会司马迁在选择活下去的过程中,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第五课时课时目标品读感悟收获一、研读课文,品赏精神 A.[研读重点文段,把握精神本质] 请研读课文重点文段,思考并讨论:你从课文里读出了司马迁的那些精神品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你对这些精神品质有怎样的看法? (互动式对话讨论) 第9页共9页
B.[回访历史,挖掘民族精神]除了课文所举人物事例之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历史人物事例来说明司马迁精神的共性特点——民族精神来吗?(写作素材) 欢迎同学们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欢迎学术性的争辩。 C.[结合学习实际,畅谈心灵收获] 你是否觉得,我们今天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仅有一份心理上的沉重,更有一种精神上的荣耀和快慰?那么,就请你说说,读了这篇作品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悟出了什么?有什么深切地感受?你将从司马迁的身上学习些什么?又学到了些什么?(个性化交流,略) 二.欣赏品味语言魅力(学生诵读体会) 本文情感充沛,气势磅礴,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语言形式上和表达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点。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举例评析。 三.体会写作技巧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四、课堂总结: 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司马迁忍辱奋斗的精神,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因为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保证我们一生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遭风刀霜剑,突遇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坚韧地爬行呢?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另当别论。”(参见《毛泽东的晚年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说,司马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怕死,但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也可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隐忍顽强地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同样是杰出的。 ◎给司马迁的颁奖词踟蹰独行的你,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你的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你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你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 课后复习●巩固:一、完成《创新设计·分层训练·报任安书》相关练习。第9页共9页
二、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见:被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C.辟邪说,难壬人 辟:排除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情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守前所为而已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3.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绝不向流言俗议低头的决心。B.文章驳斥了司马光强加给你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大罪名,采用的是驳论的方法,驳论的形式是点面结合。C.论证的语言柔中寓刚,委婉有理又针锋相对,坚决果断。D.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是为了驳斥对方“拒谏”的观点。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⑵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第9页共9页
⑶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