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串讲。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
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3.作者简介: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后世的叙事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三、整体把握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二部分(4-6):叙述自己因为李陵事件忍辱受刑下狱的经过。第三部分(7-8):叙述自己完成矢志完成《史记》的愿望,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四、课文分析研习第一部分:1、教师范读第一部分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部分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5、思考:这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五、作业1.整理第一部分文言知识。
2.预习课文下一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一部分文言知识积累情况,继续研习课文。研习第二部分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3、字音愠色(yùn)倜傥(tìtǎng)4、词句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就是实现了作者人生的最大价值。(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6、思考:这一部分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7、当堂熟读并试着背诵这一部分。二、作业:1.整理归纳文中的重要语句并讨论解决。2.预习下一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第三课时一、检查第二部分重要语句积累情况,研习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这一部分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再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情感4、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5、思考:这一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部分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三、要求学生当堂讨论,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四、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五、布置作业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附录:
文言知识通假字1、被箠楚之辱。箠,通“棰”,杖。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枪,通“抢”,碰撞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以,通“已”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伯,通“霸”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罔,通“网”,法网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摩,通“磨”。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曷,通“何”古今异义(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情意。今指: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立身处世。今指建立)(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尽(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非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7)下流多谤议(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今指品质低下)(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说话、言论。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一词多义师若望仆不相师(效法,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名词)或师焉,或否焉(从师学习,动词)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显露,动词)使人先表雍水(设立标记,动词)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连词)思厥先祖父(他们的,代词)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却,转折连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副词)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是,就是,表判断的副词)倾权倾五伯(超过,动词)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动词)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阙然不报,幸勿过(之)②声闻(于)邻国,罪至罔加(2)被动句①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②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介词结构后置句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②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③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宾语前置句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5)固定结构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不是……吗?恐怕……吧?)